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貧困就在身旁
 
流淚
 
【人民報訊】看慣了共產黨官僚的燈紅酒綠,聽夠了舞榭歌臺的刺耳喧囂,我們在浮浮躁躁中已很少想起,貧困並不只是昨天的記憶……

  沿着曲折的土路,進入秦巴山區黑溝的時候,天色陡然暗了下來──不是因爲日落,而是山太高、溝太深。

  雖然對於這裏的貧困程度,我們有一些思想準備,但還是被眼前的赤貧現象所震驚──

  25公里的土路走到了盡頭,車不能再往前開了。我們彎腰走進一戶人家,裏面黑洞洞的,劃了根火柴,靠着這微弱的光亮,進了裏屋。鍋裏煮着些紐扣大的土豆和菜葉子。四口人的家,床上只有一條破被子,墊着稻草,一根木頭便是枕頭。村長說,男的打工去了,女人是個啞巴,還有兩個孩子……在我們快要離開的時候,村長摸着一個10來歲女娃的頭,問:「你媽呢?」女娃蹲下,對着床底下叫:「媽!」一個衣衫襤褸的女人爬了出來。村長說:「方陽啓的老婆雖然說不出話,但她心裏明白,窮,怕見人啊!」然後,他對啞巴女人大聲說:「北京國務院扶貧辦的同志來看你們,黨中央關心咱們貧困地區的老百姓。」

  啞巴女人緊緊摟着孩子,接過200元錢,哭了。當地的鄉幹部說,他們是頭一次見百元大票。

  接着,我們到了附近兩戶人家,赤貧的情況也十分相似。這個154戶人家的山村,貧困戶97戶,特困戶28戶,1998年人均口糧105公斤,全部是紅薯、土豆、豆子……我們的心沉甸甸的。

  在貴陽市著名的風景區花溪,當地人送給我們一本畫冊,前言上寫着:「五十年來,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共和國有三位黨的總書記、三位國家主席、四位委員長、三位總理、七位元帥……留下了足跡。」可是,就在距這裏市區高樓大廈幾十公里的地方,我們看到了貧困農戶破舊的草房,不能遮風蔽雨,家中極其簡陋:一口鍋,幾隻碗,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

  不僅僅在商洛地區和雲貴高原的大山中,在大巴山、大涼山,在武陵山和西海固,我們都一再看到這樣極端的貧困……

  改革開放20年了,扶貧攻堅也已進行了7年,應該說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的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6億下降到了現在的4200萬.可是,4200萬,這個數字仍大大超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一些大國的全國人口的總和。而且,中國貧困人口的標準很低,僅僅是解決溫飽的最低標準:按1983年不變價測算,當時確定農民人均收入是206元;2000年,這個標準大約相當於700元,即每天2元錢,這還包括地裏莊稼等折算成的貨幣。和國際上每天一美元的絕對貧困標準相比,我們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兩元錢,在都市裏能買什麼?一支雪糕?一瓶礦泉水?一張公共汽車票?或者一枝高檔香菸?

  我們離貧困還如此之近!

  貧困是一種「綜合症」

  經常聽到有人指責貧困地區的幹部羣衆「觀念落後」、「思想不解放」等等,也曾經看到有專家撰文說政府主導型的反貧困容易產生弊端,應把反貧困的目標定位在貧困地區引進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來,打破自然經濟,不僅講究公平,更要講究效率。

  這些說法和想法不錯,但與不少貧困地區的實際卻有差距。其實,貧困是一種「綜合症」,造成極端貧困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能一概而論。

  有思想上的原因,也有自然環境、生存環境因素。說到底,人的思想觀念是受客觀環境制約的。有些貧困村不通公路,不通電,連一個鄉都形不成集市;深山中的一些「吊樁戶」,賣一頭豬,要抬着揹着翻山越嶺走幾十裏;去年呂梁山區大旱,一些村的飲用水要從幾十裏外拉來,一擔水賣到幾元錢……像這樣貧困的地區,市場經濟不是引進,也無法引進,而只能是培育。需要有最基本的條件:一是基礎設施、基本生存生產條件得到改善;二是基本溫飽要得到解決。食不裹腹,衣不蔽體,有何東西可以交換,又何來市場?

  我們的社會存在着整體的嫌貧愛富。貧困地區的人民更需要理解。

  貧困可以分爲若干種類型:有政策性貧困,資源性貧困,生態環境性貧困,人口性貧困,還有傳統習慣影響造成的貧困等等。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國的貧困現象得到了大範圍緩解,大面積的政策性貧困已經消除,像自然環境相對好一些的沂蒙山、大別山、井岡山、閩西北等集中連片的貧困山區已經整體越過了溫飽線。現在,沒有解決溫飽的人口,大部分分佈在自然環境惡劣的大山區、土石山區、乾旱半乾旱地區、高寒地區,其中有的根本沒有生存發展的條件,需要退耕還林或移民搬遷。

  我曾到過海拔3000多米的大涼山貧困村,在那裏有很深的感受。氣候寒冷,農作物很難生長,人爬幾座山頭就感到胸悶氣短——一輩子生活在這樣的地方,本身就需要有勇氣和膽量,有甘願受苦的精神。觀念落後,脫貧的辦法少,這是事實。可造成封閉落後的原因是什麼?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

  新近在湘西發現了一段「南方長城」。這段長城修建於明代,當年是爲了防範「苗蠻」的。苗族的祖先原居住在中原,尤與黃帝大戰失敗後,部分部族不願歸降而南遷。一代一代,這個不甘馴服的古老民族逐漸被擠到了環境惡劣的山區,明代長城更把他們圈進了類似「保護地」的大山深溝。如果他們還生活在江淮河漢地區,肯定早已經整體脫貧……

  要突破極端貧困狀態下生活、生產各個環節惡性循環的鎖鏈,最終解決貧困地區人民的溫飽問題,必須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農戶,選擇不同的「切入點」。比如,在乾旱的西北高原,首先解決水的問題;在山高坡陡、土層貧瘠的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區,應實施退耕還林和坡地整治,使貧困戶有保水保土的基本農田;此外,還應輔之以勞務輸出、農村適用技術推廣、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水平,等等。就一戶一戶的貧困農戶而言,只要在一個方面取得突破,就可以走上脫貧之路。

  扶貧的路還很長

  去年年初確定的1999年扶貧目標是解決1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但由於災情嚴重,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等原因,實際僅解決了800萬左右,這就使今年扶貧攻堅的任務更加艱鉅和繁重。

  在對貧困地區的調查中,我們一再認識到農村脫貧致富帶頭人極其重要。大涼山的吉克曲木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去年深秋,我們曾去過吉克曲木家。這位年輕的村幹部,當過兵,復員回鄉後,帶領村民們搬下高山。根據當地的風俗,高山上的村民只用石片做屋頂,認爲瓦是泥土燒的,不能把泥土「蓋」在頭頂。吉克曲木改變了大家的觀念,帶領村民蓋起了瓦房,後來又辦起了養鴨嘗釀酒廠等企業,使全村走上了致富路,他本人也當上了黨的十五大代表。那天中午,我們就在他家吃飯,連日來因爲觸目皆是貧困而生出的鬱悶一掃而光。

  可是,就在我們離開四川不久,卻傳來了他的死訊——2000年1月28日晚,他在成都開完省人代會後,由成都至西昌,連夜由西昌返回大涼山的美姑縣,車過昭覺,遭遇車匪路霸……接到報案後,當地公安人員迅速趕到現場,可歹徒已逃之夭夭,山上一片漆黑。直到次日凌晨,人們才在距出事地點700多米處發現了他的遺體。他被歹徒拋下了懸崖……

  沒有了吉克曲木的山村,幾年後會不會返貧呢?

  今年是「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最後一年,但並非是扶貧工作的終結,而只是階段性的勝利。隨着脫貧標準的提高——不僅僅是解決溫飽,還要爲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中國未來一定時間內仍將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自然條件惡劣的貧困地區,將是新世紀開發式扶貧的重點。緩解和消除貧困這一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在黨國仍然任重而道遠。(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9/18/333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