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A股掀減持潮 逾百上市公司發佈減持公告(圖)
 
圖為中國股市示意圖。(Johannes Eisele/AFP via Getty Images)
【人民報消息】在A股連續上漲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股東的減持行動引發市場廣泛關注。過去兩個星期,中國已有超過一百家公司發佈了減持公告或披露減持計劃。股價的強勢上漲與減持行為同時出現,成為近期A股市場的顯著特點。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在A股連日上漲期間,電子元器件分銷商中電港於10月7日晚發佈減持公告,稱國家集成電路基金計劃通過集中競價減持不超過195.31萬股,約佔公司總股本的0.257%。此外,多個股東也相繼宣佈了類似的減持計劃。 據《第一財經》報道,除了中電港外,招商公路、北新建材等多家公司也在同日披露了減持計劃。數據顯示,自9月24日以來,超過100家上市公司發佈了減持公告,顯示出股東減持步伐的明顯加快。股東們通過集中競價和協議轉讓等方式快速套現。例如,東鵬飲料的股東天津君正創業投資合夥企業累計減持436萬股,套現約9.68億元。 救市措施與股東減持 資深財經評論人士蔡慎坤在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表示,當局的救市措施來得突然,目的是挽救經濟而非股市。他指出,救市行動的背後,更多是為了應對樓市與出口疲軟、生產力下滑等問題,而非單純為了股票市場。他還提到,為了維持股市上漲,每日需保持1至3萬億元的交易額。他說:「樓市存量資產現在有好幾百萬億元,你一點錢根本救不了。再加上出口也救不了,新質生產力,新三樣現在都面臨著國際圍堵,現在外國大幅度提高關稅,我相信高層也是經過討論以後,最終決定拉抬股市。」 股東減持的背後原因 在A股持續上漲的背景下,股東減持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股市的反彈為股東兌現利潤提供了機會。自9月24日以來,滬深兩市連續五個交易日大漲,上證指數累計上漲20%,兩市成交額於9月30日突破2.59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蔡慎坤還說:「所以這次集中力量拿出一萬億來,尤其央行的金融政策發生了大大改變,上市股市的大股東可以增持股份,你回購的錢需要多少,央行給多少,導致股市暴漲,以救國慶和地方政府債務 。」 蔡慎坤認為,當局為了維持股市上漲,必須動用大量官方資金以避免市場下跌。同時,他也指出,部分股東利用股市反彈時機「解套」,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市場風險。比如,騰遠鈷業股東在股價經歷一段低迷後,隨著大盤上漲選擇減持,規避進一步風險。 此外,政策預期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減持步伐。部分股東擔心未來可能出臺更嚴格的減持政策,因此選擇提前鎖定收益。而協議轉讓的方式近年來受到歡迎,不僅減少了對市場的衝擊,還為股東和私募基金提供了更靈活的條款安排。 股東減持對市場的影響 儘管股東減持是市場操作的一部分,但大規模減持可能對市場信心產生負面影響。在股價上漲階段,減持行為可能被視為股東對後市缺乏信心。然而,也有股東因減持錯過後續漲幅的案例,例如,東方財富高管程磊在9月19日減持後,公司股價數日內大漲,錯失約1144.8萬元的潛在收益。 此外,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東減持可能反映出其面臨的經營壓力。例如,永輝超市近年來營收和利潤下滑,其股價在過去三年內大幅下跌,股東的減持可能更多是對公司長期前景感到擔憂的表現。 長期關注股市的馬先生對本臺說,他對股市表現感到失望:「中國的股市就是割韭菜,就是賭場。從九十年代我們國家創建股市,他的出發點就不對,其規則違反了正義公平原則,這一波股市上漲也許能維持一個月。最終垮塌所帶來的是整個中國經濟或對人心的巨大打擊,也許只是中國股市最後的迴光返照。」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0/9/85652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