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中共若武力突襲日本,勝算幾何? |
| |
|
新高地
|
|
【人民報消息】當下,中日關係因台灣問題再度劍拔弩張。2025年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答詢中宣稱,「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暗示日本或行使集體自衛權介入台海衝突。此言一出,中國外交部迅速回應,副部長孫衛東11月12日召見日本駐華大使,要求高市早苗立即收回「錯誤言論」。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中方已表明「嚴正立場」。
更激烈的是,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公開暗示,若高市不收斂,將面臨「斬首」式回應——這被解讀為在北京攻台前,先以武力清除日本干預隱患。作為報復,北京隨即發布赴日旅行警告,敦促公民避免前往日本。 在這一高度緊張背景下,假設中共對日本發動武力突襲,這一情景雖屬極端假設,但已非遙不可及。本文從軍事、經濟、外交、地理及內部因素等多維度剖析中共突襲日本的勝算。需強調,和平對話才是理性選擇,戰爭將帶來毀滅性後果。
一、軍事層面:數量優勢難敵質量與防禦壁壘
從純軍事對比看,2025年全球火力指數(Global Firepower)顯示,中國軍力排名世界第三,日本位列第七。中國擁有約200萬現役軍人、5000餘輛坦克、3000多架作戰飛機及400艘艦艇,遠超日本的自衛隊(約25萬軍人、1000輛坦克、700架飛機及150艘艦艇)。在海軍和導彈投射能力上,中國東風系列導彈可覆蓋日本全境,潛艇部隊也更龐大,這在理論上利於「閃電戰」式突襲。
然而,日本的自衛隊高度專業化,強調防禦與反擊。日本擁有世界頂尖的反艦導彈(如ASM-3)和宙斯盾系統,空軍F-35隱形戰機部署迅速,能有效攔截入侵。中國雖在數量上佔優,但登陸作戰經驗匱乏,上次大規模兩棲行動已是上世紀朝鮮戰爭。更關鍵的是,日本自衛隊指揮統一,響應速度快,而中國軍隊雖現代化,但內部協調仍存挑戰。模擬分析顯示,在尖閣諸島局部衝突中,中國短期內或可控制海域,但持久戰將因補給線拉長而吃虧。總體勝算:短期局部衝突50%,但全面戰爭不足30%。
1、導彈攻防:飽和攻擊 vs 多層攔截網
中國火箭軍擁有逾2000枚中短程彈道導彈(如東風-21D「航母殺手」及東風-26),射程覆蓋日本全境,甚至可對美軍關島基地形成威脅。
在突襲初期,中共可能發動「飽和導彈雨」——美媒模擬顯示,數百枚導彈齊射可短暫癱瘓日本防空網,摧毀東京或橫須賀美軍基地的跑道和雷達。
然而,日本的反導體系已高度成熟:宙斯盾艦搭載「標準-3」Block IIA導彈(攔截高度超1000公里),陸基「愛國者」PAC-3系統可應對低空威脅。
2025年,日本還將部署新型「島嶼防禦導彈」(射程1500公里),反制中國沿海目標。 攔截成功率估算達70%以上,美日聯合預警系統(如SBIRS衛星)將提前數分鐘鎖定來襲導彈。中國雖可通過高超音速武器(如東風-17)突破部分防禦,但成本高企,且日本正加速引入激光反導技術。導彈戰勝算:初期壓制60%,但持續對抗降至40%。
2、日本的反擊與斬首能力:以色列式精密打擊潛力
日本雖長期受憲法第九條限制,但2025年《防衛白皮書》明確強調發展「反擊能力」(對敵基地攻擊能力),與美軍整合導彈打擊體系,可聯合鎖定並打擊敵方導彈發射平台或指揮中心。 這類似於以色列的「斬首利器」——如2025年以色列對伊朗和胡塞武裝的精確decapitation strikes,針對高層領導和指揮節點。
日本計劃採購500枚「戰斧」巡航導彈(2026年前部署),並提升國產高超音速滑翔彈(HVGP),結合F-35的隱身滲透和情報共享,能在突襲響應中摧毀中共沿海指揮部或火箭軍總部。
專家評估,此能力雖名義上為「防禦反擊」,但實戰中可演變為針對北京決策層的「外科手術式」打擊,極大提升威懾。日本防衛預算達9.9萬億日元(約667億美元),占GDP 1.8%,正加速這一轉型。
若中共突襲,此「以色列式」反制將使北京高層暴露風險,勝算進一步降低至不足25%。
二、經濟方面:雙輸局面,全球供應鍊崩盤
中日經濟高度互嵌,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反之亦然。2024年雙邊貿易額超3000億美元,涉及電子、汽車及半導體等領域。若突襲爆發,戰爭將中斷東亞供應鏈:日本半導體短缺將波及中國手機產業,中國稀土出口禁運則重創日本製造業。模擬顯示,短期內中日GDP或雙雙下滑10%以上,全球經濟損失達萬億美元。
對中國而言,經濟制裁將是致命一擊。西方國家可能凍結中國海外資產、切斷SWIFT系統,類似於俄烏衝突後俄羅斯的遭遇。中國外匯儲備雖豐厚,但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經不起長期封鎖。日本經濟更具韌性,其多元化貿易網絡(美歐澳)能快速轉向。戰爭還將引發能源危機,中國石油進口90%依賴海運,日本雖島國但儲備充足。勝算評估:經濟持久力上,日本佔優,中共難以支撐「速戰速決」。
對日本的潛在損失:基礎設施崩壞與人道浩劫。導彈突襲將首當其衝打擊日本本土:關島及沖繩美軍基地附帶損害或導致數百平民傷亡,東京灣港口癱瘓將中斷日均10萬噸貨物吞吐。
經濟上,半導體工廠(如東京的台積電分廠)若遭精確打擊,年損失超500億美元,汽車業(如豐田)供應鏈斷裂將致全球汽車價格飆升20%。
人道層面,核電站(如福島遺留設施)若中彈,可能引發輻射洩漏,影響數百萬居民;長期看,戰爭恐致日本GDP縮水15%-25%,失業率飆升至10%以上,社會動盪加劇。美媒評估,此類打擊將使日本重建需10年,代價逾2萬億美元。
三、外交與聯盟:中共被孤立風險極高
日本並非孤軍奮戰,美日安保條約明確規定,美國須防禦日本本土及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突襲將觸發美國第七艦隊介入,第七艦隊擁有11艘航母打擊群,遠超中國海軍。近期,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稱台灣入侵為「生存威脅」,暗示自衛隊可能協防,這已激怒北京。澳英美AUKUS聯盟及QUAD(美日印澳)將集體響應,甚至北約視之為「亞太危機」間接介入。
中國外交上雖有「一帶一路」網絡,但核心盟友寥寥(俄朝等),難以對抗西方包圍。聯合國安理會將迅速譴責,中共將被孤立。勝算:外交上近零,美日聯盟如「鐵板一塊」,中國難逃多線作戰。
四、地理與後勤:島鏈天塹,補給成瓶頸
日本作為島國,地理位置利於防禦。中國本土距釣魚島僅數百公里,但全面突襲需跨越東海「第一島鍊」,易遭美軍關島基地攔截。登陸日本本土更需龐大兩棲艦隊,中國雖有075型兩棲攻擊艦,但數量不足以支撐萬人規模登陸。惡劣海況(如颱風季)將放大後勤難題,日本潛艇可輕鬆切斷補給線。
歷史教訓如二戰日軍珍珠港突襲雖成功,但最終因補給崩潰而敗。中共若效仿,勝算渺茫。
五、內部與政治:民意與合法性考驗
戰爭需國內共識。中國民眾對日歷史積怨深,但經濟優先心態盛行,突襲或引發反戰浪潮。日本憲法第九條限制進攻,但近年修憲呼聲高漲,自衛隊士氣強勁。全球輿論將妖魔化中共,內部穩定成隱患。
1、雙方反戰力量:潛在的社會阻力
中國內部,反戰力量雖受壓制,但異見在醞釀。2025年重慶反中共抗議凸顯民眾對監控和強權的不滿,若戰爭爆發,此類不滿可能轉化為大規模反戰運動。 儘管官方煽動反日民族主義(如二戰劇集熱播),但知識分子和青年中經濟擔憂主導,海外華僑抗議(如舊金山集會)也顯示分裂。 日本反戰傳統更根深蒂固:2025年東京憲法日集會吸引近4萬人,強調和平憲法。 世界反核大會及DSEI軍貿展抗議進一步放大聲音,數百人示威反對軍備競賽。 這些力量可能推動國際壓力,削弱日本政府支持度,但也可能在保衛戰中轉化為團結。
2、間諜破壞能力:隱秘戰線較量
中共情報機構(如國家安全部)在日本滲透活躍,2025年網絡間諜攻擊激增,包括MirrorFace針對政府機構的ROAMINGMOUSE惡意軟件,以及間諜船環繞日本領海。
這些可用於破壞日本指揮鍊或竊取技術,但易遭反制。日本情報能力(內閣情報調查室)雖起步晚,但與美NSA合作緊密,2025年聯合反間諜行動針對中國黑客。
日本情報飛機監視中國軍動,潛在破壞包括滲透供應鏈或網絡癱瘓中共後勤。
總體而言,中共破壞優勢在進攻初期,但日本盟友網絡使持久破壞勝算低。
六、結論:中共武力突襲日本的勝算不足20%
綜合評估,中共武力突襲日本的勝算不足20%。軍事上雖有數量優勢,但美日國際聯盟干預、經濟崩潰及地理障礙將迅速逆轉局面。更深層風險在於內部:戰爭可能引發中共政權滅亡危機——歷史如抗日戰爭曾救中共於水火,但當下經濟依賴全球,失敗或制裁將放大異見,中共被滅亡概率估算達80%以上,類似於蘇聯阿富汗泥潭。
對日本而言,此類國家保衛戰或激發「戰後復興2.0」——二戰後美國援助下經濟奇跡重現,社會凝聚力增強,國防產業拉動GDP,但前提是速勝,否則重建代價也將會拖累數十年。 這不僅是中日雙邊災難,更是全球浩劫。
我相信,中共方面應該早已對中日開戰的勝負概率及後果作出了詳細評估,其結論與本文結論應該相差無幾,除非中共軍方在習近平面前故意誇大己方軍力,導致習作出戰略誤判,否則,中共決不敢首先武力攻擊日本。除非習活得不耐煩了。因此,日本國內那些懼戰人士不必緊張,習近平政權就是紙老虎,中看不中用,更不要將中共的外交施壓轉嫁到高市首相身上,大家應該相信她的政治智慧,堅定不移地支持和鼓勵她。
美國是全世界的民主自由燈塔,日本是當下全人類的文明燈塔,中共是全世界暴政的象徵。這已是全球共識。我堅信,中共已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待其政權滅亡後,中日之間一定會成為好鄰居,日本也一定會成為未來新中國學習的典範。到那時,我還要來日本各地旅遊觀光,還希望去石平先生和高市首相家中作客,吃日本刺生,喝日本青酒,和日本的朋友們去富山觀景賞雪,回到中國後,再寫一本《日本遊記》,讓更多的中國人都喜歡上日本。日本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吧!
(來源:作者X 賬號)
△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17/93040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