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魯迅風骨
 
吳中傑
 
【人民報訊】過去有句非常偏激的話,說是:「一爲文人,便無足觀。」對於文人,簡直有一網打盡之勢。但仔細思量,覺得這句話的產生和流傳,倒也並非無因。蓋在歷史上,沒有骨氣,沒有人品的文人的確不少,人們見得多了,便說出這句憤激之言。

比如,西晉的大文學家潘岳,寫過一篇很高雅的《閒居賦》,但實際上,卻是個諂媚的小人,馬屁拍得非常出格,甚至會在路邊拜倒在權貴賈謐的車塵之下。難怪元好問要寫詩諷刺他:「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爲人!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而元好問自己呢,卻又因事涉爲叛將崔立立碑頌德問題,大節頗有爭議。

但我們在考察古代文人的品格時,還不能專門注意於個人因素,同時亦要顧及他們的生存條件。這就是說,我們必須看到,在古代封建社會里,文人根本沒有自己獨立的社會地位。「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無論是文人或武人,都不過是帝王的家奴而已。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爲帝王服務。討好帝王及其權臣,是勢所必然之事。有時,所謂忠直之臣,犯顏諍諫,也只不過是爲了主子好,恨只恨其不爭氣而已。其情狀有如賈府上的焦大。

魯迅將這些文人分爲兩類:一類是幫忙文人,一類是幫閒文人。所謂幫忙文人,是給主子出謀劃策、起草文件的,位居重臣;而幫閒文人,卻不過叫他獻詩作賦,「俳優蓄之」,只在弄臣之列。而幫閒文人之羨慕幫忙文人,也是自古已然。司馬相如就不滿於幫閒的地位,時常稱病不到武帝面前去獻殷勤,卻躲在家裏暗暗地作封禪文,以示自己有幫忙的本領。屈原,是敢於放言無憚,爲前人所不敢言的,但在魯迅看來,「他的《離騷》,卻只是不得幫忙的不平」。(《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幫忙到扯淡》)小百姓們早就不滿意於文人的此種所爲,所以對那些落拓不羈者情有獨鍾。戲曲《太白醉寫》中突出地渲染李白要楊貴妃捧硯,要高力士脫靴,大概就是這種逆反心理的表現。

但到了近代,情況有些變化。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文人們的生活來源較前有所不同。他們不必再靠王公貴族的供養,而可以通過賣稿、賣畫或劇場演出,從讀者和觀衆中獲取生活經費。魯迅在論及梅蘭芳時,說他不是皇家的供奉,而是俗人的寵兒,這就道出了演員們社會地位的變化。但是,如果文人的習性不改,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照樣會出現新的幫忙和幫閒。他們可以從依附皇室豪門改爲依附富商巨賈。明清時代,揚州鹽商門下的清客,就是幫閒的新品種,他們照樣爲主人做着消閒解悶的事,無非是改換一下門庭而已。倘以此種習性來對待讀者大衆,用魯迅的話說,也可以變成大衆的幫閒。

中國文人,古代稱之謂「士」,現代則稱「知識分子」。現代知識分子不同於古代的士,不僅是稱謂的變化,而且在社會地位上也大有區別。馬克思在論述現代工人階級的形成時,指出有兩個必備的條件:一是有勞動力可以出賣;二是擺脫了對於土地的依附,可以自由地出賣勞動力。現代知識分子與現代工人階級所不同的只是勞動力的性質的差別,即前者是從事腦力勞動,後者是從事體力勞動,而其形成條件則是相同的。

我國從明代中晚期開始,文人們不斷地張揚個性,鼓吹性靈,大抵也就是要擺脫從屬地位,追求獨立性的表現。但現代知識分子階層的正式形成,是在五四時期,其傑出的代表人物,則是魯迅。

以魯迅爲代表的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有着自己獨立的人格,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以改造社會和國家爲己任,敢於對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魯迅是一位文學家,但他的志趣並不在文學本身,而是想利用文學的力量來改造社會,來改造國民性。所以,他無論是寫小說或者是寫雜文,都着重在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但對社會一進行批評,社會就會反過來對他進行壓迫。是屈服,還是進行鬥爭?這就看出一個人的品格來了。魯迅正是在激烈的社會鬥爭中,表現出他的硬骨頭精神來的。

魯迅一向認爲,一個國家若要生存世間,角逐列國,首先要立人。「人立而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墳·文化偏至論》)他還說:「地球上至強之人,至獨立者也!」(《墳·摩羅詩力說》)魯迅是生活中的強者,他始終保持着自己的獨立人格。

生活中的強者不是以多制寡、黨同伐異的人。魯迅反對跟在衆人後面鼓譟,蹲在影子裏面搖舌的「合羣的愛國的自大」者,因爲這些人的心理是很卑劣的。「勝了,我是一羣中的人,自然也勝了;若敗了時,一羣中有許多人,未必是我受虧:大凡聚衆滋事時,多具這種心理,也就是他們的心理。他們舉動,看似猛烈,其實卻很卑怯。」(《熱風·隨感錄三十八》)

生活中的強者也不是以強凌弱,在嫩草地上馳騁的人。魯迅說,在大道上,不能只看到羊和兇獸兩樣東西,其實大道上的東西還沒有這樣簡單,還得附加一句,是:兇獸樣的羊,羊樣的兇獸。「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但遇見比他更兇的兇獸時便現羊樣,遇見比他更弱的羊時便現兇獸樣。」這種變性變態的現象,在當時的社會里是很普遍的,當然也是很可悲的。「我還記得第一次五四以後,軍警們很客氣地只用槍托,亂打那手無寸鐵的教員和學生,威武到很像一隊鐵騎在苗田上馳騁;學生們則驚叫奔避,正如遇見了虎狼的羊羣。但是,當學生們成了大羣,襲擊他們的敵人時,不是遇見孩子也要推他摔幾個筋斗麼?在學校裏,不是還唾罵敵人的兒子,使他非逃回家去不可麼?這和古代暴君的滅族的意見,有什麼區分!」這種情況如不改變,國家是好不起來的。所以魯迅說:「我想,要中國得救,也不必添什麼東西進去,只要青年們將這兩種性質的古傳用法,反過來一用就夠了:對手如兇獸時就如兇獸,對手如羊時就如羊!那麼,無論什麼魔鬼,就都只能回到他自己的地獄裏去。」(《華蓋集·忽然想到七》)

魯迅的思想充滿辯證法。這是強者的辯證法,而不是卑卻者的「辯證法」 。

毛澤東稱頌魯迅的硬骨頭精神,認爲他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應該成爲我們的座右銘。這兩句詩,也正是這種強者辯證法的體現。

對於孺子,魯迅是愛護備至,充滿犧牲的精神。他在《我們現在應該怎樣做父親》裏說:「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他決不是空言者,他爲青年做的許多事,就是明證。

對於強暴者,對於壓迫者,他敢於挺身而出,進行鬥爭。在女師大學潮中,他仗義執言,和名流學者評理,和權力者對抗,在被無理免職之後,他又敢於控告頂頭上司,終於取勝。在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他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指出「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預言「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華蓋集續編·紀念劉和珍君》)即使自己被通緝,最後只好走出北京,也決不後悔。在國民黨政府的白色恐怖面前,他敢於揭露殘殺真相,悼念被害戰友,敢於「怒向刀叢覓小詩」。

中國人由於狀元癮太重,什麼都喜歡追求第一,追求卓越,追求輝煌,而不願做平凡者,更恥笑落後者,蔑視失敗者。「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這樣的國民,在平時則附炎趨勢,若遇到敵人,必然是「土崩瓦解」。有鑑於此,所以魯迅提倡韌性的戰鬥精神,鼓吹「不恥最後」的思想。他說:「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華蓋集·這個與那個》)

魯迅自己就是這樣追求平凡的韌性的戰鬥者。他在《過客》裏,塑造了一個蓬面垢首,衣衫襤縷,不受佈施,而永遠向前行進的老人的形象;在《這樣的戰士》中,塑造了一個不受敵人迷惑,能夠擲中敵人心臟的高舉投槍的戰士。他們都體現了魯迅的精神,魯迅的風骨。

魯迅是中國的光榮,是知識分子的楷模。我們紀念魯迅,就要學習魯迅精神,高揚魯迅風骨!(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9/21/3462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