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法媒:四中全會後習近平面臨三大需解答的難題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李昱報導)中共四中全會已經結束,中共最高領導層齊聚北京審定所謂的第十五個「五年規劃」。本來中共通常在五中全會上審議五年規劃,這次提早於四中全會審議屬打破慣例。坊間猜測估計與日益嚴峻的經濟狀況有關,北京等不及下年才提出解救經濟的政策方向。法國廣播電臺指出,習近平面臨三大需要解答的經濟難題。 每一屆中共中央委員會通常在五年任期內會召開約七次會議,按照黨章,「中全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通常來說,中共習慣在五中全會審議五年規劃,並在翌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正式發布。 事實上,中國發改委早於2023年底已啟動「十五五」前期研究;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決定於10月舉行四中全會期間研究「十五五」,政治局文件指出「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策略機會與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向BBC中文分析,按「黨領導一切」的思維,「經濟是服務於黨的最高利益和目標的配合及協力者」,目前的經濟不給力為習近平帶來政治危機,相信這一次的規劃將有非常強的政治色彩,亦是對相關危機的回應。 夏明說,所謂的關鍵在於習近平目前已是第三屆任期,2027年是重要時間點,中共將召開二十一大,同年亦是建軍100周年,「無論國家統一還是在經濟小康雙雙都拿不出成績的話,那習近平顯然在2027年是不可能再進入到他的第四任。」 夏明認為,習近平對此感到焦急,加上地緣政治不安全感,而習過去早已將各項事務「安全化」,國家安全同樣建基在經濟安全之上,估算「十五五」的戰略支柱產業將圍繞國防工業、航天及芯片等軍工或科技領域,在國際上將強化全球軍事競賽,導致周邊國家不安全感,地區局勢不穩定,但亦能維護習近平的國際戰略形象及安全,同時透過相關發展「震懾中國的老百姓」。 外界觀察家們也正密切注視著習近平和他的官員們將如何設法應對一些重大的經濟難題。一些專家對法新社表示,北京面臨的重大經濟難題主要有三點: 消費低迷 文章說,由於房地產危機,社會保障體制薄弱,以及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導致民眾消費低迷。 根據中共統計局數據,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放緩,GDP同比增長4.8%,低於第二季度5.2%的增幅。還有一些分析師質疑中共數據是否可能誇大了經濟表現。在中美進行激烈的貿易談判之際,為中共政府敲響警鐘。澳新銀行分析師邢兆鵬指出:「周期性與結構性因素共同導致了私人消費疲軟。」 根據此次全會的官方公報,會議提出「建設強大國內巿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但如何做到?許多分析人士指出,這次會議並未提出任何新思路來真正推動國內消費。 四中全會前夕,中共總理李強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請專家「為做好經濟工作和推動『十五五』發展積極建言獻策」,期間又稱,要持續用力擴大內需,做強國內大循環,不斷形成擴內需的新增長點。 按照中共國家統局的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持續下跌。 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向BBC分析稱,指數錄得負增長,顯示中國目前面對持續兩年多的通貨緊縮,是非常嚴重的經濟危機。他指出,當人們預期物價持續下降,無論消費者或投資者也會選擇「持幣待購,就是你手裡有錢你也儘量不要買」,「不消費、不投資就是內需不足」,進一步加劇通貨緊縮。 他認為,「十五五」很可能將資源集中在發展技術,原因是要和美國競爭。但在國家赤字嚴重、地方欠債嚴重的情況下,仍持續投資在技術層面,並不能推動經濟增長,因為目前問題在於「需求不足」,而非「供給不足」,亦與高端科技技術的發展無關。 他說,「共產黨統治的這個制度從來不會把內需真正當成它的目的。」 貿易緊張 美國總統川普年初啟動的美中貿易戰,北京主要通過將其部分商品輸出到東南亞等地以彌補對美出口帶來的損失來抵抗。北京還利用其在稀土領域的支配地位作為談判籌碼,對這些戰略性材料實施域外限制,此舉加劇了中美分歧。 BBC報道,美國與澳洲最近簽署一項協議,旨在加強稀土與其他關鍵礦物的供應,作為川普政府尋求對抗北京在市場主導地位的最新舉措。 澳洲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表示,這項協議將支持總額達85億美元的「隨時可啟動」項目,藉此擴大澳洲的礦業開采與加工能力。 根據協議框架文件,美澳兩國將在未來六個月內共同投入10億美元,投資兩國境內的相關項目。 近幾個月來,川普政府已陸續宣布投資多家企業,包括美國稀土礦商MP材料(MP Materials)、加拿大的三部曲金屬公司(Trilogy Metals)及美洲鋰業公司(Lithium Americas),這些公司皆在美國境內有開發項目。作為回報,美方獲得了這些企業的部分股權。 在中美之間的關稅戰的影響下,9月中國對美國出口同比大跌27%。,從今年4月開始,美國推出「對等關稅」之後,中國對美出口進入急速下跌通道。4月對美出口同比大跌21%。今年5月至8月對美出口分別下降34.5%、16%、21.7%、33.1%。短期內對美出口下跌的態勢很難出現反轉,雙方各領域的博弈還將持續。 儘管北京找到新的全球買家以彌補美國訂單的損失,但問題仍未解決。分析認為,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之際,中國應該依靠龐大的國內人口來刺激經濟。 產能過剩 法廣的文章表示,中國的工業產能過剩引發世界性擔憂,從太陽能板到電動汽車再到紡織品,廉價的中國產品大規模湧入全球市場。 《經濟學人》指出,北京無論是想抵禦美國壓力,還是想奪取全球關鍵產業的主導權,汽車、太陽能板等行業的過度生產,根源都在那套靠投資堆出繁榮的經濟模式。 有專家直言,產能過剩源於國企補貼、政績表現等結構問題,北京祭出系列措施也難解。 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張弘遠對中央社剖析,中國內捲式惡性競爭與政府補貼、出口疲軟、內需不振相關。這類的財政補貼讓「優勝劣汰」市場機制不見;補貼對象大多為大型國企,加上國企的特殊法人地位,較不重視市場訊號。 野村證券分析師在中共四中全會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自2021年房地產泡沫破裂以來,中國已轉向「以製造業和投資為導向,以彌補國內消費疲軟」的模式。「但由此導致關鍵工業領域產能過剩,迫使中國增加出口。」 與此同時,在曾經繁榮的房地產行業陷入危機後,抑制了中國國內對鋼鐵、混凝土和玻璃等材料的需求。 對北京今年祭出一系列反內捲措施,張弘遠認為,「在過去經濟發展歷史上,也不是沒有解決的方法,一個就是震盪療法」,張弘遠說,可以一次性地讓「該倒的倒、該破產的破產」,把市場留給有潛力或盈利能力的企業;不過習近平尋求繼續執政,不太可能接受經濟、社會有巨大波動。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0/27/92825b.html
打印機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2025年10月27日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