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贫困就在身旁
 
流泪
 
【人民报讯】看惯了共产党官僚的灯红酒绿,听够了舞榭歌台的刺耳喧嚣,我们在浮浮躁躁中已很少想起,贫困并不只是昨天的记忆……

  沿着曲折的土路,进入秦巴山区黑沟的时候,天色陡然暗了下来──不是因为日落,而是山太高、沟太深。

  虽然对于这里的贫困程度,我们有一些思想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赤贫现象所震惊──

  25公里的土路走到了尽头,车不能再往前开了。我们弯腰走进一户人家,里面黑洞洞的,划了根火柴,靠着这微弱的光亮,进了里屋。锅里煮着些纽扣大的土豆和菜叶子。四口人的家,床上只有一条破被子,垫着稻草,一根木头便是枕头。村长说,男的打工去了,女人是个哑巴,还有两个孩子……在我们快要离开的时候,村长摸着一个10来岁女娃的头,问:“你妈呢?”女娃蹲下,对着床底下叫:“妈!”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爬了出来。村长说:“方阳启的老婆虽然说不出话,但她心里明白,穷,怕见人啊!”然后,他对哑巴女人大声说:“北京国务院扶贫办的同志来看你们,党中央关心咱们贫困地区的老百姓。”

  哑巴女人紧紧搂着孩子,接过200元钱,哭了。当地的乡干部说,他们是头一次见百元大票。

  接着,我们到了附近两户人家,赤贫的情况也十分相似。这个154户人家的山村,贫困户97户,特困户28户,1998年人均口粮105公斤,全部是红薯、土豆、豆子……我们的心沉甸甸的。

  在贵阳市著名的风景区花溪,当地人送给我们一本画册,前言上写着:“五十年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共和国有三位党的总书记、三位国家主席、四位委员长、三位总理、七位元帅……留下了足迹。”可是,就在距这里市区高楼大厦几十公里的地方,我们看到了贫困农户破旧的草房,不能遮风蔽雨,家中极其简陋:一口锅,几只碗,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不仅仅在商洛地区和云贵高原的大山中,在大巴山、大凉山,在武陵山和西海固,我们都一再看到这样极端的贫困……

  改革开放20年了,扶贫攻坚也已进行了7年,应该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6亿下降到了现在的4200万.可是,4200万,这个数字仍大大超过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大国的全国人口的总和。而且,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很低,仅仅是解决温饱的最低标准:按1983年不变价测算,当时确定农民人均收入是206元;2000年,这个标准大约相当于700元,即每天2元钱,这还包括地里庄稼等折算成的货币。和国际上每天一美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相比,我们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两元钱,在都市里能买什么?一支雪糕?一瓶矿泉水?一张公共汽车票?或者一枝高档香烟?

  我们离贫困还如此之近!

  贫困是一种“综合症”

  经常听到有人指责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观念落后”、“思想不解放”等等,也曾经看到有专家撰文说政府主导型的反贫困容易产生弊端,应把反贫困的目标定位在贫困地区引进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打破自然经济,不仅讲究公平,更要讲究效率。

  这些说法和想法不错,但与不少贫困地区的实际却有差距。其实,贫困是一种“综合症”,造成极端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有思想上的原因,也有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因素。说到底,人的思想观念是受客观环境制约的。有些贫困村不通公路,不通电,连一个乡都形不成集市;深山中的一些“吊桩户”,卖一头猪,要抬着背着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去年吕梁山区大旱,一些村的饮用水要从几十里外拉来,一担水卖到几元钱……像这样贫困的地区,市场经济不是引进,也无法引进,而只能是培育。需要有最基本的条件:一是基础设施、基本生存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二是基本温饱要得到解决。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有何东西可以交换,又何来市场?

  我们的社会存在着整体的嫌贫爱富。贫困地区的人民更需要理解。

  贫困可以分为若干种类型:有政策性贫困,资源性贫困,生态环境性贫困,人口性贫困,还有传统习惯影响造成的贫困等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贫困现象得到了大范围缓解,大面积的政策性贫困已经消除,像自然环境相对好一些的沂蒙山、大别山、井冈山、闽西北等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已经整体越过了温饱线。现在,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大山区、土石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地区,其中有的根本没有生存发展的条件,需要退耕还林或移民搬迁。

  我曾到过海拔3000多米的大凉山贫困村,在那里有很深的感受。气候寒冷,农作物很难生长,人爬几座山头就感到胸闷气短——一辈子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本身就需要有勇气和胆量,有甘愿受苦的精神。观念落后,脱贫的办法少,这是事实。可造成封闭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新近在湘西发现了一段“南方长城”。这段长城修建于明代,当年是为了防范“苗蛮”的。苗族的祖先原居住在中原,尤与黄帝大战失败后,部分部族不愿归降而南迁。一代一代,这个不甘驯服的古老民族逐渐被挤到了环境恶劣的山区,明代长城更把他们圈进了类似“保护地”的大山深沟。如果他们还生活在江淮河汉地区,肯定早已经整体脱贫……

  要突破极端贫困状态下生活、生产各个环节恶性循环的锁链,最终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农户,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比如,在干旱的西北高原,首先解决水的问题;在山高坡陡、土层贫瘠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应实施退耕还林和坡地整治,使贫困户有保水保土的基本农田;此外,还应辅之以劳务输出、农村适用技术推广、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等等。就一户一户的贫困农户而言,只要在一个方面取得突破,就可以走上脱贫之路。

  扶贫的路还很长

  去年年初确定的1999年扶贫目标是解决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由于灾情严重,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原因,实际仅解决了800万左右,这就使今年扶贫攻坚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

  在对贫困地区的调查中,我们一再认识到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极其重要。大凉山的吉克曲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去年深秋,我们曾去过吉克曲木家。这位年轻的村干部,当过兵,复员回乡后,带领村民们搬下高山。根据当地的风俗,高山上的村民只用石片做屋顶,认为瓦是泥土烧的,不能把泥土“盖”在头顶。吉克曲木改变了大家的观念,带领村民盖起了瓦房,后来又办起了养鸭尝酿酒厂等企业,使全村走上了致富路,他本人也当上了党的十五大代表。那天中午,我们就在他家吃饭,连日来因为触目皆是贫困而生出的郁闷一扫而光。

  可是,就在我们离开四川不久,却传来了他的死讯——2000年1月28日晚,他在成都开完省人代会后,由成都至西昌,连夜由西昌返回大凉山的美姑县,车过昭觉,遭遇车匪路霸……接到报案后,当地公安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可歹徒已逃之夭夭,山上一片漆黑。直到次日凌晨,人们才在距出事地点700多米处发现了他的遗体。他被歹徒抛下了悬崖……

  没有了吉克曲木的山村,几年后会不会返贫呢?

  今年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最后一年,但并非是扶贫工作的终结,而只是阶段性的胜利。随着脱贫标准的提高——不仅仅是解决温饱,还要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未来一定时间内仍将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将是新世纪开发式扶贫的重点。缓解和消除贫困这一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在党国仍然任重而道远。(http://renminbao.com)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9/18/3335.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