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天下奇譚(399)唐太宗施仁政以道德歸正人心 連年災荒卻民無所怨 |
| |
|
張菁
|
|
【人民報消息】唐太宗貞觀時期,尊崇正道正法,以道德倫理教化民眾,施行仁政,開創了中華歷史上文化繁榮、政治清明、經濟最鼎盛的時期。
太宗以宗教中的「道德」歸正人心,達到了法律所無法企及的作用。《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剛剛繼位的貞觀元年,關中饑荒,一匹絹絲才能買到一鬥米;貞觀二年,全國鬧蝗災;貞觀三年,發大水,年景都不好。但太宗經常關心民眾,民眾雖沒有甚麼東西吃,但卻沒有人埋怨。這是因為宗教教化的作用,人心的自我約束力大大增強,出現天災卻沒有人怨。
到貞觀四年,年景變好。這一年判以死刑的總共才二十九人。當時,東至於海,南極五嶺,廣闊的唐朝疆域之上,到處都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甚至長途旅行都不用帶糧食,路上都有人送給。這是怎樣的太平盛世景象,可是,這僅僅是戰爭剛剛過去四年,前三年還是災年的情況下發生的,為何能達到如此?就是因為道德的教化作用。
貞觀時期唐太宗施行仁政,虛心納諫,政治清明,雖刑罰愈加寬簡,但吏治清明,社會安定。太宗從一開始就註重改革極刑,《資治通鑒》記載,太宗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與學士、法官等人議定改革死刑律令,最終放寬了原來五十種處以絞刑的刑罰,改為斷右腳趾。就是這樣的刑罰,太宗仍嫌太慘。他說:「肉刑廢除已久,應以另外的辦法代替。」後來,蜀王法曹參軍裴弘獻請求將原來的絞刑改為加重勞役流放三千裡,時間三年,太宗同意了,下詔書實行。
太宗對身邊的臣子說:「古時候用刑時,君王因此取消音樂減少飲食。我宮廷內沒有常設音樂,且每到罪犯用刑時我都不食酒肉。」
唐太宗施仁政,其下的官員也多以仁愛、寬恕為政。《唐書》記載,貞觀元年,青州因發生謀反事件,監獄裡抓滿了人。太宗下詔派薛仁師去複查案件。薛仁師到後,就給所有犯人打開枷鎖,並供給飲食,送水洗澡,最終只查辦了為首的幾個人。官員孫伏伽懷疑他平反的人過多,薛仁師卻說:「大凡處理罪案,應當以仁愛、寬恕為本。難道只為自己不被上面責難,就明知有冤也不救嗎?如果觸怒了皇上,即使以身殉職,我也在所不惜。」後來太宗下詔派人查問,才知道平反的人果然是冤枉的。
太宗虛心納諫,從仁出發,從不以個人的喜好而違背法律的嚴肅性。兵部郎中戴胄公正耿直,太宗就提拔他為大理少卿。因為在選拔人才中經常出現假冒資望、祖陰的人,太宗就下詔命令這些人自首,不自首者處死。沒有多久,有假冒事件被發現了,太宗就想要殺這個人。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該流放,太宗生氣地說:「您要守法,就要使我失信嗎!」戴胄說:「陛下您的命令是出於一時的喜怒,而法律卻是國家取信於民的根本。陛下痛恨選拔人才作假,因此就想殺了他。但當已經知道了這樣不行,就應當以法律為準繩。這就叫忍小忿而存大信。」太宗欣慰地說:「您能執法,我還有甚麼擔憂呢?」戴胄經常不顧情面犯顏執法,言如泉湧,太宗都能聽從他,這樣使得國家沒有冤案。
唐太宗奉行道德教化、政治清明、重視民生、倡廉用賢、廣開言路、百姓安居樂業,這一時期是歷史少有的太平盛世,被譽為「貞觀之治」。
參考資料:清《安士全書》
(人民報首發)△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10/92964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