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魯迅爲何是百萬富翁
 
朱健國
 
【人民報訊】許多人都解不開一個難題:爲何中國的文化大師都出在20世紀上半葉?那時候戰火不斷,那時候民不聊生,那時候科技遠不如今天,爲什麼反而有魯迅那樣的文化巨人?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文匯報》一則小消息,忽然把答案送給了我們──2000年月1月4日的《文匯報》說:「魯迅前期(北京時期)是以公務員職業爲主,14年的收入相當於今164萬元,平均月收入相當於今9千多元;中間(廈門廣州時期)1年專任大學教授,年收入相當於今17萬5千元,平均月收入相當於今1萬4千多元;後期(上海時期)完全是自由撰稿人的身分,9年收入相當於今210萬元,平均月收入相當於今5萬元以上。」這也就是說,魯迅從32歲到56歲逝世的24年中,總收入相當今日人民幣374萬元,9年自由撰稿人時收入210萬元,比當公務員的14年還多46萬元;月收入比當公務員時多4倍多,和今天的公務員相比,其月收入高出4-5倍,與今天的自由撰稿人相比,其月收入至少多出5-9倍。

近來有不少傳媒在爲幾個大學名教授年薪可拿10萬人民幣而興高采烈,可看看魯迅當年是如此百萬富翁,其月收入比今日個體老闆也不差,人就似乎一下子無力那樣歡欣鼓舞了。今日中國最頂級的文化大師,其收入也不可和魯迅相比,而魯迅這一收入,在當時並非絕無僅有,一般的文化名人都有差不多甚至勝過這數字的收入。

一個社會能讓體制外思想者有比較富裕的收入,過上小康生活,這個社會一定會走向進步。這是魯迅也是「百萬富翁」的深刻啓示。因爲,魯迅並非一個老實聽話的順民文人,他「沒有絲毫奴顏與媚骨」,始終與當局執政者不合作,始終是一個體制外思想者,甚至也涉嫌「體制外行動者」。日本學人增田涉在《魯迅傳》中說魯迅曾自述:「在對清朝的革命運動興盛時期,我跟革命的土匪頗有往來」(《魯迅回憶錄》[專著]P1395),後來,魯迅在教育部當僉事,卻支持與政府對抗的北師大學潮,擔任政府「大學院」特約撰述員,卻到處宣講「文藝與政治的歧途」,公開反對執政黨國民黨清黨,儘管此時夫人許廣平還是國民黨員。以致於先後被免去僉事,丟掉北大等大學講師、教授和「大學院」特約撰述員公職,最後竟成爲「墮落文人」──自由撰稿人──被國民黨浙江省黨部通輯。但是,就在執政者當局如此嚴酷的政治打擊下,魯迅居然能夠過上中產階級生活──月收入5萬元!魯迅最後的9年雖然是完全沒有穩定工資的自由撰稿人,雖然有政治風險,但經濟上卻收入頗豐,小康有保障──不僅自己可以天天好煙好酒好茶好點心,每餐有「五六個碗碟」,自稱「我也過着這樣小資產階級的生活」(同上P1389),可以常常請客,常常資助文學青年,可以實踐他「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生存爲了進化」的軔性戰鬥精神。

官方意志,這是20世紀上半葉文化人的自由生存特色,也是20世紀後半葉所不可企望的文化發展環境。反右、文革,通行的慣例都是,政治上一打倒,工資馬上降級或停發,基本上是沒有官方認可的政治地位,也便沒有了餬口的基本生存經濟來礎?梢隕柘耄偃袈逞岡詰憊裨筆保?府不許可他業餘到北大、北師大等八校兼職當講師,他就不可能寫出《中國小說史略》等學術文章,他也更不可能在《新青年》上發表反官方思想的雜感與小說;如果後來在撤掉他僉事,禁止他當教授、特約撰述員後,同時也禁止各報刊出版公司發表魯迅的文章、著作,那麼魯迅也就沒有生活來源,也就不可能寫下那麼多「不合作」的投槍匕首雜文。

雖然後期魯迅由於常遭新聞檢查,不得不用了80多個筆名,但只要換名,同樣的匕首投槍文章照樣可登,這樣的文化寬鬆,也依然是20世紀後半葉所不敢奢望的,時代的進步已到了「看文不看人」的嚴格管制水平。到這時已可明了,魯迅的出現,其實是一種經濟自由制度的產物。政治上再嚴,只要經濟上還有活路,文化大師便仍可出現。否則,魯迅後期的雜文無論如何不可能發表,魯迅無論如何不可能賣文爲生,更不可能成爲可以資助青年的「百萬富翁」。自然,這裏的經濟自由,必得包括傳媒的自由發展;讓傳媒成爲經濟實體,成爲文化產業機構,可能是產生文化大師至關重要的根本條件。

現代知識分子的立身之地就是現代傳媒。魯迅早已明斷「文藝和政治的岐途」:「政治想維繫現狀使它統一,文藝催促社會進化使它漸漸分離;文藝雖使社會分裂,但是社會這樣才進步起來。文藝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釘,那就不免被擠出去。」(《魯迅全集》七卷P114)這是鐵的規律,古今中外,政治家都是要擠文化人知識分子的,爲何有的時代有的國家有的社會卻依然有文化大師產生,有的卻又沒有呢?魯迅也是「百萬富翁」的事實告訴我們:只要還有一點經濟自由、市場經濟,那麼知識分子就還有一點活路──被政治家擠到市場經濟裏的體制外思想者,可以在那裏等待「到了後來,社會終於變動了,文藝家先時講的話,漸漸大家都記起來了,大家都有贊成他,恭維他是先知先覺。」(同上P117)反右、文革只所以可使中國徹底成爲「無聲的中國」,沒有一個體制外思想者能公開存在,關鍵就是當時的「紅太陽」用「公私合營」、「人民公社」使中國第一次沒有一丁點經濟自由。僞現代化是從扼殺市場經濟開始的。明此,我們若要文化大師,便必須有真正的經濟自由,若要高度統一的意識形態和計劃經濟,便必然沒有文化大師。二者必居其一,何去何從呢?據此可見,21世紀的上半葉,中國仍將無文化大師。因爲,產生文化大師的真正的經濟自由,還遠未到來。

注:1、《魯迅回憶錄》分爲「專著」與「散篇」兩輯,每輯上中下三冊,爲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魯迅研究月刊》選編,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原載新世紀(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9/21/346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