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重讀大字報
 
【人民報訊】趙無眠在[思想的境界] 發表文章題爲$$% 重讀大字報$$%

  一、

  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已經過去三十年了。這場運動,有人稱之爲動亂,有人稱之爲浩劫,有人稱之爲災難,有人稱之爲噩夢,有人稱之爲「崢嶸歲月」,有人稱之爲「對文化的革命」……。起初,人們還能以各自不同的經歷、感受來詮釋它,回憶它,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推移的速度往往比我們以爲的要快迅得多),它的影象模糊了,蛻色了,剝蝕了,人們的經歷和感受也不斷地被沖刷、浸潤及消融,失去了新鮮、真實和個性,而更多地帶上了他人的、「公認」的甚至官方影響的痕跡。加之,我們還生活在一個遠遠談不上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之中,文化革命這一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重大事件,就這樣活生生地被衆多的專家、學者整治得面目全非。

  文物是修補破損歷史的最好材料。但文物本身也在不斷地被複制着,修補着,──或者叫修改着。《毛主席語錄》,毛澤東石膏像,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毛像章文革期間發行的郵票,在市場上銷售、流通和翻炒,被一些懷舊的、獵奇的人們收藏;毛澤東的頌歌被重新演唱、剪輯,灌製成柔和纏綿的《紅太陽頌》盒帶,大量發行;樣板戲也改頭換面,成爲一些聯歡會、電視節目中頗受歡迎的段子。而文革時的許多流行語,包括毛澤東的名言,政治術語,特殊名詞、口號、縮略語,民謠民諺,京劇和電影對白等等,至今還在廣泛使用着,被作家寫進小說和劇本,被老百姓極其鮮活地掛在嘴上,有些還被賦予新的內涵,或依其形式創造、組合出新的詞語。一些人把它們統稱爲「毛氏話語系統」,其實就是一種文物的「活化石」。

  從圖書館、檔案館裏,可以找到當年正式出版的報紙、雜誌、書籍、圖片,如果找找關係,還可以查到某年某月印發至某一級的中共中央文件。這些官方文件,對於我們領略歷史可以被粉飾打扮成一副什麼模樣或許有好處,但不能讓我們領略歷史本身。誰都知道,歷史是最經受不起粉飾打扮的。

  在一個言論出版受到嚴密控制、高度極權的無產階級專政甚至被稱爲法西斯專政的社會形態裏,難道還有什麼可以大量發表而又不需經官方審批、不代表官方意願的文字嗎?

  有,那就是大字報。

  二、

  第一張大字報起於何時,大概是很難考證的了。但可以肯定,大字報並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舉凡張貼在公衆場合的大字海報、告示、通令、傳單、標語口號、表揚稿(或批評、檢討)、商品廣告,……都可以說是大字報。然而,賦予大字報以特定的政治內涵,使其成爲一個流行於世界的專用名詞,卻無疑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毛澤東說:「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不論我們喜歡還是厭惡,也不論我們是帶着感情色彩還是用理性的眼光去打量,作爲「破」的最主要的一件工具,它本身已經作爲一種獨特的文化,「立在了人類歷史的進程中。

  而即使是這樣一種有專門政治含義的大字報,也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發明。早在一九五七年,毛澤東號召全民幫助共產黨整風的時候,一部份人,主要是知識分子認爲「和風細雨」已不能解決什麼問題,要求實行「大鳴大放」。毛澤東當即肯定這一要求:「羣衆創造了一種革命形式。羣衆鬥爭的形式就是大辯論、大字報。……在我國條件下,這是一個有利於無產階級而不利於資產階級的形式。」於是,「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成了那以後歷次政治運動的主要方法,簡稱「四大」。文化革命不過是將這「四大」推向極端和高潮罷了。

  仔細說來,所謂「四大」,大鳴、大放和大辯論,都是虛的,只有大字報才是一種實在的具體的形式。鳴放和辯論,可以用嘴,也可以用筆;用嘴叫「口誅」,用筆叫「筆伐」。即使不說中國是一個重文本傳統的國家,僅從口舌與筆墨二者的份量來比較,後者也明顯更具有空間堆積和時間持續上的優勢。常言道:「口說無憑」,只有「筆寫紙載」才不容忽視和抵賴。從大批判的實用角度來看也是如此,口舌轉化爲筆墨較難,筆墨轉化爲口舌較易(照本宣科即可),還可以無限反覆地轉抄、翻印、宣讀和散發,在錄音設備還只是少數新聞單位的專業器材的當年,「筆」的威力和重要性遠遠蓋過了「嘴」。因而實際上,「四大」就是指的「一大──大字報。

  一九七五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一九七八年三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都分別將「四大」列爲「社會主義大民主」和「人民的民主權利」。一九八○年二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五中全會認爲,「四大」沒有起到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積極作用,相反妨礙了人民正常地行使民主權力。同年九月,五屆人大第三次會議取消了憲法第四十五條中公民「有運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權利」的規定。

  顯然,憲法上列入或取消的「四大」,指的也就是大字報這「一大」。鳴放和辯論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活動,如小孩子吵架,街坊鄰舍對罵,小倆口拌嘴,文壇上打筆仗,學術界的商榷,會議上的爭執,法庭上的指控和辯護,議會的議案,選舉時的論政,黨派內外的矛盾,政治、軍事和經濟談判,民事糾紛的調解,……所有這一切大大小小不同意見之間的紛爭,都可以統稱爲鳴放或辯論,由任何憲法來規定其民主意義,是明顯多餘的。只有以「大字報」的形式出現,才能定義爲「大鳴、「大」放、「大」辯論,才會鄭重其事地特別予以規定爲合法或不合法。

  三、

  那麼,什麼是大字報,我們怎樣來定義它呢?最簡單最字面意義的理解是:大字寫成並公開張貼的文字。查王同億主編的《漢語大典》:

  大字報〔big-character poster〕發表意見的文字,一般用大字寫成貼出,曾被認爲是社會主義大民主的形式之一,文化大革命時頗爲流行,後被取締

  辭典的條目解釋,與最簡單的字面意義的理解沒有多大的區別。但這種解釋太不完全太不確切了,作爲一種「理解」還說得過去,但作爲詞條的解釋簡直就是錯誤。所有的商業廣告詞都是「發表意見的」,而且「一般都用大字寫成貼出」,──如「擋不住的誘惑」、「它使我恢復青春」、「四季如春的感覺」、「『咳』不容緩」、「不打不相識」……。另外,現在仍流行使用的標語、橫幅、海報、告示通知、感謝信、祝賀信、道歉信和檢討等等,也都符合該條目的規定。如果它們都可以算作廣義的大字報,那麼又不符合「後被取締」的說法。

  反過來,大字報也並不都是有文字的,更不用說用「大字寫成」了。文革期間有相當數量和比例的大字報是漫畫。還不要說,這些漫畫的藝術造詣,往往遠勝過文字稿的文學水平;即以它們所產生的影響而言,也絕不能略過不提。蘇聯未來派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曾宣佈:「街道是我們的畫筆,廣場是我們的調色板。」在蘇聯這只不過是一種宣言;而付諸行動,只能在文革時的中國。這樣說一點也不過份:沒有漫畫的大字報和沒有文字的大字報都是同樣不可想象的。當然,還包括大批判專欄刊頭報尾的宣傳畫。有人甚至認爲,由這些漫畫、宣傳畫組成的文革美術,是一九四九年以來,唯一能在世界美術史上佔有某種地位的中國美術。

  這樣認爲可能偏頗,卻說明作爲一個不可或缺的種類,沒有文字的大字報重要到了怎樣的地步。當然,如果略作改動,把詞條解釋中「發表意見的文字」改爲「發表政見和民意的文字、圖畫」,也就比較接近我們所討論的大字報了。

  四、

  大字報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它「大」。

  它可以把任何弱小的聲音,不論是鳴放還是辯論,是發表政見還是傳達民意,是指責、攻訐、控訴、揭發、質問還是辯解、反駁,是提出問題還是解答問題,都可以通通放大爲大聲呼喚。

  由於大,不管你願意不願意聽,願意不願意看,它都要直鑽你的耳膜,直闖你的眼簾,直撲你的腦海,這就是所謂「打入性」。

  由於大,你想躲躲不了,想逃逃不掉,它可以貼到你的辦公桌上,貼到你的門口,貼到你的床頭,貼上你的鍋臺旁、茅坑邊,直至貼到你的身上,如影隨形,無孔不入,這就是所謂「侵犯性」。

  由於大,鋪天蓋地,呼風喚雨,摧枯拉朽,震聾發聵,「挾雷霆萬鈞之力,裹倒海翻江之勢」,使你感覺窮途末路,四面楚歌,彷彿將立刻陷入滅頂之災,這就是所謂「威懾性」。

  由於大,你最不想讓人知道的歷史、缺陷、隱私,你幹過的壞事、醜事、憾事說過的悄悄話、私房話、甜言蜜語、怨天尤人、東家長西家短,總之所有的陳芝麻爛穀子,全都兜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由衆人圍觀、欣賞、品評、嘲笑,這就是所謂「公開性」。

  由於大,它的每句話每個字都飽蘸濃墨,氣勢逼人,一筆一劃如同投槍匕首,乾柴烈火,看得被批判者第一眼頭暈目眩,第二眼血往上湧,第三眼手腳冰涼;修養好的也免不了加快呼吸和心跳,乍出一背細密的冷汗。這就是所謂「戰鬥性」。

  由於大,大大咧咧,大而化之,大而概之,無須仔細推敲,以斷章取意來省簡筆墨,以望文生意來代替嚴密論證,以上綱上線來加強效果,既可以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也可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更可以反戈一擊重起爐竈,這就是所謂「粗率性埂

  由於大,它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尤爲深刻,即使你一目十行,也可以過目不忘。如果這張大字報是針對你,或你的家人、親友、同事、鄰居、仇人的,那就更讓人耿耿於懷、永志難忘了。這就是所謂「持久性」。

  五、

  這一「大」的形式特點,使我們今天的重讀大字報成爲幾乎不可能。因爲它是不可複製的。縱使找到那些堆埋在故紙塵埃中的大字報文本,我們也不會再把它們用濃墨重新抄寫,貼得到處都是,來身臨其境地溫習了。時過境遷,就算再造其境象拍電影一樣搭一個場景,也無法追回早已流逝的那個時代。人事全非,而且絕大部份被批判者已經作古,這些文字放得再大,也沒有了當年那種驚心動魄的神韻。彌衡擊鼓罵曹,三國時令人動容和提心吊膽,於今誰要是再把曹操揪出來狠狠地罵個三五十天的,別人只會覺得好笑罷了。

  一種文體,或一種藝術形式,總是以某個時代作爲其存在的背景。背景消失,這種文體或形式也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和魅力。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在歷史上流行過一陣子,後來也就不再流行了。其中,唐詩的藝術成就是最高的,然而也逃脫不了「至今已覺不新鮮」的命運。除了專門的研究者,人們多半隻把它當成兒歌、口訣,教小孩子背誦,讓他們顯得聰明可愛,伶牙俐齒,總算是廢物利用。

  大字報也是如此。不同的只是,作爲一種文化現象,來得那樣迅猛,去得又那樣突然;流行得那樣轟轟烈烈,消退得又那樣無聲無息;給人的刺激那樣強烈和深刻,過後卻又找不到一絲痕跡。在人類歷史上,還有什麼文化運動象大字報那樣,由那樣多的人蔘加,製造出多得幾乎無處不在的產品,然後消失得那樣乾淨和迅速

  有人認爲,這說明大字報文化的淺薄和不值一道,所以一把刷子一盆水,就把它沖刷乾淨了,又是一個「嶄新的天地」。

  然而,還有什麼「深刻的文化」和「值得一道的文化」,比大字報更吸引人的熱情、觸擊人的靈魂、影響人的命運、暴露人的本性、改變人的觀念乃至整個民族的語言、行爲及性格特徵呢?

  六、

  大字報運動最顯著的成果,就是從憲法中取締了關於它的條款。

  嚴格地說,憲法只是取消了允許大字報的條款,並沒有取締大字報這一形式本身。那麼,寫大字報並不違反憲法。正如憲法沒有一條規定允許人撒尿,但撒尿並不違反憲法。不過,在一般中國人(包括法律的制定者和執行者)的傳統習慣上,人的行爲自由度應限制在法律、規章允許範圍內,而不是擴大到法律、規章沒有反對(不允許)的範圍內。也就是說,只能做規定可以做的事,而不能做沒有規定不可以做的事。

  當然可以理解成,憲法「不再保障大字報作者的權益」。事實上,大字報作者的權益,從來就沒有得到過保障,哪怕在這一形式的鼎盛時期。輕則圍攻批鬥,重則坐牢殺頭,當時是司空見慣的。有沒有沒吃過虧的例子?肯定會有的,但那也絕不是憲法「保障」的結果,只不過夠不上吃虧的檔次或運氣而已。

  大字報留下了被攻擊者受到傷害的明證,至於攻擊者,也就是它的作者所受的傷害,卻往往容易爲人們忽視,雖然這種傷害一點也不亞於另一方。萬炮齊轟劉少奇,大家都看到了,而劉少奇也的確倒下,一家人死了四口。那些用大字報參加轟擊他的人呢,誰也不會再去關心他們的命運,即使知道那些人也死的死、關的關、瘋的瘋、殘的殘,也好像是罪有應得,不值得同情。「願上帝保佑追擊者,同時也保佑被追擊者。」在我們這裏,上帝永遠只保佑強者,──不管他是追擊者還是被追擊者。

  這就引人懷疑,大字報的威力,真有傳說和想象中的那麼「大」嗎?它到底是單方面殺向敵人的投槍、匕首,還是人們通常用來形容相殘和自戕的「雙面刃」?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當我們在文革「古戰場」倘佯和憑弔的時候,或許是應該好好檢視檢視這件當年流行到濫用程度的「批判的武器」,──大字報了。

  七、

  人們常以「大字報語言」,指責辯論對手出語或行文的火藥味。但火藥味這玩藝兒,早在大字報發明以前,甚至早在火藥發明以前,就已廣泛地充斥於人類的生活之中。上至朝廷的政爭,下至鄰里的吵嘴,雅若文人的清議,俗若婆媳的鬥法,如果少了火藥味兒,那就太蒼白單調,沒有什麼看頭了。民主社會也是如此,總統州長的選舉,國會議員的辯論,新聞記者對公衆人物的攻訐,更別說外交糾紛、軍事衝突、上法庭打官司了。往往是得理不饒人,不得理也不饒人,動輒上綱上線,揪辮子打棍子,必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爲什麼只由大字報來背這個惡名呢?

  事實上,並不存在一種獨特的「大字報語言」,也並不是所有的大字報都是大批判的檄文,都充滿火藥味。從文體上,大字報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宣言,聲明,通告,勒令,質問,檢討,口號,悼詞,訴狀,致敬電,勸進表,談話錄,自白書公開信,私人信,報刊文章,中央文件,還有漫畫,圖表,論文,詩歌,散文,劇本,乃至小說,幾乎包括了一切可用筆墨紙張承載的體例形式。

  風格上也是多樣化。固然有許多蠻不講理、牽強附會、拿着雞毛當令箭、一口革命的流氓腔調,也有不少極盡諂媚、溜鬚拍馬、落井下石、見風使舵的勢利眼,卻還是有一些立意和文筆皆屬上乘的妙構佳作。

  並非所有的唐詩宋詞、古希臘古羅馬的戲劇都能夠流傳千古,魚龍混雜是任何一個時代流行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必然現象。魚畢竟比龍多得多,正因爲這樣,才顯出龍的珍貴。如果反過來,龍比魚多得多,那麼我們就會把魚當做稀罕的神物了

  八、

  長期以來,魯迅被認爲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最優秀的代表人物。這一提法或許值得商榷,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他的雜文,其思想的幽默深刻、內容的博雜廣泛、文字的簡潔犀利,在世界文壇上都找不到另外一位大師可以搖撼它的地位

  文革否定三十年代的文學藝術,乃至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角一一列入清算名單,卻始終沒有清算和否定魯迅。他是唯一沒有被懷疑和打倒的作家,儘管他絕不是共產黨,儘管連差不多所有的共產黨作家都難逃一劫。不僅如此,有意思的是,毛澤東也極爲推崇魯迅,曾說「我和魯迅是相通的」。魯迅成了一個神。魯迅語錄享有和馬恩列斯及毛澤東的語錄同樣崇高的地位,當作經典論據、至理名言引用。被魯迅批判,就象被毛澤東批判過一樣,再無翻案的可能。江青號稱「文藝革命的旗手」,就是企圖承接魯迅的頭銜。張春橋曾以「狄克」的筆名跟魯迅作過小小的交鋒,這成了他「歷史不清白」的最大一塊心病,被當做四人幫打倒之後,立即端出這一條以證明其「一貫反動」。更不要說當年被魯迅諷刺過的郭沫若和「四漢子」之流了。

  文革大字報,直接繼承了魯迅雜文的形式和精神。形式上,講求多樣化及短小精悍、語言尖刻、入骨三分,以發揮投槍、匕首的效能。精神上,則提倡不妥協的「硬骨頭」精神,不留情面的「痛打落水狗」精神,「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猛士精神,橫眉冷對的批判精神,不怕孤軍奮戰的「反潮流」精神,等等。

  無論形式還是精神,本身都沒有錯。用文革的時髦話說,都沒有「階級性」。無產階級(如魯迅)可以用雜文當「投槍和匕首」,資產階級(如狄克)也可以用雜文當「從身後射來的暗箭」;無產階級可以痛打資產階級的「落水狗」,資產階級也可以痛打無產階級的「落水狗」;「硬骨頭」精神也是這樣,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但張春橋(狄克)的骨頭也一點不軟,硬邦邦響噹噹,押上法庭還正氣凜然始終不肯低頭認罪。

  九、

  大字報打破了官方和文人對文字的壟斷,成爲最典型的羣衆文化。「我們應該相信羣衆,我們應該相信黨。」這裏,「羣衆」和「黨」(共產黨)一樣,是個既抽象又具體的詞。反右的時候,一個小單位的黨支部書記、一個小科長、班組長就代表「黨」。到了文革,國家主席、黨的總書記、將軍元帥就都不是「黨」了,不但不是黨,連是不是「羣衆」都成了問題。可見其定義的任意性。

  毛澤東是唯一一個既可以代表黨,又可以代表羣衆的人,「相信羣衆相信黨」其實就是相信毛澤東一個人。不管出自什麼目的,反正是毛澤東親手放出了大字報這個對付社會主義官僚體制的惡魔。他自己也寫了《我的一張大字報》,此外再沒有哪一位共產黨的領袖級人物寫過大字報,林彪、周恩來、江青、陳伯達、康生、張春橋、姚文元,……這些文革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誰都沒有寫過大字報。他們頂多只能暗中策劃,或者某一次講話記錄被轉抄成大字報貼到街頭,自己是絕不親手寫和親自貼的。因爲他們不算「羣衆」。

  符合官方意思的大字報,可以在官辦的刊物正式發表。如《人民日報》發表聶元梓等七人的「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的大字報」,《文匯報》發表「反到底」兵團的大字報《急告上海人民書》。官方下達或公開發表的文件,也經常抄成大字報張貼在街頭。二者的關係雖然密切,但畢竟不是一回事,也不能互相取代。大字報就是大字報,不是官方文件。

  一般來說,它與整個官僚體系相對立。官僚們絕大多數內心並不喜歡,也並不心甘情願地承認這玩藝兒,除了少數領會了毛澤東的意圖或一開始就打算渾水摸魚者之外。羣衆,包括體系外的「官」,才是大字報的基本作者。毛澤東不認爲自己是官,要是也只是一個被排斥在體系外的「官」,一個與繁文縟節、周密運作格格不入的「官」。他要打破這套體系,只有藉助羣衆的力量和智慧,向他心目中的黨內走資派及其一切牛鬼蛇神發動攻擊。於是「盤根錯節,一觸即潰」。沒想到放出的魔鬼,也就難得收回去了。

  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人民創造歷史?唯物主義認爲,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大字報似乎是這一論斷最好的證明。不過還要加幾個字意思才全面: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常常有一些英雄在那裏策劃。

  十、

  重讀大字報,雖然再也找不到當年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卻也會別有一番新的感受。比方,隔岸觀火的快感。魯迅說,中國人喜歡當「看客」。當看客好還是不好且不論,首先是中國總有那麼多的東西可看。有東西可看而不看,作清高狀作崇高狀,自欺欺人,自命不凡,是其實比做一個看客要討嫌得多的。

  文化大革命,並不因你不去看它就沒有發生過,也並不因你不敢看它就會永遠沉到一條什麼長河中不再探出頭來。對於發生在我們身邊而莫可奈何的事件,當然只能老老實實看;對於歷史,除了看我們又還能做什麼呢?難道要我們再投身其中去充當一個角色嗎?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可見同樣是看,看同樣一件事,其間的差別就很大。看日本人殺中國人,圍觀的中國人看得脖子伸老長,唯恐看不真切而同爲看客的魯迅卻憤然離席,從此棄醫從文,立志醫治中國人的靈魂。

  中國人的靈魂當然需要好好地治一治,但脖子伸得老長去看殺自己的同胞,唯恐看不真切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0/23/492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