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共最高權力交接在臺海緊張情勢中的作用及臺灣的對策選擇
 
【人民報訊】中國民主黨海外總部二千年十月二十二日研討報告.

前言
臺海情勢發展的主動權不在於臺灣,而在於中共
中共最高權力交接在臺海緊張情勢中的作用
--江澤民--中共最後的一個「正統」最高領導人
--共產黨「生死存亡」的問題
--江澤民權力中心的「臨界穩定」狀態
--江澤民權力中心穩定延續的出路:開放民主或統一臺灣
--中共對臺動武將是主動進攻
臺灣政府的對策
--避免臺海戰爭的突破口在中國大陸,而不在臺灣或國外
--中共發動臺海戰爭的兩大基礎
--瓦解中共發動臺海戰爭精神基礎的主動進攻
--影響精神戰爭取得勝利的三個誤區
總結

-----------------------------------------------
前言
二千年十月十六日,中共發表《2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特別指出「臺海局勢嚴峻」。並且重申了「三個如果」,即:

(一) 如果出現臺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變;
(二) 如果外國侵略臺灣;
(三) 如果臺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

「如果」上述三個情況出現其一,中共國防白皮書則指出:

中國政府只能被迫採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的統一大業。

第一個「如果」,不可能發生。臺灣總統陳水扁先生在就職演說中明確表明了新政府今後的立場,並且一再重申:

只要大陸無意對臺動武,在他四年任期內,將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臺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換句話說,臺灣新任總統就任時就作出了保證:保證不會推動臺獨,保證不會出現「臺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變」的發生。陳水扁總統以「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臺獨公投」這句話,在民進黨九九年五月八日全黨會議中已經在對所謂的「臺獨黨綱」作出「任何改變臺灣目前現狀的方案都要經由臺灣人民用公民投票來同意」的明確闡釋基礎上,作出了更明確的解釋,可以認爲是一種明確作出讓步的解釋。

臺灣新總統陳水扁就任以來,不但做到了自己的保證,使兩岸關係不但沒有惡化,而且使目前的臺海情勢比九九年「兩國論」之後臺海出現的緊張狀況略有緩和。

第二個「如果」,就目前的國際情勢來看,沒有發生的跡象與可能性。

第三個「如果」,從字面上來看,目前並不存在。從臺灣政府目前的政策與立場來看,今後也不可能「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

但是,問題的關鍵就在這第三個「如果」上:因爲臺灣政府是不是「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中共隨時可以作出單方面的解釋--而且中共的單方面的解釋完全可以置事實於不顧。尤其是這裏的「限期」問題,在統一模式問題還沒有能夠達成共識,前提條件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如何來談「限期」呢?

因此,《2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關於臺海情勢的聲明其實是以武力威脅作後盾,強詞奪理,其實質是向臺灣宣誓:

無論事實如何,中共政府隨時將根據自己單方面的解釋和判斷,使用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可能的手段來完成臺海兩岸的統一。

由民進黨推選出來的總統侯選人陳水扁先生在當選臺灣總統前後,民進黨就其「臺獨黨綱」作了明確的闡釋,陳水扁總統就「臺獨」問題作出了保證。陳水扁總統不但做了,而且還使兩岸情勢從李登輝的「兩國論」提出之後的緊張狀態緩和了下來。

那麼,中共爲什麼卻相反地認爲臺海局勢更加「嚴峻」了呢?

這就是本次討論報告所要研究的問題。

--------------------------------------------------

臺海情勢發展的主動權不在於臺灣,而在於中共

民進黨所謂的「臺獨黨綱」,是這樣說的:「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臺灣的住民,用公民投票的方式來做選擇和決定。」

這裏面的「臺獨」主張,目前既沒有討論,也沒有公投。民進黨早在九六年就已經以「中華民國」作爲自己的國家,民進黨九九年五月八日全黨會議上明確闡釋了該黨的主張目前不是要「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而是強烈主張「任何改變臺灣目前現狀的方案都要經由臺灣人民用公民投票來同意。」

由於中共與臺灣政府都可以估計到,如果臺灣就目前現狀進行公民投票,人民非常可能選擇臺灣獨立。爲了兩岸和平,爲了維持和平現狀,爲了兩岸人民的共同的利益,陳水扁總統宣佈並一再重申他任期以內保證「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臺獨公投」,說了,也做到了。可見,就「臺獨」問題,臺灣政府主動能夠做的,不但向中共,向臺灣人民,向國際社會作出了保證,也已經主動做到了。

就「臺獨」問題而言,臺灣政府能夠做的,應該做的已經做了,連保證也下了,剩下的問題已經不是臺灣政府怎麼做的問題,而是中共怎麼做的問題了。目前臺海情勢的發展,主動權已經不在於臺灣,而在於中共。

-------------------------------------------
中共最高權力交接在臺海緊張情勢中的作用

在臺灣政府明確宣誓了對「臺獨」問題的立場原則,並且作出了保證的前提之下,臺海情勢的繼續發展,主動權已經在於中共一方。即中共將選擇是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兩岸統一的問題,還是以武力進攻臺灣來完成統一的問題。

既然選擇和平方式還是武力進攻方式來解決兩岸統一問題的主動權在於中共,既然中共是中央集權的一黨獨裁製度,我們不得不首先研究中共中央高層領導人會怎麼看待兩岸統一的問題。

江澤民--中共最後的一個「正統」最高領導人

中共在中國大陸統治五十一年來,最高領導人地位的確立,表面上是由前一任最高領導人選定,實質上是由黨和軍隊的「元老」來確認,並且依賴這些「元老」,尤其是軍隊的「元老」來維護的。

前中共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將最高領導權傳給了華國鋒,黨和軍隊的「元老」雖然一開始確認了華國鋒的地位,但是鄧小平獲得了這些「元老」更多的支持,從而取代了華國鋒,成爲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的地位,是依賴軍隊的「元老」來維護的。軍中「元老」的作用,遠遠超過黨的「元老」的作用。因此當共產黨內的胡耀邦、趙紫陽爲首的人士挑戰鄧小平的最高領導人地位時,軍隊「元老」始終維護鄧小平的最高領導人地位,使胡耀邦、趙紫陽對鄧小平的挑戰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目前中共最高領導人江澤民,是前任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親自選定的,維護鄧小平的軍隊「元老」,因此維護起江澤民的最高領導人地位。我們可以說江澤民的最高領導人地位,依然屬於「嫡傳」,是「正統」的。江澤民上臺之後,十二年中對軍隊的調動和將領的任命,目的是鞏固軍隊對自己最高領導人地位的維護。

然而,江澤民作爲中共最高領導人的領袖威望,遠遠不及中共前任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和鄧小平。江澤民在中共最高領導人位置上的政績、領袖威望,和他在黨與軍隊「元老」中的支持程度,與地方領導人的矛盾與衝突,不但迫使他只敢「任人唯親」,而且將在選擇下一任的最高領導人中,明確暴露出個人權威性的喪失--即江澤民選擇的下一任中共最高領導人的「正統」性,將受到來自黨與軍隊、以及地方上的嚴重挑戰。

共產黨「生死存亡」的問題

儘管江澤民宣佈中共黨內嚴重的貪污、腐敗問題已經關係到中共權力的「生死存亡」,但是更嚴重關係到中共「生死存亡」的並不是黨內的貪污、腐敗,而是江澤民的中共最高領導人權力交接的問題。

一九九七年初鄧小平去世之後,「鄧後時代」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中共失去了具有個人威望的權力中心人物。江澤民始終沒有能力,沒有條件,也沒有機遇成爲一個具有個人威望的權力中心人物。江澤民之所以還能得到黨內和軍隊「元老」的維護,不是因爲他的個人威望,而是因爲他還能夠被當作是中共權力承傳的「正統」,並且沒有任何其他的也可以被當作是「正統」的人物能夠與其挑戰。江澤民的最高領導權力中心營造起「上海幫」並非出於本意,而是因爲黨內和地方許多方面對其權力的挑戰與不合作,造成江澤民被動地只能依賴「任人唯親」來穩定最高權力中心。

如果江澤民兩年之後卸下中共總書記一職,無論他選擇的繼任中共最高領導人是誰,這個下一任的中共最高領導人將面臨各個方面的挑戰,而將來維護這個繼任者最高領導人地位的不再是黨和軍隊的「元老」了,因爲這些「元老」已經所剩無幾,其他的重要領導人因爲無法統一認同一個有威望的領導人物,也就無法統一維護江澤民的繼任者。因此,這個繼任者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依賴繼續作爲軍委主席江澤民的維護,另一條道理就是在某種「機遇」中樹立起自己的威望。

如果江澤民無法維護他自己的繼任者的最高領導地位,他的繼任者也沒有「機遇」樹立起自己的威望,那麼對於中共高層權力鬥爭來說,將會產生一場惡鬥。這場惡鬥,會把中共鬥裂、鬥垮。

這是共產黨「生死存亡」的現實問題,也是中共政權能否順利繼續下去的「生死存亡」問題。

江澤民權力中心的「臨界穩定」狀態

江澤民政權當前在中共黨內所面臨的現實狀況,屬於「臨界穩定」狀態。這裏指的是江澤民政權在共產黨內部的穩定狀態,不是共產黨統治中國大陸的穩定狀態。

江澤民爲了維持自己權力中心保持在「臨界穩定」之上,被迫地「任人爲親」,到了連自己的侄子都推出來擔任全國重地上海市的公安局長的地步。江澤民是清楚自己的權力中心處於這種「臨界穩定」狀態的,否則他就應該敢於「任人爲才」,可他不敢那麼做。

同時,在江澤民看來,民間的政治異議團體、宗教組織、氣功組織、法輪功組織等都在威脅着他的權力中心,都可能隨時將其政權的穩定性衝到「臨界線」以下,因此江澤民不惜對黨內外不同意見強行加以鎮壓和對國際社會的壓力進行抵制。

另外,江澤民權力中心越來越多地承受着來自中共黨內和地方官僚的威脅。廣泛的、嚴重的官員貪污腐敗即表明黨內官員對江澤民權力中心以及共產黨今後的前途失去信心,也表明江澤民權力中心失去了威嚴。八九年席捲全國的學生民主運動就用反對中共官員腐敗作過號召,江澤民上臺之後也沒有一天停止過對官員腐敗問題進行打擊。可是,江澤民十一年的最高領導統治,卻使得腐敗問題日益嚴重和惡化。而如今江澤民開始的大規模的、嚴厲的反腐敗運動,實際上是在以反腐敗爲藉口清除政治上的異己。無論從中央來看,還是從地方來看,中共當前的反腐敗運動是一批腐敗的官員在打擊另一批腐敗的官員,對於江澤民權力中心來說是政治地位之爭,對於地方官員來說,是利益之爭。換句話說,江澤民權力中心當前在中國大陸所展開的反腐敗運動,運動的推動力是江澤民利用腐敗的中共官員之間的利益之爭,來清除黨內異己勢力,而不是利用其權力中心的威望和廉政的原則作爲推動力。

這進一步體現了江澤民權力中心正處於的「臨界穩定」狀態。

既然江澤民自己的權力中心已經處於「臨界穩定」狀態,江澤民怎麼可能維護得了他的繼任者呢?顯然不能。

江澤民權力中心延續的出路:開放民主或統一臺灣

江澤民權力中心要想繼續維持當前的「臨界穩定」的最高領導地位,依靠「任人爲親」和對黨內、外異議集團的不同手段的鎮壓可以保持平衡。但是要讓這個權力中心兩年之後傳給下一個繼承人還保持住穩定的話,就必須在目前的「臨界」基礎上,大大提高江澤民的個人威望和其選定繼承人的威望。

能夠大大提高江澤民個人威望的一條途徑是江澤民在任期之內開放民主,借鑑臺灣經驗,走臺灣前總統蔣經國走過的路。如果江澤民這樣作出選擇,那麼他選定的繼承人就能夠象臺灣繼任蔣經國總統位置的李登輝那樣得到認同,因江澤民在中國大陸的威望提高而使中共最高權力中心繼續穩定下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雖然是人民所希望的,也是國際社會所主張的,但是目前看不出江澤民最高權力中心會朝這一方向努力。江澤民權力中心走這條道路,中國大陸的人民將會象臺灣人民那樣逐步通過和平方式獲得民主和自由,但是對中共獨裁統治集團而言,這條道路意味着中共將象臺灣國民黨那樣將來會逐漸分裂、瓦解和下臺。中共不願意作出這一選擇,是因爲這樣做,立即造成中共的獨裁統治地位面臨可預見的威脅。

能夠大大提高江澤民個人威望的另一條途徑是江澤民在任期之內解決大陸與臺灣的統一問題。無論是和平統一,還是戰爭統一,只要能夠完成統一,江澤民以及他選擇的繼任者的威望和地位就能夠得到穩定。從另一方面,中共內部追逐下一任最高領導地位的人士,無論是在取得該地位之前還是之後,都將統一臺灣問題看作是建立自己個人威望的最佳「機會」。以解決統一臺灣問題來建立威望的道路,明顯已經是江澤民權力中心及其個人所作出的選擇。中共作出這一選擇,即使是必須武力進攻臺灣才能完成統一,也是以臺灣和大陸人民的生命財產作爲犧牲,而不會造成中共的獨裁統治地位面臨可預見的威脅。

兩岸統一問題,雖然從臺灣的角度來說,不重要、不迫切、沒有時間表,但是從中共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非常重要、非常緊迫,而且是有時間表的:時間就是中國最高權力過渡出現權威危機可能影響中共本身的「生死存亡」的時間--這一時間的出現不會很久,就在幾年之內。

中共對臺動武將是主動進攻

就中共單方面而言,無論是「主和」派,還是「主戰」派,兩派的分歧是「和」與「戰」的問題。而兩派對於要通過達成兩岸統一來提高自己政治威望的需要,以及完成兩岸統一的時間表卻是一致的。因此,儘管臺灣的新政府作出保證,以低姿態來應付中共的恐嚇高調,中共國防白皮書還是將臺海局勢稱爲「嚴峻」,並且將「無限期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這一併不明確的條件作爲對臺實行武力進攻的藉口。白皮書中所指出的「中國軍隊立足於用現有的武器裝備作戰」,表明中共已經迫不及待,而江澤民在講話中表示的「不惜犧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簡直象是進行戰爭動員。

當前的情況是,「主和」派在「壓」臺灣,「主戰」派在「嚇」臺灣。然而「主和」派並沒有什麼新的建設性的意見和方案出籠,「主戰」派在積極調兵、演習、並且用紀念「抗美援朝」對全國人民作戰爭宣傳的準備。兩派的作用即是競爭,也是配合的。但是,如果時間到達最後關頭,「主和」派將宣佈失敗,「主戰」派將充當主導地位。中共武力進攻臺灣的可能性變得大大提高。

中共對臺灣如果進行武力進攻,將是一種完全主動的攻擊行爲,不是臺灣政府做了什麼而迫使中共非動武不可。簡單地說,臺灣政府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說的話,「苟且」卻難以「偷生」。這是中共政權內部矛盾和江澤民要維持其權力中心的繼續穩定、延續所決定的。江澤民爲了自己的權力中心在中共獨裁統治地位中的穩定延續,是不會顧及中國人民和臺灣人民利益的,也不會顧及國際社會的壓力。這是中共有史以來的一貫做法。

臺灣政府的對策

我們冷靜地把自己放在第三者的位置上,來重新看一看臺海兩岸情勢,不難發現:中共政權內部的危機,是臺海情勢的變數。臺灣人民對臺灣前途的擔憂以及國際社會對於亞洲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的擔憂,也是因爲中共政權內部的危機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所造成的。

有的分析報告認爲,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將給中共帶來更多的內部問題,中國大陸內部異議團體的抗爭活動的繼續讓中國應付不過來,因而減低了中共武力進攻臺灣的可能性。這一分析的前提是正確的,結論正好相反:中國面臨的內部矛盾越激烈,越有可能通過武力進攻臺灣來轉移矛盾,同時利用局部戰爭來產生權威領導人。鄧小平就發動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來轉移當時中共黨內的矛盾和軍內不穩定因素,從而鞏固鄧小平的最高領導人地位。我們能指望江澤民不會效仿嗎?

更普遍的另一種看法認爲中共武力進攻臺灣受制於主要是美國等國家的武力反制。臺灣所說的軍事防禦能力實際上包括了對其他國家軍事幹預的依賴因素在內--最起碼臺灣得向其他國家購買武器。這種看法存在非常嚴重的僥倖心理。一方面美國是否會軍事幹預沒有人能夠確定,另一方面中共自己在面臨「生死存亡」問題時,怎麼會輕易不戰就屈?鄧小平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時難道就沒有擔憂過前蘇聯在中國北方的武力牽制嗎?前蘇聯與中國大陸有那麼長的邊界,而且當時與中國大陸也沒有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關係。美國離中國大陸這麼遠,中共會把美國的軍事幹預看得多重要?臺灣政府在這方面不能過於樂觀。

那麼臺灣應該怎麼辦?是加強軍事防禦與還擊的能力準備與中共進行一場軍事對抗?是聯合中國大陸西北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以及社會反抗運動給中共製造更多的內部動盪來使中共無暇顧及臺灣?是依賴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援?還是等着捱打呢?

避免臺海戰爭的突破口在中國大陸,而不在臺灣

在兩岸可能發生的武力衝突中,臺灣的地位是被動的,不樂觀的。臺灣政府應該從什麼地方尋找突破,成爲問題的關鍵。

在中共實際已經存在的兩岸統一時間表的前提情況之下,表面上看,臺灣政府似乎要麼按照中共單方面開出的條件進行和平統一,要麼等着武力襲擊強迫實行統一。臺灣軍事防禦與還擊的能力再提高,也不可能抵擋得住中共自殺性的武力進攻。臺灣總統陳水扁「讓戰事不要在本土發生,就能將戰爭結束」的願望,只能向上帝去請求恩賜,中共卻是魔鬼,國際社會也不是臺灣的上帝。

上面已經重複闡述,臺灣可能面臨的戰爭威脅的根源在於中共,而不在於臺灣本身。那麼,尋找阻止這場戰爭發生,或者說不戰而勝的突破口,就應該到可能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源地內部去找。這個突破口如果有的話,必然在中國大陸,而不是在臺灣或國外。

中共發動臺海戰爭的兩大基礎

中共要能夠成功地發動對臺灣的武力進攻,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方面的基礎:一是物質基礎,即經濟與軍事基礎;二是精神基礎,即人民的支持。中共具有足夠的物質基礎對臺發起武力進攻,中共對臺發動武力進攻的精神基礎卻是薄弱的,是有懈可擊的。如果臺灣政府在國際社會的積極配合和中國大陸內部人民的覺醒下,能夠在中共發動武力進攻之前,首先瓦解了其發動臺海戰爭的精神基礎的話,那將是取得了一場現代精神戰爭的勝利--即取得一場不流血、不見硝煙的戰爭的勝利。

中共發動對臺灣武力進攻的精神基礎,是建立在愚民政策和壟斷的宣傳機器基礎之上的。因此,要成功地瓦解中共對臺灣武力進攻的精神基礎,就得從中國大陸人民的覺醒和打破中共對宣傳機器的壟斷着手。這就是臺灣政府能夠有效避免臺海戰爭發生的突破口。任務艱鉅,時間緊迫。

瓦解中共發動臺海戰爭精神基礎的主動進攻

雖然本次討論的主題不是研究臺灣瓦解中共發動臺海戰爭精神基礎的方法與途徑,但是這裏要着重提出的是變被動爲主動,用和平、正義的手段來瓦解中共軍事威脅。要瓦解中共發動臺海戰爭精神基礎,工作的對象是中國大陸的人民,包括中共黨內的普通官員、高級官員在內。

臺灣政府多年來沒有向中共的軍事威脅低頭的確值得敬佩,但是策略的運用應該有新的創意和新的思路。臺灣政府和人民應該相信,民主既然能夠在臺灣生根開花,民主也一定能夠在中國大陸萌芽成長。臺灣政府和人民應該想到,中國大陸的人民不是臺灣人民的敵人,而是臺灣人民的同盟,而中共獨裁統治集體是臺灣人民和中國大陸人民的共同敵人。

在這一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臺灣政府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讓中國大陸人民了解到民主會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以及人民在國家重大事務中自己表達意見和保護自己生命、財產的權利;應該將臺灣民主的成功通過多層次的直接交流以模範的形式介紹給中國大陸的人民,讓中國大陸人民和臺灣人民一起來珍惜並捍衛臺灣的民主;應該讓中國大陸人民清楚地了解到中共準備打的臺海戰爭,是爲了加強中共少數專制統治集團利益,大陸人民不但得不到好處,而且相反被中共少數專制統治集團的人們犧牲掉生命、財產和已經獲得的經濟利益;如此等等。

然而,在一切瓦解中共武力進攻臺灣的精神基礎的方法與途徑中,高於一切的是臺灣政府應該立即提出兩岸在民主前提下實行統一的談判方案。這是臺灣主動進攻的前提。繼續就事論是爲短期目標所作的努力,都是「拖延」-- 中共因爲自身的「生死存亡」問題已經不讓繼續「拖」延下去了,對臺灣來說更是「拖」不起。起臺灣無論這一方案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說是多麼的不可行,臺灣政府必須提出一個包含最終目的和最高目標的談判方案。這樣的方案就目前來看沒有實質的談判基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臺灣政府通過這一方案讓中國大陸人民了解臺灣政府與人民的實際立場和主張,讓中國大陸的人民接受,取得中國大陸人民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瓦解中共關於臺灣的最終目的是要進行「獨立」的戰爭宣傳,才能取得中國大陸人民與臺灣人民一起組成捍衛臺灣民主基地的同盟軍,讓中國大陸人民將臺灣的今天,當作自己的明天來珍惜、來追求、來捍衛。只有這樣,才能夠瓦解中國武力進攻臺灣的精神基礎。這是一場精神戰爭。

影響精神戰爭取得勝利的三個誤區

我們說,瓦解中共進攻臺灣的精神基礎在於取得中國大陸人民對民主的臺灣政府和人民的立場與主張的了解、同情和支持,以此來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這裏一方面需要臺灣政府對中國大陸人民的力量充分肯定和信任,臺灣政府不能夠認爲中國大陸人民只能被中共政府愚弄和控制,應該積極地在國際社會的協助和配合下成爲將中國大陸人民從背中共政府愚弄和控制中解放出來的主導者。這是高層次的做法。

臺灣政府必須避免低層次的三個誤區:

一是支持和參與包括中國大陸西藏、新疆等地在內的民族獨立運動,這類低層次的做法絲毫不能瓦解中共武力進攻臺灣的精神基礎,反而在加強中國大陸人民疏遠臺灣,幫助中共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口號加強對中國大陸人民的繼續愚弄和控制。

二是支持和參與純粹爲了報復中共或者是爲了金錢而進行活動的中國大陸流亡人士和和組織,因爲這些人士的活動已經從「反共」走向了「反華」、「反中國」,已經遭到中國大陸人民的拋棄,他們只能代表一批覆仇者和乞丐,並不能代表中國大陸的人民的利益。與上述同樣道理,臺灣政府在這方面過去不謹慎的做法應該檢討,因爲對於爭取中國大陸人民與臺灣人民一起組成捍衛臺灣民主的同盟軍來說,實在是因小失大。

三是過分強調「人權高於主權」,依賴外國軍事幹預,以臺灣不確定的「武嚇」來對付中國確定的「武嚇」。「人權高於主權」的問題本身存在矛盾之處,還沒有成爲國際干預的行事準則,最起碼這一種說法沒有被中國大陸人民所接受,對這一口號不恰當的運用,對於臺灣爭取中國大陸人民的民心來說起的正是相反的作用。

在這裏我們重申:瓦解中共武力進攻臺灣精神基礎的決定性力量是中國大陸的人民,保證這場精神戰爭取得勝利的主要力量是臺灣政府與人民。臺灣政府應該提高境界,有雄心和信心,開創新思路,研究新情況,制定新的有效政策,避免犯錯,走出圈結,以取得民主統一中國的勝利。

總結

中共內部江澤民權力中心正處於「臨界穩定」狀態,而江澤民即將進行的權力交接可能導致中共最高層權力爭鬥惡化,中共徹底分裂與崩潰。爲了挽救中共徹底分裂與崩潰的局面,江澤民有兩個選擇:開放民主或統一臺灣。江澤民權力中心已經選擇了後者。臺灣在臺海情勢發展中的地位是被動的,中共是主動的。主動出擊,瓦解中共武力進攻臺灣的精神基礎,打一場不流血,沒有硝煙的精神戰爭,臺灣可以變被動爲主動。臺灣政府和人民應該積極主動地爭取大陸人民與臺灣人民一起來捍衛臺灣的民主。這一場精神戰爭,符合臺灣執政黨、在野黨、臺灣人民每一個人的利益,也符合中國大陸廣大人民的利益。這一場精神戰爭的勝利,將迫使江澤民權力中心放棄選擇武力統一臺灣,而被迫選擇在中國大陸開放民主以繼續維持中共政權的穩定。這不但是臺灣人民的勝利,也是中國大陸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勝利。最終以民主統一中國。
(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0/24/497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