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上海「垃圾部落」大揭秘
 
【人民报讯】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采访中,记者在沪郊某一垃圾场意外地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垃圾部落」。

15对四川籍夫妇、5对江苏籍夫妇、年仅3岁的「小四川」和奶奶、姓宋的拾荒老板和两个伙计以及6只猫、3只狗组成了这一相当规模的「垃圾部落」。

垃圾场、一位姓宋的老板及20对拾荒夫妇成了这一「利益链条」的三大主角。这一链条的起点从一个个个体拾荒者开始:拾荒者将捡来的废旧物资以低于废品站50%左右的价格卖给老板。利益链条的最高层次是垃圾场。拾荒老板通过竞争获取垃圾场拾荒「经营权」,但老板必须付出每月上缴2000元「管理费」及无偿清扫场部道路和垃圾装卸码头的代价。作为老板,处于这一利益链条的中间层次。

在「利益链条」中,拾荒者、老板、垃圾场都有利可图。由一对夫妇组成的拾荒「个体户」每月净挣大约1200元;老板从「垃圾部落」20个拾荒「个体户」中每月获取收入约为1万元。

上海市郊的某垃圾场,15对四川籍夫妇、5对江苏籍夫妇、年仅3岁的「小四川」和奶奶、老板、两个伙计以及6只猫、3只狗,组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垃圾部落」。

在全国范围的城市垃圾场几乎都会聚集着数量不等的拾荒人,渐渐地形成了我们所称的「垃圾部落」,他们依靠垃圾生活着。

虽然生活在垃圾的「包围圈」中,但「垃圾部落」里的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都说自己家里条件不错,来这里只是多挣些钱,以实现他们的梦想。虽然「垃圾部落」的拾荒者收入相对可观,但他们的生存状态却值得关注。

精明的「首领」

这里的老板是一位三十来岁、穿着体面的江苏人。去年4月前,这里的老板还是一位湖南籍殷某。宋老板凭着在昆山八年的垃圾从业经验一举取代了殷某,成为了这里的新任「首领」。他开出每月上缴2000元的价格和无偿清洁场部道路、垃圾码头的条件是取胜的关键。

宋老板在经营上显然颇有思路,在开发垃圾资源之前,进行了必要的硬件建设,三排简易房虽然过于简单,但「部落」的「臣民」终于告别窝居草棚的生活,有了家的感觉。

拾荒者永远不会有免费的午餐,9平方米的房子除去30元的房租,加上昂贵的水、电等费用,总支出要在70元以上。这还是老板从拾荒者身上获得的微不足道的收入。

宋老板的主营是从拾荒者手中以低于废品站50%的价格收购废品。这一价格要随老板的对外供求关系作调整。一般情况下,一对拾荒夫妇每月卖给宋老板的废品价值1200元,老板一般要加价50%以上出售。垃圾部落共有20对拾荒夫妇,细细算来,这一主业除去上交的2000元「管理费」,纯收入超过万元。

为了方便拾荒者和家人沟通方便,宋老板还专门在这荒郊野外安装了一门投币电话。一元起投的市话、两元起投的长话根本没有节假日和晚9:00后的半价优惠,让老板获益不菲。

在获得利益最大化方面,宋老板做足了文章,除了把废旧物资直接销往各厂家外,还在江苏昆山的家里开办了一个旧塑料粉碎厂,废旧塑料来源已经拓展到别的「垃圾部落」,产品在温州等地已有了稳定的客户。宋老板建立一整套生产、加工体系的同时,也为自己建立了一条垃圾里「淘金」的生产流水线。

快乐的「部落生活」

最后一天的采访是在雨中进行的,「垃圾部落」的20对夫妇大都休息着,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得的,他们平时都是早出晚归,甚至为了多省些开销,过年都绝少回去。

由于停电,男人们这时大都聚在一起打麻将,老板也和他的伙计一起玩着这种雨天「垃圾部落」最普及的娱乐,拾荒者的「赌资」也就在几十枚壹元或壹角的硬币之间,女人们也大都依偎在自家男人身后,商量着该出哪张牌。由于四川人和江苏人麻将的打法不一样,加上语言上的障碍,此时的娱乐是分两个圈子的。

在中间一排靠里的一间的屋子里,住着一对四川籍夫妇,男人正在修理从垃圾里捡来的五六只打火机,女人说:「他不爱打麻将,就喜欢摆弄这些东西哦。」这对夫妇看上去比其他「族人」富裕多了,屋里国庆节新买的VCD、21英寸彩电比老板的还阔。可能这些都源于男人的勤快吧,他自始至终一言不发地摆弄着打火机,十几分钟后当我准备离开时,几个打火机竟然都能使用了。

几个江苏籍的拾荒者聚在一对年长的夫妇家里聊天。他们说家里大都没地了,也不算很穷,多半是因为没事干才来的。言语中透出的质朴,丝毫没有外人想象的那种自卑。

屋子里两只猫都是这对年长夫妇的,模样差不多,只是一个有尾巴,一个没有尾巴。姓张的女主人说:「一年前这田野里老鼠好多,就带来一只,老猫没有了,它生下的6只小猫在这里都长大了。」

虽然雨下得很大,但大多数拾荒者都不舍得用家里的罐装煤气,而是使用雨中的木材灶。只有忙的时候,煤气灶才派上用场。

「垃圾部落」的午饭是12点过后才开始的,同籍的妇人往往会端着碗串东家到西家尝尝别人家菜的滋味,并总是大加赞赏人家的饭菜如何香。尽管是个难得的雨天,但还是有两对夫妇和一个单干的男人骑上三轮车在雨中作业,一位「老江苏」告诉我:「他们这么蛮干,如果感冒去了医院就划不来了。」

「小四川」的一家

走遍「部落」,只见到一个孩子。由于不便照顾,拾荒者是不把孩子带在身边的。3岁的王坤,在大人的娱乐圈子里显得很孤单,不时地在人堆里钻来钻去。这个「小四川」由60岁的奶奶专管,或许缺乏同龄人的交流,我始终没有听他讲一句话。

孩子的父亲王均30岁左右,却有10多年的打工经历,到过江苏、下过广州,但这里却是他感到最稳定的地方。王均说:「这里每月都能及时拿到收入,有自己一家人住的地方。」

父亲看到我举起相机给小王坤拍照,忙让我停一下,火速给儿子换了一套干净些的衣服,还撑把雨伞给儿子。王均的妻子刚来没多久,显然没有习惯拾荒者的角色,几次阻止我拍照,但因为父亲支持,她只好躲一边去了。镜头里只记录下撑雨伞的儿子,一旁抽烟的父亲,以及门前灶棚下避雨的奶奶。

在「部落」里,王坤家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还养了一条大黑狗。

王均谈起10多年的打工经历说:「这里的工作虽然脏些、累些,比起厂里的工作多了一分自由,也多了一分尊严。」谈到儿子,「儿子是在江苏打工时生的,等到读书年龄,就送他回去念书,这不能耽误。」

「部落人」的一天

「垃圾部落」里唯一的一台机械设备———拖拉机,是一对江苏籍夫妇在当地买的。「老江苏」人很热情,也很健谈:「捡破烂也是凭本事吃饭,辛苦是辛苦了点,一年到头也能攒下几个。去年我买了台拖拉机,闲时给老板拉拉货,也能多挣几个。」

从「老江苏」那里知道,拾荒者的一天是这样的:

凌晨:3:30起床,骑上三轮车,深入垃圾堆放点,捡回一切可以卖钱的废品,诸如:瓶子、塑料、橡胶、铁皮铁丝、废纸等。

大约7:00,他们才回去吃早饭。

上午8:00-12:00是场部机械化操作的时间,大卡车将船上卸下的垃圾运往各堆放点,为了避免人车事故,这段时间拾荒者是禁止入内的。此时的拾荒者往往利用这段时间,分门别类地将捡来的废品堆放好,以备卖给老板。

下午1:30,吃完午饭的拾荒者,一夫一妻一三轮争先恐后地向垃圾场进发,开始一天中的第二次一线作业。

晚上9:00,疲惫的拾荒者满载而归,此时的妇人们开始准备简单的晚餐。

晚10:00,「垃圾部落」才开始恢复荒郊野外应有的宁静,只有三条狗还在守护着拾荒者的成果不被外来同行顺手牵羊。

可能与外界绝少交流,「部落」人十分和睦友好。虽然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省份,却从来没有发生过纠纷。(新闻晨报)(http://renminbao.com)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1/9/5833.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