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25年10月30日
發表
人氣:614
分享:
|
|
|
| 川普正建構替代中國的稀土供應鏈 |
| |
|
【人民報消息】看到有關報導說:在川習會前夕,川普悄然完成了全球戰略版圖上的「最後一塊拼圖」——稀土。
當他與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華盛頓簽署《美日關鍵礦產與稀土供應保障框架協議》時,一個橫跨太平洋的「資源—技術—市場」新閉環宣告成型。
這當然不止於一項貿易協議,也是地緣戰略的重構。
一、從關稅戰到稀土戰:川普的資源版「星鏈」
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是軍工、晶元、電動車、清潔能源的命脈。
過去三十年,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供應依賴中國。
這使得世界的高科技產業鏈,如同被一個看不見的「磁場」束縛——只要北京輕輕一轉閥門,全球工廠便會頓生寒意。
川普顯然深知這一點。
自2018年發動「關稅戰」以來,他的目標從未只關注於貿易逆差,而是供應鏈主導權。
而稀土,正是這一主導權的核心資源。
經過七年布局,川普政府終於在2025年完成三重鎖鏈:
1.美澳合作:以85億美元投資,開發澳洲Lynas、Iluka等稀土礦,鎖定原料端。
2.美日合作:由日本轉讓分離與磁體製造技術,在加拿大與美國設立加工廠,突破中游瓶頸。
3.美馬泰柬合作:在東南亞布點,建立多元供應備份,防止單點風險。
這是一條由西方主導、替代中國的「新稀土絲路」。
川普眼中,它是「自由世界的戰略礦脈」。
二、日本:從「被斷供者」到「技術盟主」
回望2010年,中國曾一度對日本斷供稀土。那一年,日本的高端製造幾乎陷入停擺。
這一記耳光,讓東京痛定思痛。
十餘年來,日本企業悄悄磨煉回收、分離與再製造技術,儲備稀土原料,並建立精煉資料庫。
如今,當高市早苗以「技術+資本」之姿與川普簽約,日本已從稀土受害者轉身為技術盟主。
她能為美國提供的,不僅是資金與設備,更是獨步全球的工藝訣竅:
1.分離純度可達「6N級」(99.9999%);
2.回收效率領先世界;
3.磁體製造專利廣泛應用於汽車、半導體與軍工。
而美國提供的,則是市場、資源與政策支撐。
雙方將在加拿大建分離廠、在俄亥俄建磁體工廠、在西澳建鎵精煉廠。
這意味著,美日不再只是盟友,而是共建「戰略工廠體系」的合夥人。
三、澳大利亞:資源強國的「戰略上游」
澳大利亞擁有全球約四分之一的稀土儲量,礦石品位居世界第一。
但長期以來,澳洲企業缺乏精煉技術,只能將礦石運往中國加工。
美澳協議簽訂後,這一格局正被改寫。
通過美國資金與日本技術的輸入,澳洲將成為「自由世界的礦山」,提供穩定原料,並在本地建設清潔精煉廠。
這不僅提升澳洲的產業附加值,也讓其在地緣政治上獲得新的主動權。
美、日、澳的三角合作,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循環系統:
澳大利亞出礦,日本出技術,美國出資金與市場。
這正是川普所謀劃的「替代性生態」——一種不再依附中國的資源文明。
四、中國的困境:技術控制與地緣悖論
中國仍然掌握全球最完整的稀土產業鏈,尤其在分離與精煉環節具有無可匹敵的經驗積累。
憑藉「串級萃取理論」與工藝,曾讓中國在稀土純度與成本上領先西方十倍。
北京的新規是——
凡使用中國設備、技術或含中國稀土成分的產品,若再出口第三國,需經中方審批。
但問題是:如果這一切生產都發生在境外,中國如何監管?
當技術、設備、資本與市場同時外移,中國的稀土壟斷或經歷「被動去中國化」的過程?
△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0/30/92864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
|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