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港媒應爲中共歌功頌德力挽狂瀾?
 
【人民報訊】明報21日杜耀明評論文章:官批評傳媒請拿出理據。文章說,政府官員當然可以批評傳媒,但正如傳媒批評政府一樣,若只是霧裏看花式的胡亂批評,不僅充分顯露批評者的膚淺,更惹人訕笑,甚而引起無謂的爭端,結果傳媒沒有給嚇怕,官員卻愈來愈加不受歡迎。高官不慎言,只會損害政府形象。律政司司長不滿傳媒分化社會,語焉不詳,是抒發感受多於據理論述。感受沒所謂對與錯,抒發感受更屬人之常情。但要評定高低,痛陳是非,就只能擺事實、講道理,達官貴人務必按下凌人威勢,以理服人。

一九八四年的夢?

究竟一九八四年哪一天、哪一宗新聞、還是整年所有新聞報道的一致性,令司長至今仍稱心快意?在新聞報道的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一致性是常規還是例外?這樣的一致性是吉兆、還是喬治奧維爾名著「一九八四」所預告的惡咒?也許司長的說話仿自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當然不同的是,後者高瞻遠矚,追求人人平等的社會,前者只顧往後回望,但求傳媒放棄批評,統一思想,支持民望低迷的政府。

歌功頌德力挽狂瀾?

挽救政府的公信力必須從政策及制度着手。特區政府施政近三年半,人權、法治、民主等方面的倒退不用說,經濟民生亦乏善可陳,貧富懸殊擴大,低下階層就業困難,物價加風如箭在弦,政府的扶貧政策只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由此導致民望連番下挫,理所當然,不是傳媒的善頌善禱和歌功頌德所能力挽狂瀾的。政府若仍舊不由民主選舉產生,當局只能按其所理解的民情去施政,不愁不得民心而下臺,而民衆無從選擇政府,亦無從爲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一旦政策不對頭,定必引發民間不滿甚至採取抗爭行動。

傳媒據實報道,並加以評論,是傳媒的責任,當中有不同見解和取態,也是社會現實,不能說是社會分化。若說分化,始作俑者也是政府政策分化社會,而不是傳媒之過。

相反,即使政府能掩住悠悠衆口,令傳媒評論只能好言好語,報道只有好人好事,也不等於可以化解客觀存在的社會矛盾。眼不見爲乾淨,以主觀的無知去克服客觀的困難,其志可嘉,其路卻不可行,此舉或能令執政者個人感受良好,卻無助於普渡衆生。過去四人幫年代內地報刊輿論一律,除了堅定支持執政者,其表述的社會現實更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革命形勢大好,中國無問題。但這類表示愚忠和權勢的政治宣傳,現時在內地也不能照辦煮碗,而需要大加改良,以提高傳播效應。我們又何必人棄我取,從歷史的垃圾堆把它撿回來,當作治理政府信譽低迴不起的妙藥靈丹?

陳太發言官宜細讀

其實傳媒並非不可批評。高官若指傳媒分化社會,或者新聞報道導致公務員士氣低落,應在觀念及實據上有根有據,好讓傳媒及公衆知悉問題所在,參與議論,並尋求改善辦法,提高專業水平。政務司司長上週四的發言,既認定傳媒監督政府的功能,也批評傳媒有走向煽情的趨勢,對傳媒的利弊優劣,看來有更完整的看法,不致流於冒昧無據,值得政府官員細讀。(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1/21/645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