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朝鮮脫北記者為那些無法逃脫的人講述
 
【人民報消息】讚恩.韓(Zane Han)就在兩年前還無法想像自己今天的生活:住在首爾,隨心所欲地寫有關朝鮮政府的文章,朝鮮政府曾一度試圖控制他的一舉一動。 據美國之音報導,接近中年的韓過去的生活令人眼花繚亂。他十幾歲時在1990年代的飢荒中倖存下來,隨後上了平壤一所精英大學,最終在俄羅斯為一個朝鮮建築公司工作,嚴酷的條件導致他尋求自由。 他現在是一名記者,在首爾工作。他努力描述從朝鮮僵硬陳舊的生活狀態轉變為如今周圍充滿活力的現代化生活狀態的感受。 他在美國之音的採訪中說,「就像經歷時間機器。」 韓是近年來逃離朝鮮的極少數人之一。朝鮮在新冠疫情期間加強邊境控制,加劇了朝鮮領導人金正恩2011年上臺以來的鎮壓。 強迫勞動 韓的逃亡之路始於俄羅斯最西部城市聖彼得堡,他在那裡做臨時工,每天工作15小時,在一系列建築工地澆筑混凝土、安裝鋼筋併砌磚。 韓說,他和朝鮮同事每年只有兩天假期。他們被困在建築工地的臨時集裝箱房屋裡,很少被允許離開——通常大約一年一次。 韓最初不認為自己是奴隸。直到他無意中聽到俄羅斯同事稱他是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僕人,他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處境。這是一次自我認識的時刻,韓描述說這是讓他走上逃亡之路的第一次震驚。 他說,「我當然知道朝鮮沒有自由,」「但我沒想到朝鮮的形象如此糟糕。」 他依然堅持下去,試圖充分利用這次離開朝鮮的罕見機會,給平壤的親人寄錢。 戲劇逃亡 朝鮮當局疫情期間要求進一步扣除海外工人的收入,韓某突然發現自己每月只能拿到100到150美元,是之前掙的一半,突破點由此產生。 他受夠了。當韓再次被允許離開建築工地時,他用從一位烏茲別克同事那裡花30美元買來的手機給莫斯科的聯合國難民署辦公室打了電話。 聯合國辦事處協助他逃亡,先逃到莫斯科,然後經第三國逃亡。他在逃離建築工地20小時後抵達韓國,成為2022年僅有的67名抵達韓國的朝鮮人之一。 新模式 本月初之前擔任韓國朝鮮人權大使的李信和(Lee Shin-wha)說,韓的出逃反映出一個重要趨勢。 李說,最近逃亡的朝鮮人像韓一樣大部分已離開朝鮮,主要居住在中國和俄羅斯,從事外交官、商人或移民勞工的工作,有些人在逃離平壤控制之前已在國外生活了10年或20年。 聯合國今年報告說,約10萬朝鮮工人依然在海外,為朝鮮政府掙錢,儘管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禁止此類活動。 活動人士一直試圖聯繫海外朝鮮工人,雖然他們身處嚴格控制的環境中,但他們可能能夠獲得一些外部信息。 但李某也強調了困在朝鮮境內人員的困境,尤其是朝鮮自疫情以來鎮壓未授權的越境行為。 她說,「我認為普通朝鮮人(逃脫)的機會幾乎為零,」「這是我最大的擔憂。」 發聲 韓的全家留在朝鮮,也受那些無法離開人的驅動。 韓在韓國政府運營的韓亞院(Hanawon)呆了三個月後定居首爾,目前為NK Insider寫稿,這是一個旨在提升朝鮮聲音的英文網站。韓亞院是為幫助脫北者適應韓國的生活。該項目由美國人權基金會資助,今年早些時候啟動。 韓利用他在國內的關係,撰寫了一些有助於揭露侵犯人權行為的報導,例如朝鮮集中營中的性暴力,以及鼓勵朝鮮人監視鄰居的新制度。 雖然韓講話急促,但也很謹慎,使用假名部分是為了保護他的家人。他在叛逃兩年後沒有和家人聯繫過。 儘管有挑戰,但韓認為他的工作是揭露朝鮮境內的真實狀況,很重要。 他說,「沒人能夠想像(朝鮮)的狀況是怎樣的,」「(但)我曾經在那裡,我知道。」△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8/20/84592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