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林和立:新聞史上的數秒鐘
 
【人民報訊】蘋果日報報導:不管喜歡與否,剛辭去《南華早報》副總編輯及中國版主管的林和立,突然間被迫成爲新聞自由鬥士。他無得揀,自己也分析北京大氣候轉了風,中央誤信「倒董」勢力有傳媒份兒,所以要加以收緊;他寫文章激嬲大老闆郭鶴年,五個月後換來老總突然叫他以後不用處理管了十年的中國版。他相信報館只是借勢幫北京將他這口「眼中釘」去之而後快。林和立私下不勝欷□,形容「自己只會在香港新聞自由史上輕輕劃過數秒鐘」,吹皺一池春水,之後印刷機繼續滾動。北京不滿香港記者文章的不止林和立,下一個記者隨時只在文內提及「大老闆」,便會惹上丟職之禍……。 講起中國問題專家,香港本地讀者認識林和立的人不多;一夜之間,因爲他俾老闆「鬱」,大家才赫然發現,在《南華早報》寫分析中國問題的林和立,在國際上原來頗負盛名。

突然人氣急升,都是文章惹的禍,六月底林和立寫了篇富商「朝聖」分析文章,搞到要和大老闆郭鶴年筆戰,五個月後被「秋後算帳」;叫人從新聞自由的夢驚醒。同老闆「開火」,令人聯想此君必是好辯之徒,但認識林和立的人,無不說他審言慎行,甚至開玩笑地形容他似「特務」,因爲他行蹤飄忽,唔多出聲,十足性格巨星。相約在文華酒店咖啡室見面,他劈頭就說不想多談個人的事,說:「做記者,低調好,也是我性格。」

內地親身體驗

大學時念的是比較文學,鑽研的是歐洲、法國和俄國文學,還計劃過在大學「撈個教席」,後來敵不過對中國政治的濃厚興趣,也就走上做中國觀察家之路。

早在中學時期,林和立看的已不是刺激過癮的武俠小說,而是有關共產主義的批評文章;入了香港大學,算不上國粹派,也是第二批大專學生到內地親身體驗。他說:「六九年正值內地武鬥,中港兩地關係切斷,不時傳出好多聳人聽聞的消息,如廣西人食人,但七三年返大陸,感覺是正面。」

「那不是郭鶴年的問題」

當《南華早報》大老闆郭鶴年撰文同林和立「火併」時,林和立笑言有不少同事向他道賀,因爲此意味老闆賜員工「免死金牌」,就算尸位素餐,若被炒除,老闆都會揹負「秋後算帳」的罪名。

但林和立憶述自己的感受時,當然沒同事想得那麼輕鬆,他說:「當時我感到好大壓力,因爲單純看郭鶴年文章的措詞,用得好嚴厲、好尖銳,對我壓力好大,當時已懷疑日後會否鬱我,留在《南早》的日子不會長久。」

「開罪」領導人

惹禍的文章,在六月二十八日刊登,林和立指文章其實沒有真知灼見,主要說中央領導人請富商到京,以入世商機換取挺董。他說:「其實全世界包括歐美國家政府也會這樣做,我做生意人也會接受此種會晤,文章完全無針對任何人,我寫文章好審慎;郭鶴年見了扯火,是有小小敏感。」他坦言,事前從未預計會招惹如此大風波。

郭鶴年隨後以讀者來函方式反駁林和立文章,指下屬的文章誇大,把港商視作「蠢才和笨蛋」;最後還批埋《南早》的編輯方針,指報章一再刊文批評愛國行徑是不當和罪惡。

外界認爲郭鶴年以大老闆之尊,不採取「閂埋門打狗」方式,改以公開筆戰,頗有文明之風度,但林和立認爲此是誤解了郭鶴年文章,因文章「具有威嚇成分,加上他的身分,唔系□簡單」。

經常撰文「開罪」北京領導人,但最後卻栽在老闆手中,可有始料不及?林和立則相信,「我認爲老郭(鶴年)□嬲,唔系□個人意見,系反映北京對我以前文章的不滿,故文章令他反感不是他個人問題。」

弦外之音,是否提醒傳媒,若他的老闆與中央關係良好,下筆之時要格外留神?

林和立個人檔案

74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主修比較文學78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碩士79年《讀者文摘》記者86至88年英文《亞洲週刊》駐京特派員89至00年《南華早報》副總編輯兼中國版主管

後記

記者訪問記者,總是有點彆扭,各自熟悉對方的伎倆,你問A,對方立刻想到B、C、D、E……處處設防,問的和答的變了各懷鬼胎。一心想了解林和立這個人,但他說最好少談爲妙;記者慣於採訪他人,總是不慣突然轉換了角色。

記者行家都說林和立不愛說話,但見了面,說起中國問題,他就如數家珍;講個人、家庭,他的臉容立刻亮起紅燈,令你知難而退。

攝影師原本構思了多款圖像,但都被他婉拒。所以說,記者不是好的採訪對象,尤其是愛低調但被迫高調的人。

採訪:王惠芳攝影:凌樹輝文章風行歐美

上週二,他毅然離開已工作十年多的《南華早報》,是不想再花太多時間糾纏在辦公室政治,但他就花了大半生時間研究中國政治鬥爭,出了五本着作,近年代表作是《江澤民年代》,之前還寫了《趙紫陽年代》、《後鄧小平時期──天安門事件後北京的權力鬥爭》等,他說中國問題的核心就是政治,就算表面上是經濟、外貿以至政策問題,仍離不開政治;領導人改朝換代,但面對幅員廣大的中國,要搞好凝聚力,難免要花好多精力在政治上。

作爲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在行內的評價頗爲懸殊,老外都奉他爲至尊,文章風行美國、歐洲、日本等地;知名度在香港反而略爲遜色。

跑了近二十年中國新聞,「六四事件」前駐京兩年,他尚幸自己「□乜不愉快事件發生過」,他認同到內地採訪是滿布地雷,林和立說:「電話竊聽是預,我到北京約朋友,都在公衆地方傾談。」以經驗之談,他說「跑中國線記者最好唔好碰國內機密文件」,因爲內地對機密文件沒有嚴密界定,「凡唔可以街買到資料,就可以算得上國家機密」。(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1/12/602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