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習近平為何對日本步步緊逼?
 
新高地
【人民報消息】在東亞地緣政治的棋盤上,每一枚棋子的移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2025年11月13日深夜,中國外交部突然發布消息: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奉示」召見日本駐華大使金杉憲治,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華錯誤言行」提出嚴正交涉。 注意這個「奉示」二字,它不是簡單的外交禮節,而是直指北京最高層的直接指令——習近平的惱羞成怒已然升級。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抗議,而是中方對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的又一輪赤裸裸的威脅。深夜2:56的發布時機,仿佛在提醒東京:北京的耐心已盡,任何挑戰「核心利益」的聲音,都將招致雷霆報復。更深層來看,這步步緊逼的背後,或許是中共武力犯台的前兆——北京正通過對日施壓,測試國際底線,為台海冒險鋪路。 回溯事件背景,高市早苗於11月7日在國會答辯中發出驚人吶喊:「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已到了存亡危機的時刻。」 這不是空洞的修辭,而是對日本國家安全的深刻洞察。作為自民黨保守派代表,高市早苗上臺伊始,便直面台海風雲。她將台灣視為日本的「生命線」,強調若大陸武力犯台,將觸發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從而激活集體自衛權。這番言論,源於日本地緣現實:台灣海峽若生亂,日本的能源通道、半導體供應鏈乃至沖繩安全將瞬間崩盤。 具體而言,台灣有事對日本的影響是多維度的,數字數據觸目驚心。首先,在經濟貿易層面,台灣海峽是日本全球供應鏈的命脈:2022年,日本32%的進口和25%的出口貨物——總價值近4440億美元——需通過該海峽運輸。 一旦封鎖或衝突,日本經濟將面臨災難性中斷,全球貿易損失可能超過2萬億美元,其中日本占比巨大。 其次,能源安全岌岌可危:日本95%以上的原油進口依賴中東航線,必須穿越台灣海峽。 任何中斷都將導致燃料短缺,推動油價飆升,並引發工業停擺。第三,半導體產業是重災區:台灣主導全球92%的先進芯片生產,日本汽車、電子和AI產業高度依賴此供應鏈,占比超過60%的全球半導體進口。 供應鏈斷裂可能造成日本GDP短期損失達數萬億日元。更深層的是軍事安全威脅:衝突中,將直接波及沖繩基地,42.1%的日本人已視台灣有事為「存亡危機」。 這些數字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高市早苗吶喊背後的鐵證——台灣有事,即日本滅頂之災。更重要的是,北京的步步緊逼,正是為了壓制這種警覺,清除台海衝突的外部阻力,這無疑是武力犯台的前奏。 早在高市發聲後,中國駐日本大阪總領事薛劍便在X平台上公然威脅:「對於那顆擅自伸過來的骯髒腦袋,只能毫不猶豫地砍下來。」 這不是外交官的失言,而是戰狼外交的極端化身。薛劍的「斬首」暗示,直接將高市早苗個人化作攻擊目標,日本外務省迅即抗議,稱其「極度不當」,甚至呼籲將其列為不受歡迎人物驅逐出境。 這已不是言語交鋒,而是赤裸的暴力恐嚇,暴露了北京對異見的零容忍——在武力犯台的陰影下,這樣的威脅意在製造恐懼,瓦解日台潛在聯盟。 更令人震驚的是外交部的連環炮轟。發言人林劍在11月1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首度開火,斥高市言論「干涉中國內政」,並警告「後果極其嚴重」。 11月13日,林劍再度升級,稱高市「公然發表涉台露骨挑釁言論,暗示武力介入台海」,並敦促日方「立即撤回惡劣言論」。 這些不是孤立的表態,而是系統性施壓:從薛劍的個人威脅,到林劍的官方炮製,再到人民日報的社論《絕不容忍高市早苗在臺灣問題上的越線挑釁》,層層疊加,意圖將高市逼入死角。 孫衛東的深夜召見,更是「奉示」的頂峰——習近平親自下令,意在用外交鐵拳砸碎東京的任何幻想。這一系列動作,絕非偶然,而是北京為台海軍事行動「清場」的信號:先軟硬兼施日本,繼而震懾美歐,製造「既成事實」的窗口。 在這樣的高壓下,日本國內聲音分化:一邊是「弱者不要忤逆強者,小國就要被大國拿捏」的妥協論調,迴盪在政界和媒體上空;另一邊,高市早苗的吶喊喚醒了民眾那份對抗霸凌的勇氣。試問,當北京以「核心利益」為名,行赤裸裸的霸權之實時,誰還能坐視台灣海峽的暗流?高市的發聲,正是對這種「強者邏輯」的當頭棒喝,而習近平的緊逼,則暴露了其對台海野心的急迫。 習近平的外交方針是:與獨裁邪惡政權結盟,與民主文明國家為敵,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名,實施其全球擴張野心。 中共之所以對日本咄咄逼人,這或許正是中共武力犯台的前兆:北京通過對日施壓,試圖孤立台灣,但反倒加速了區域聯盟的凝聚。習近平那份「惱羞成怒」的升級,或許點燃東亞的火藥桶,讓台海危機成為埋葬中共的墳墓。 因為人類正義的光輝,從不屬於那些揮舞鐮刀斧頭的獨裁者。 (來源:作者X 賬號)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15/93025b.html
打印機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2025年11月15日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