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鲁迅为何是百万富翁
 
朱健国
 
【人民报讯】许多人都解不开一个难题:为何中国的文化大师都出在20世纪上半叶?那时候战火不断,那时候民不聊生,那时候科技远不如今天,为什么反而有鲁迅那样的文化巨人?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文汇报》一则小消息,忽然把答案送给了我们──2000年月1月4日的《文汇报》说:“鲁迅前期(北京时期)是以公务员职业为主,14年的收入相当于今164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9千多元;中间(厦门广州时期)1年专任大学教授,年收入相当于今17万5千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1万4千多元;后期(上海时期)完全是自由撰稿人的身分,9年收入相当于今210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5万元以上。”这也就是说,鲁迅从32岁到56岁逝世的24年中,总收入相当今日人民币374万元,9年自由撰稿人时收入210万元,比当公务员的14年还多46万元;月收入比当公务员时多4倍多,和今天的公务员相比,其月收入高出4-5倍,与今天的自由撰稿人相比,其月收入至少多出5-9倍。

近来有不少传媒在为几个大学名教授年薪可拿10万人民币而兴高采烈,可看看鲁迅当年是如此百万富翁,其月收入比今日个体老板也不差,人就似乎一下子无力那样欢欣鼓舞了。今日中国最顶级的文化大师,其收入也不可和鲁迅相比,而鲁迅这一收入,在当时并非绝无仅有,一般的文化名人都有差不多甚至胜过这数字的收入。

一个社会能让体制外思想者有比较富裕的收入,过上小康生活,这个社会一定会走向进步。这是鲁迅也是“百万富翁”的深刻启示。因为,鲁迅并非一个老实听话的顺民文人,他“没有丝毫奴颜与媚骨”,始终与当局执政者不合作,始终是一个体制外思想者,甚至也涉嫌“体制外行动者”。日本学人增田涉在《鲁迅传》中说鲁迅曾自述:“在对清朝的革命运动兴盛时期,我跟革命的土匪颇有往来”(《鲁迅回忆录》[专著]P1395),后来,鲁迅在教育部当佥事,却支持与政府对抗的北师大学潮,担任政府“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却到处宣讲“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公开反对执政党国民党清党,尽管此时夫人许广平还是国民党员。以致于先后被免去佥事,丢掉北大等大学讲师、教授和“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公职,最后竟成为“堕落文人”──自由撰稿人──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通辑。但是,就在执政者当局如此严酷的政治打击下,鲁迅居然能够过上中产阶级生活──月收入5万元!鲁迅最后的9年虽然是完全没有稳定工资的自由撰稿人,虽然有政治风险,但经济上却收入颇丰,小康有保障──不仅自己可以天天好烟好酒好茶好点心,每餐有“五六个碗碟”,自称“我也过着这样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同上P1389),可以常常请客,常常资助文学青年,可以实践他“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生存为了进化”的轫性战斗精神。

官方意志,这是20世纪上半叶文化人的自由生存特色,也是20世纪后半叶所不可企望的文化发展环境。反右、文革,通行的惯例都是,政治上一打倒,工资马上降级或停发,基本上是没有官方认可的政治地位,也便没有了糊口的基本生存经济来础?梢陨柘耄偃袈逞冈诘惫裨笔保?府不许可他业余到北大、北师大等八校兼职当讲师,他就不可能写出《中国小说史略》等学术文章,他也更不可能在《新青年》上发表反官方思想的杂感与小说;如果后来在撤掉他佥事,禁止他当教授、特约撰述员后,同时也禁止各报刊出版公司发表鲁迅的文章、著作,那么鲁迅也就没有生活来源,也就不可能写下那么多“不合作”的投枪匕首杂文。

虽然后期鲁迅由于常遭新闻检查,不得不用了80多个笔名,但只要换名,同样的匕首投枪文章照样可登,这样的文化宽松,也依然是20世纪后半叶所不敢奢望的,时代的进步已到了“看文不看人”的严格管制水平。到这时已可明了,鲁迅的出现,其实是一种经济自由制度的产物。政治上再严,只要经济上还有活路,文化大师便仍可出现。否则,鲁迅后期的杂文无论如何不可能发表,鲁迅无论如何不可能卖文为生,更不可能成为可以资助青年的“百万富翁”。自然,这里的经济自由,必得包括传媒的自由发展;让传媒成为经济实体,成为文化产业机构,可能是产生文化大师至关重要的根本条件。

现代知识分子的立身之地就是现代传媒。鲁迅早已明断“文艺和政治的岐途”:“政治想维系现状使它统一,文艺催促社会进化使它渐渐分离;文艺虽使社会分裂,但是社会这样才进步起来。文艺既然是政治家的眼中钉,那就不免被挤出去。”(《鲁迅全集》七卷P114)这是铁的规律,古今中外,政治家都是要挤文化人知识分子的,为何有的时代有的国家有的社会却依然有文化大师产生,有的却又没有呢?鲁迅也是“百万富翁”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还有一点经济自由、市场经济,那么知识分子就还有一点活路──被政治家挤到市场经济里的体制外思想者,可以在那里等待“到了后来,社会终于变动了,文艺家先时讲的话,渐渐大家都记起来了,大家都有赞成他,恭维他是先知先觉。”(同上P117)反右、文革只所以可使中国彻底成为“无声的中国”,没有一个体制外思想者能公开存在,关键就是当时的“红太阳”用“公私合营”、“人民公社”使中国第一次没有一丁点经济自由。伪现代化是从扼杀市场经济开始的。明此,我们若要文化大师,便必须有真正的经济自由,若要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便必然没有文化大师。二者必居其一,何去何从呢?据此可见,21世纪的上半叶,中国仍将无文化大师。因为,产生文化大师的真正的经济自由,还远未到来。

注:1、《鲁迅回忆录》分为“专著”与“散篇”两辑,每辑上中下三册,为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月刊》选编,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原载新世纪(http://renminbao.com)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9/21/3463.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