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分析:腐败怎样被“发现”的
 
【人民报24日讯】摘自23日《长江日报》

  在反腐败斗争中,“发现一个惩处一个!”是我们听得较多的一种说法。

  然而,能否“发现”,“发现”得早还是迟,“发现”的层次与深度如何,结果往往大相径庭。有的腐败分子永远不会被“发现”,有的腐败分子被发现后还要继续腐败一些年月才能被揪出来。这种“发现”结局的差异,是“发现”本身的差异造成的。

  主动的发现。大凡腐败分子,无论是搞钱,还是沉湎于声色犬马,无论是卖官鬻爵,还是权钱交易,不会示之于大庭广众,而是谋之以暗室、行之于人后。但既有污行,就很难不露蛛丝马迹。胡长清的劣迹,不是在他行贿受贿之时被发现的,而是在有关部门得知他请假离境(去香港)而实际未离境后迅即跟踪追击才被揭露出来的。这样的“发现”,体现出反腐败斗争的质的要求。

  被动的发现。有的反腐部门,习惯于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办公室接投诉电话、看上报材料,或者只热衷应付上级交办、督办的案件。这样有时也能有所“发现”,但他们远离第一线,主观与实际容易错位,与群众有隔膜,往往疏忽漏掉了有价值的线索。这是对反腐斗争的性质、紧迫感缺乏足够认识,往往使“发现”事倍功半,直接导致反腐败高成本、低效率。

  偶然的发现。或者豪宅被盗不敢报案,或者被盗巨额财产只报些微损失,最终案件破了才由偷儿顺藤摸瓜摸出一个蛀虫;或者是A案牵出B案,拔出萝卜带出泥。但这类发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因此松懈斗志,坐等好事上门。

  被迫的发现。有些地方,腐败事实已是公开的秘密,腐败分子已猖獗到肆无忌惮的地步,怨声载道,民心思治,就连村姑牧童也谴责不绝,可反腐部门却充耳不闻,照样睡得着、吃得香、不行动,有投诉不受理,接状纸不立案。群众不甘心,为了拨云见日,层层上访,级级告状,直至惊动党中央、国务院,或者引来《焦点访谈》采访曝光。事情闹到这一步,必有上级工作组下来坐镇,加之高层领导批示严词追究,再怎么装聋作哑也难以搪塞过去了,于是像姚晓红一类早已臭名昭著的腐败分子才不得不被“发现”出来。

  由此可见,“发现论”---“发现一个惩处一个”的关键词是“发现”;没“发现”便无以惩处。只有发现了腐败事实,才能惩之有据,依法定罪;只有发现得及时,才能让腐败分子尽快地露出庐山真面目,最大限度地压缩他们肆行腐败的时空,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失。(http://renminbao.com)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0/24/4949.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