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上海「垃圾部落」大揭祕
 
【人民報訊】在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採訪中,記者在滬郊某一垃圾場意外地發現了鮮爲人知的「垃圾部落」。

15對四川籍夫婦、5對江蘇籍夫婦、年僅3歲的「小四川」和奶奶、姓宋的拾荒老闆和兩個夥計以及6只貓、3只狗組成了這一相當規模的「垃圾部落」。

垃圾場、一位姓宋的老闆及20對拾荒夫婦成了這一「利益鏈條」的三大主角。這一鏈條的起點從一個個個體拾荒者開始:拾荒者將撿來的廢舊物資以低於廢品站50%左右的價格賣給老闆。利益鏈條的最高層次是垃圾場。拾荒老闆通過競爭獲取垃圾場拾荒「經營權」,但老闆必須付出每月上繳2000元「管理費」及無償清掃場部道路和垃圾裝卸碼頭的代價。作爲老闆,處於這一利益鏈條的中間層次。

在「利益鏈條」中,拾荒者、老闆、垃圾場都有利可圖。由一對夫婦組成的拾荒「個體戶」每月淨掙大約1200元;老闆從「垃圾部落」20個拾荒「個體戶」中每月獲取收入約爲1萬元。

上海市郊的某垃圾場,15對四川籍夫婦、5對江蘇籍夫婦、年僅3歲的「小四川」和奶奶、老闆、兩個夥計以及6只貓、3只狗,組成了一個相當規模的「垃圾部落」。

在全國範圍的城市垃圾場幾乎都會聚集着數量不等的拾荒人,漸漸地形成了我們所稱的「垃圾部落」,他們依靠垃圾生活着。

雖然生活在垃圾的「包圍圈」中,但「垃圾部落」裏的人開朗、樂觀的生活態度卻出乎我的意料。他們大都說自己家裏條件不錯,來這裏只是多掙些錢,以實現他們的夢想。雖然「垃圾部落」的拾荒者收入相對可觀,但他們的生存狀態卻值得關注。

精明的「首領」

這裏的老闆是一位三十來歲、穿着體面的江蘇人。去年4月前,這裏的老闆還是一位湖南籍殷某。宋老闆憑着在崑山八年的垃圾從業經驗一舉取代了殷某,成爲了這裏的新任「首領」。他開出每月上繳2000元的價格和無償清潔場部道路、垃圾碼頭的條件是取勝的關鍵。

宋老闆在經營上顯然頗有思路,在開發垃圾資源之前,進行了必要的硬件建設,三排簡易房雖然過於簡單,但「部落」的「臣民」終於告別窩居草棚的生活,有了家的感覺。

拾荒者永遠不會有免費的午餐,9平方米的房子除去30元的房租,加上昂貴的水、電等費用,總支出要在70元以上。這還是老闆從拾荒者身上獲得的微不足道的收入。

宋老闆的主營是從拾荒者手中以低於廢品站50%的價格收購廢品。這一價格要隨老闆的對外供求關係作調整。一般情況下,一對拾荒夫婦每月賣給宋老闆的廢品價值1200元,老闆一般要加價50%以上出售。垃圾部落共有20對拾荒夫婦,細細算來,這一主業除去上交的2000元「管理費」,純收入超過萬元。

爲了方便拾荒者和家人溝通方便,宋老闆還專門在這荒郊野外安裝了一門投幣電話。一元起投的市話、兩元起投的長話根本沒有節假日和晚9:00後的半價優惠,讓老闆獲益不菲。

在獲得利益最大化方面,宋老闆做足了文章,除了把廢舊物資直接銷往各廠家外,還在江蘇崑山的家裏開辦了一箇舊塑料粉碎廠,廢舊塑料來源已經拓展到別的「垃圾部落」,產品在溫州等地已有了穩定的客戶。宋老闆建立一整套生產、加工體系的同時,也爲自己建立了一條垃圾裏「淘金」的生產流水線。

快樂的「部落生活」

最後一天的採訪是在雨中進行的,「垃圾部落」的20對夫婦大都休息着,這對他們來說是很難得的,他們平時都是早出晚歸,甚至爲了多省些開銷,過年都絕少回去。

由於停電,男人們這時大都聚在一起打麻將,老闆也和他的夥計一起玩着這種雨天「垃圾部落」最普及的娛樂,拾荒者的「賭資」也就在幾十枚壹元或壹角的硬幣之間,女人們也大都依偎在自家男人身後,商量着該出哪張牌。由於四川人和江蘇人麻將的打法不一樣,加上語言上的障礙,此時的娛樂是分兩個圈子的。

在中間一排靠裏的一間的屋子裏,住着一對四川籍夫婦,男人正在修理從垃圾裏撿來的五六隻打火機,女人說:「他不愛打麻將,就喜歡擺弄這些東西哦。」這對夫婦看上去比其他「族人」富裕多了,屋裏國慶節新買的VCD、21英寸彩電比老闆的還闊。可能這些都源於男人的勤快吧,他自始至終一言不發地擺弄着打火機,十幾分鍾後當我準備離開時,幾個打火機竟然都能使用了。

幾個江蘇籍的拾荒者聚在一對年長的夫婦家裏聊天。他們說家裏大都沒地了,也不算很窮,多半是因爲沒事幹才來的。言語中透出的質樸,絲毫沒有外人想象的那種自卑。

屋子裏兩隻貓都是這對年長夫婦的,模樣差不多,只是一個有尾巴,一個沒有尾巴。姓張的女主人說:「一年前這田野里老鼠好多,就帶來一隻,老貓沒有了,它生下的6只小貓在這裏都長大了。」

雖然雨下得很大,但大多數拾荒者都不捨得用家裏的罐裝煤氣,而是使用雨中的木材竈。只有忙的時候,煤氣竈才派上用場。

「垃圾部落」的午飯是12點過後才開始的,同籍的婦人往往會端着碗串東家到西家嚐嚐別人家菜的滋味,並總是大加讚賞人家的飯菜如何香。儘管是個難得的雨天,但還是有兩對夫婦和一個單幹的男人騎上三輪車在雨中作業,一位「老江蘇」告訴我:「他們這麼蠻幹,如果感冒去了醫院就划不來了。」

「小四川」的一家

走遍「部落」,只見到一個孩子。由於不便照顧,拾荒者是不把孩子帶在身邊的。3歲的王坤,在大人的娛樂圈子裏顯得很孤單,不時地在人堆裏鑽來鑽去。這個「小四川」由60歲的奶奶專管,或許缺乏同齡人的交流,我始終沒有聽他講一句話。

孩子的父親王均30歲左右,卻有10多年的打工經歷,到過江蘇、下過廣州,但這裏卻是他感到最穩定的地方。王均說:「這裏每月都能及時拿到收入,有自己一家人住的地方。」

父親看到我舉起相機給小王坤拍照,忙讓我停一下,火速給兒子換了一套乾淨些的衣服,還撐把雨傘給兒子。王均的妻子剛來沒多久,顯然沒有習慣拾荒者的角色,幾次阻止我拍照,但因爲父親支持,她只好躲一邊去了。鏡頭裏只記錄下撐雨傘的兒子,一旁抽菸的父親,以及門前竈棚下避雨的奶奶。

在「部落」裏,王坤家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還養了一條大黑狗。

王均談起10多年的打工經歷說:「這裏的工作雖然髒些、累些,比起廠裏的工作多了一分自由,也多了一分尊嚴。」談到兒子,「兒子是在江蘇打工時生的,等到讀書年齡,就送他回去唸書,這不能耽誤。」

「部落人」的一天

「垃圾部落」裏唯一的一臺機械設備———拖拉機,是一對江蘇籍夫婦在當地買的。「老江蘇」人很熱情,也很健談:「撿破爛也是憑本事吃飯,辛苦是辛苦了點,一年到頭也能攢下幾個。去年我買了臺拖拉機,閒時給老闆拉拉貨,也能多掙幾個。」

從「老江蘇」那裏知道,拾荒者的一天是這樣的:

凌晨:3:30起床,騎上三輪車,深入垃圾堆放點,撿回一切可以賣錢的廢品,諸如:瓶子、塑料、橡膠、鐵皮鐵絲、廢紙等。

大約7:00,他們才回去吃早飯。

上午8:00-12:00是場部機械化操作的時間,大卡車將船上卸下的垃圾運往各堆放點,爲了避免人車事故,這段時間拾荒者是禁止入內的。此時的拾荒者往往利用這段時間,分門別類地將撿來的廢品堆放好,以備賣給老闆。

下午1:30,吃完午飯的拾荒者,一夫一妻一三輪爭先恐後地向垃圾場進發,開始一天中的第二次一線作業。

晚上9:00,疲憊的拾荒者滿載而歸,此時的婦人們開始準備簡單的晚餐。

晚10:00,「垃圾部落」才開始恢復荒郊野外應有的寧靜,只有三條狗還在守護着拾荒者的成果不被外來同行順手牽羊。

可能與外界絕少交流,「部落」人十分和睦友好。雖然他們來自兩個不同省份,卻從來沒有發生過糾紛。(新聞晨報)(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1/9/583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