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災後重生 巴黎聖母院舉行2019年大火後首次彌撒
 
【人民報消息】空氣中彌漫著乳香氣息,巴黎聖母院星期日(12月8日)舉行自2019年毀滅性大火之後的首次彌撒。這一時刻超越了宗教意義,成為巴黎韌性的有力象征。 據美國之音報導,在傳統吊燈和現代聚光燈的輝映下,聖母院煥然一新。經過五年的修復,精雕細琢的石雕再現輝煌,標志著這座地標建築重獲新生。 對天主教徒而言,這是幾世紀以來培育信仰的地方,也標志著巴黎這座城市精神中心的復興;對世界而言,聖母院重啟是全球最著名文化遺產之一的重生。 彌撒活動既莊嚴又具有歷史意義。大主教洛朗·烏爾裡希主持了上午的彌撒,包括為新的青銅祭壇舉行祝聖儀式。 彌撒儀式吸引2千5百人參加,包括在政治動蕩中短暫喘息的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神職人員、政要和少數幸運民眾;來自法國和世界各地的近170名主教、巴黎113個教區的牧師及來自這些教區的信徒,共同參與了這次活動。 馬克龍謹遵法國政教分離的原則,未參與領聖餐。 巴黎聖母院從廢墟到重啟的歷程凝聚了非凡的工藝、近10億美元的全球捐款和堅定的決心。 彌撒結束後,信徒、牧師、修女和其他賓客在大教堂內逗留,敬畏之情溢於言表。許多人在聖壇、洗禮堂和絢麗的玫瑰花窗前拍照留念,既喜悅又充滿崇敬。也有人跪在聖徒專用的小禮拜堂裡祈禱,體會自火災以來未能感受過的靈性時光。 星期日晚些時候,聖母院向公眾開放了彌撒儀式,提前訂票的幸運者得以參與。美聯社報道,這一儀式的門票在25分鐘內被搶購一空,凸顯了聖母院歷久不衰的吸引力。 公眾在遠處觀看 星期日上午,塞納河岸設置的公眾觀賞區聚集了數百人,他們希望從遠處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盡管寒冷的雨天可能抑制了親自前往的群眾人數。 退休工程師克勞德·朗克萊農在公眾觀賞區觀看,他表達了敬畏及失望的感受。 「安保措施太多了,」他指著柵欄說。「昨天,這似乎很恰當。但今天我希望它更開放一些,讓我們可以靠近聖母院。我仍然希望我們能更近一些。」 如同巴黎奧運會的安保措施,嚴格的安全防護反映了這一活動的重要性,以確保政要和公眾的安全。 退休人士娜塔莉·馬蒂諾回憶起目睹聖母院燃燒時的痛苦。 「那天我哭得很厲害,」她說。「現在,我在這裡。我必須來。這是我需要做的事情。」 聖地重生 星期日的彌撒緊隨著星期六晚間的重啟儀式進行。在重啟儀式上,大主教用從火災中救出的焦木制成的牧杖,三次敲擊教堂巨大的木門,象征性地重新開啟大門。當大門緩緩開啟,唱詩班的歌聲響徹空中,自大火之後沉寂的巨大管風琴奏響宏偉的旋律。 教堂內部的修復工作讓人耳目一新,石灰石牆壁去除了幾世紀的污垢,光潔如新,修復後的彩色玻璃窗在中殿投射出炫目的色彩。 「沒有一個現在活著的人見過這樣的大教堂,」聖母院院長奧利維耶·裡巴多·杜馬斯牧師說。「它不僅僅是被修復,它重生了。」 祝聖新祭壇是聖母院恢復完整禮拜功能的關鍵時刻。 祭壇上擺放與巴黎有關五位聖人的遺物,包括聖凱瑟琳·拉布雷和聖夏爾·德·富科,延續了數百年來的傳統。儀式包括聖水、聖油、乳香和祈禱,使祭壇成為教堂的神聖核心。 對37歲的瑪麗·卡普西內來說,這是一天中最令人感動的時刻,她代表巴黎聖日耳曼德佩教區參加此次活動。 她回憶起大火肆虐的那一天,以及「全世界為聖母院得以拯救而共同祈禱」的情景。 「這表明教堂凝聚人心,不管人們是否信仰宗教,這向世界傳達了一種美好信息。」 如今,聖母院的尖頂再次直指巴黎的天空,聖母院准備重新成為全球信仰與藝術的燈塔。這座大教堂此前每年接待1200萬名游客,在新篇章中,這一數字預計將增長至1500萬。△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2/9/8714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