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分析:腐敗怎樣被「發現」的
 
【人民報24日訊】摘自23日《長江日報》

  在反腐敗鬥爭中,「發現一個懲處一個!」是我們聽得較多的一種說法。

  然而,能否「發現」,「發現」得早還是遲,「發現」的層次與深度如何,結果往往大相徑庭。有的腐敗分子永遠不會被「發現」,有的腐敗分子被發現後還要繼續腐敗一些年月才能被揪出來。這種「發現」結局的差異,是「發現」本身的差異造成的。

  主動的發現。大凡腐敗分子,無論是搞錢,還是沉湎於聲色犬馬,無論是賣官鬻爵,還是權錢交易,不會示之於大庭廣衆,而是謀之以暗室、行之於人後。但既有污行,就很難不露蛛絲馬跡。胡長清的劣跡,不是在他行賄受賄之時被發現的,而是在有關部門得知他請假離境(去香港)而實際未離境後迅即跟蹤追擊才被揭露出來的。這樣的「發現」,體現出反腐敗鬥爭的質的要求。

  被動的發現。有的反腐部門,習慣於將自己的工作定位在辦公室接投訴電話、看上報材料,或者只熱衷應付上級交辦、督辦的案件。這樣有時也能有所「發現」,但他們遠離第一線,主觀與實際容易錯位,與羣衆有隔膜,往往疏忽漏掉了有價值的線索。這是對反腐鬥爭的性質、緊迫感缺乏足夠認識,往往使「發現」事倍功半,直接導致反腐敗高成本、低效率。

  偶然的發現。或者豪宅被盜不敢報案,或者被盜鉅額財產只報些微損失,最終案件破了才由偷兒順藤摸瓜摸出一個蛀蟲;或者是A案牽出B案,拔出蘿蔔帶出泥。但這類發現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因此鬆懈鬥志,坐等好事上門。

  被迫的發現。有些地方,腐敗事實已是公開的祕密,腐敗分子已猖獗到肆無忌憚的地步,怨聲載道,民心思治,就連村姑牧童也譴責不絕,可反腐部門卻充耳不聞,照樣睡得着、吃得香、不行動,有投訴不受理,接狀紙不立案。羣衆不甘心,爲了撥雲見日,層層上訪,級級告狀,直至驚動黨中央、國務院,或者引來《焦點訪談》採訪曝光。事情鬧到這一步,必有上級工作組下來坐鎮,加之高層領導批示嚴詞追究,再怎麼裝聾作啞也難以搪塞過去了,於是像姚曉紅一類早已臭名昭著的腐敗分子才不得不被「發現」出來。

  由此可見,「發現論」---「發現一個懲處一個」的關鍵詞是「發現」;沒「發現」便無以懲處。只有發現了腐敗事實,才能懲之有據,依法定罪;只有發現得及時,才能讓腐敗分子儘快地露出廬山真面目,最大限度地壓縮他們肆行腐敗的時空,減少國家和人民的損失。(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0/24/494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