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美軍虐囚案的轟動與反思
 
龔平
【人民報消息】最近兩週,有關美國士兵虐待伊拉克囚犯的事件被世界媒體,尤其是美國各大媒體廣爲報導,令布什政府處境相當尷尬與被動。這一事件引起的軒然大波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值得人們進一步深入探討。

爲甚麼虐囚案如此轟動?

對於虐囚案引起的轟動,不少人頗感疑惑。他們的想法是:不就虐待幾個囚犯嗎?這樣的事情哪個監獄不會發生?何況是敵人?有甚麼大驚小怪?這是華人比較典型的反應。那麼爲甚麼這次虐囚案引起那麼大的轟動?依筆者看來,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虐囚案的轟動反映了西方民衆普遍對人權價值的重視。如果一種做法侵犯了人權的價值、傷害了人性的尊嚴,那不管範圍是否普遍、程度如何,都容易引起西方民衆的關注。這就是爲甚麼看到虐囚事件後,那麼多美國人感到如此震驚,反應強烈。對人權的關注,遠勝於他們對面子的關注。事件曝光後的民調顯示,三分之二的美國民衆贊成對涉及虐囚的美國軍人提起刑事告訴。

其次,虐囚案的轟動得益於美國發達的新聞自由制度。美士兵凌虐伊拉克囚犯的畫面,首先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新聞網(CBS)「六十分鐘」節目報導,之後迅速在各大媒體出現。如果沒有這些發達的資訊系統,內幕情節將會難以披露。

第三,虐囚案的轟動也反映了世界各國對美國的期望。因爲美國對自由人權價值的積極倡導,所以她自身一旦發生甚麼事情,就格外顯得矚目。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在南非國會的演說就特別強調美、英作爲民主自由先進國家出現這樣的事情,令人詫異。

當然,美國民衆、各國政府對伊戰本身所持的各種不同態度,也促使他們更加關注中間發生的一切事情,包括這次虐囚事件。

虐囚案的反思:

這次虐囚案的發生,既反映了人權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與危機,也同時給人們以反思的契機。

它引發人們去思考,在政府決策中,人權問題到底應該被放置在何種位置。在全球化的交往中,人們彼此的關係更加密切,但中間往往是經濟、軍事利益的考量把人權價值擠到了邊緣。西方不少政府對他國人權狀況的惡化持軟化甚至沉默立場,令人擔心。這次虐囚事件,顯示人權價值在西方社會的民衆與媒體心中的重要地位,把社會的目光重新聚焦到政府官員對人權方面的所作所爲,這也許助於促使很多西方政府的官員對人權價值給予更多的考量。

這次事件同樣讓人們思考,爲甚麼虐囚這樣的事件在美國及國際社會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嚴厲的譴責,而在其他很多國家,遠比這情形嚴重的迫害卻沒有被關注?難道對其他國家的政府就應該用不同的標準?難道品行不端的人犯罪就可以被原諒?難道其他國家的民衆人權就不那麼值得尊重?前不久網上登載了天津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鄭明芳上訪遭到酷刑折磨,致使胎兒流產的故事;中國宗教迫害真相調查委員會主席李世雄提供了不少迫害情形絲毫不亞於、甚至遠超於虐囚案的基督徒受當局虐待的照片;法輪功學員也給聯合國遞交了大陸當局迫害法輪功學員所使用的令人髮指的一百多種酷刑方法。但這些問題在西方政府得到關注與支持還是很有限。這次虐囚事件,讓人們思考西方政府在保護普適人權價值方面是否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西方自由媒體是否可以對其他國家人權受踐踏的情形給予更多的關注。

這次事件更讓人們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遏止侵犯人權的行爲。制止人權侵害,需要揭露侵害,顯然需要明辨是非,敢於說真話的品格。據報導,率先披露虐囚案的是一名來自賓州的名叫達比的陸軍軍士,他喜愛獨立思考問題,明辨是非,不隨波逐流。這種品格使他發現同伴虐待囚犯的照片後,立即向上司彙報,使得虐囚案後來有機會得以曝光。更爲可貴的是,達比的嫂嫂卡羅爾說,達比並不認爲他做了甚麼「非常特別」的事,「在他看來,他只不過盡了自己的職責」。這種精神確實很值得學習。

虐囚案被有效查處也得益於一個有利的外部社會環境。達比的行爲得到了軍方的表揚,得到達比朋友和從前鄰居的讚揚。看著達比長大的50歲鄰居勒夫納說,「這個世界上暴力事件太多,必須有人來制止它們。達比做了他該做的。」他們沒有那種華人通常感到的所謂披露家醜有損面子、背叛朋友的觀念。在他們眼中,維護一種價值原則,保護無辜生命,比其他任何表面的說辭都來得重要。那些侵害人權的所爲,理所應當被制止,那些人根本代表不了美國人,更代表不了美國的民族精神。這些條件有利於激勵人們挺身而出,爲捍衛普世價值作出努力。

在此事件中,自由的媒體對案件起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形成了查處肇事者強大社會輿論聲勢與壓力。事件公開後,布什嚴詞譴責,誓言將虐囚美軍將被繩之以法,衆議院、參議院迅速譴責案。他們突破了面子與形象的考量,作出了真正有益於美國政府與社會的決策。這種正面積極的政府作爲,從根本上保證了案件被迅速調查。

因此,從這次虐囚案,我們可以學習很多教訓與經驗。如果我們期待我們社會的人權得到有效的改善,我們需要培養像達比那樣獨立思考,明辨是非,敢講真話,堅持原則的素質。我們也需要去營造一個鼓勵人們說真話的環境,放下面子觀念,寬容、支持人們講出真話,講出不公,揭露迫害。我們還需要積極推動媒體的自由言論,打破輿論的專制。我們更應該強烈要求權力機構與政府官員停止各種隱瞞、粉飾、甚至主動侵害人權的做法,作出正確的作爲,保護人權。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形成整個社會的維護人權、反對迫害的潮流,中國的人權狀況將不難得到改善。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中共應立即向國際社會對美國政府發出10大呼籲 2004/5/14 (16,178次)
一張匿名小紙條悄悄塞進上司的門縫──監獄裏正發生令人髮指的事件! 2004/5/14 (17,736次)
什麼時候發生在中國的虐囚案也能產生這種轟動 (多圖) 2004/5/13 (23,473次)
溫家寶也許是不想『一百步笑五十步』吧 2004/5/13 (18,098次)
大陸一「愛國運動委員會」主任虐囚強姦少女同胞達七年 2002/3/11 (13,235次)
沾上晦氣!去年被江澤民接見的印度總理落選(多圖) 2004/5/13 (18,925次)
《暗殺陳水扁》果然與江有關!江氏嫡親網如此愚弄讀者(多圖) 2004/5/12 (24,452次)
江使這毒招兒致胡死地 中國要出大事(多圖) 2004/5/11 (44,942次)
感覺真好!一個歷史故事讓我從臺灣大選中超脫出來(多圖) 2004/5/10 (21,624次)
江氏父子露餡兒!四大商業銀行爆致命內幕(多圖) 2004/5/10 (41,182次)
黃菊召開溫家寶批判會 江西省書記噎個大歪脖兒(多圖) 2004/5/9 (59,891次)
陳良宇怒斥曾慶紅演鬧劇 胡錦濤警告民爲生存而反(多圖) 2004/5/8 (40,948次)
周正毅喂肥120多上海幫 中央社這消息讓江氏父子焦慮(多圖) 2004/5/8 (23,475次)
這兩字改動非同小可 薄一波咽不下最後一口氣(圖) 2004/5/7 (35,801次)

看了新華網!俺孩子娘信心大增:陳至立那角兒俺也能當 2004/5/7 (20,738次)
宋平和中央對着幹 胡錦濤驚呼幹部斷層危機(多圖) 2004/5/6 (37,444次)
瞧這圖片!大頭娃娃鏡頭前停止呼吸 官商麥地裏鋪紅地毯(圖) 2004/5/6 (23,376次)
瞧,籠子裏的中國水兵去香港幹了些什麼(圖) 2004/5/5 (24,343次)
曾慶淮香港給大哥捅漏子 新華社明示曾慶紅瀆職(圖) 2004/5/4 (30,354次)
江澤民此時增加三軍委委員的奧祕(多圖) 2004/5/4 (25,208次)
一條驚人新聞!大陸電視臺女主播臺灣下海賣淫(多圖) 2004/5/3 (38,574次)
黃麗滿媚語導致老江智昏 曾慶紅香港搞獨立王國(多圖) 2004/5/2 (27,185次)
爲法輪功「針對個人,依法懲罰」的鬥爭方法喝彩! 2004/5/1 (18,006次)
重慶郊外發生數十萬小蟾蜍集體「大逃亡」的異常現象 (多圖) 2004/5/1 (18,376次)
圖片新聞:今年首起SARS死亡 北京隔離醫務人員 (多圖) 2004/5/1 (16,746次)
江澤民倒吸一口冷氣 2004/5/1 (21,342次)
小笑話:江澤民和王冶平的悄悄話 2004/4/30 (30,887次)
解心結的絕招!王軍霞與馬俊仁十年心結一朝解(多圖) 2004/4/30 (32,370次)
江急了!對阿扁下終生刺殺令 對香港的忍耐過了時限(多圖) 2004/4/29 (22,819次)
乍一看,我懵了!關於SARS的一條離奇新聞(圖) 2004/4/29 (25,107次)
吳羅與曾慶紅掐死架 胡錦濤解決矛盾有高招(多圖) 2004/4/28 (39,136次)
江胡大戰忽熱忽冷 政治局西郊猛打擺子(多圖) 2004/4/27 (39,090次)
一比嚇三跳!卡扎菲笑迎歐盟主席 江澤民熱臉貼冷屁股(多圖) 2004/4/27 (24,880次)
挺好的文章一鏈接這文章能讓人暈倒(圖) 2004/4/26 (25,420次)
一段新故事!陳至立與江的「生死戀」(多圖) 2004/4/25 (32,941次)
有趣的實事報導:新華網居然罵江....鬼(圖) 2004/4/25 (21,076次)
曾慶紅整溫家寶未遂 江害楊尚昆曾是幫兇(多圖) 2004/4/24 (42,068次)
這條小道消息到底想說什麼?(圖) 2004/4/24 (21,616次)
死月的薩斯!新華網的這條消息讓人滲出冷汗(多圖) 2004/4/23 (23,628次)
福州政法委書記克隆江澤民 胡錦濤敢揪鉅貪立馬下臺(多圖) 2004/4/22 (41,376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