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大陸新聞界的黑幕:一名記者的自白
 
【人民報訊】他很年青,不過三十多歲,已當上了《人民日報》的編委、部主任兼版面主編。今年他買了部奧迪100型轎車,在報社內引起不小的轟動。有人說他路子很野,關係衆多,也有人說他很會賣版面,道兒極黑。聽了我的轉述,他不以爲然地一笑,打開他那輛嶄新黑亮的私家車門,讓我坐在了前排 :

聽說在美國,只有老婆和客人才讓坐在前面,你是老吳的同學,老吳當年在報社是我最鐵的朋友,他的哥們兒就是我的哥們兒。你剛回國,別聽他們瞎嚷嚷,我買車怎麼了?又沒偷又沒搶,這是本事!這年頭兒,雷鋒沒錢都沒人理,整天拿着大哥大,挎着BB機,在飯店招客的小姐,是北京人最□慕的職業,床上一倒,美鈔不少。

我們呢,高級記者每月才一千零八十塊錢的工資,加上工齡工資、副食補貼、交通費、書報費、洗理費等各種附加工資,月收入不到一千五百元人民幣,還不夠王府飯店的一盤菜錢,你讓我們這些號稱「無冕皇帝」的怎麼活? 我承認,過去在大陸當記者是個很好的職業,全國就那麼幾家報紙,記者享有很多特權,如坐飛機火車不用排隊買票,走到哪大都吃香喝辣的,特別是黨報的記者,到地方上好象一個小神仙,被人貢着捧着,臨走還可以拿些走。

但這幾年全變了,記者證滿天飛,大報小報成千上萬。爲了掙錢,當記者的什麼都幹,而且名聲也越來越壞。近幾年民間把社會上的人分爲十種人,一個順口溜說:「第五種人是記者,坑蒙拐騙全都幹。」這不但說明記者的社會地位下降,也說明了記者本身素質的降低。

俗話說,飢寒起盜心。大陸現在的記者,實行業務職稱工資制,高級記者月工資一千零八,主任記者月工資九百四,記者月工資八百一十三,助理記者才六百十八塊錢,比機關幹部和中小學教師還低。我的一個朋友,九零年從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老婆分到機關,兩人加起來才一千三百多塊錢一個月,除了交小孩托兒費五百多塊,交房租水電煤氣費,緊緊巴巴地省吃儉用,所剩無幾。工作七年,連個彩電都買不起,老婆正在鬧離婚,說還不如嫁個西單擺夜攤的。

楊鈞,你認識,號稱《經濟日報》總編助理,他的職稱是主任記者,每月收入最多一千八百多塊,他妻子原在一家民辦的研究單位混,「六四」後那單位被查封了,失業中又得了黃膽性肝炎,家裏存的萬把塊錢都貼進去還不算,又借了幾千塊錢,本來挺機靈的小夥子,如今快成小老頭了。他昨天還給我打電話,讓我給他找家想出名的鄉鎮企業,五百字一萬塊,他保證登在頭版上。

當然,這都屬於笨主兒。靠記者這塊牌子發了財的人也大有人在,大體上分爲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兩種。灰色收入是指記者在給本報、本刊、本臺完成寫稿任務之後,替別的報紙雜誌寫東西所掙的稿費。如新華社記者寫通訊稿是沒有稿費的,但如果寫給由該社派生的《半月談》、《環球》、《經濟參考》,就會有每千字50-100塊錢的稿費,如果投給外地的雜誌和小報,稿費會更高一些。也有的是靠出書寫報告文學掙錢的,但總的都很累,屬於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的產物。這幫記者最多能有現在大陸中等水平的收入:家裏有進口冰箱、彩電,銀行裏存個萬八千的。

大部分發了財的記者,都是靠黑色收入起家的。這類人中有些是專門從事廣告業務和製作專題節目的記者,因爲廣告是現在大陸各家新聞單位的重要經濟來源,除了少數象《北京晚報》、中央電視臺等的廣告業務是賣方市場,坐等客戶上門,客戶還得排隊、走後門求着早上廣告,其它絕大部分新聞單位基本上是買方市場,需要動員廣告業務人員和記者四方奔走拉廣告。而且有許多報刊還採用承包廣告費的辦法,刺激記者拉廣告的激極性。廣告提成低15%,最高的達70%,也就是說,每拉一千元的廣告,記者自己可得150-700元不等,所以不管假藥還是冒牌貨,只要付錢,照樣給登廣告。到後來乾脆搞專版介紹,由記者寫吹捧產品或人物的文章,對方按廣告費付錢,各得所需。我這車就是這樣得來的,《社會市場導刊》聘我做顧問,提出拉來的廣告費四六分成,我拿小頭兒,他們吃大頭兒。

以我在新聞界混了這麼多年的關係,和手中的發稿權,認識的企事業單位,哪個不買面子?去年一年,我以《社會市場導刊》的名義,爲二十幾家大中型企業開了新聞發佈會,爲幾十家鄉鎮企業寫過專題報告,給該刊帶來了好幾百萬元的廣告收入,他們給我買輛車,還算是便宜了他們。所以,我大大方方地開着它上下班,時不時還得用它去採訪,我沒管報社要油錢,他們得表揚我才是。我這搖筆桿子的比起那些扛攝像機的電視臺記者差遠了,他們現在是最發的記者貴族羣。隨便在新聞聯播中插個一兩分鐘,要價都得上萬。一個專題片,找個七、八個贊助單位,給公司經理幾秒中的鏡頭,最少也有幾十萬賺頭。

我家樓下的一個北京電視臺的小記者,剛工作時騎一輛扔了都沒人撿的破自行車,見到我總是老師長老師短的。這幾年當上了一個專門介紹市場消費服務專題節目的負責人,嘿,這下可神氣了,一身的皮爾卡丹,開一輛據說是兩千塊買來的去年才出廠的「二手」切諾基吉普車,抽菸都抽罐裝的美國駱駝牌,嫌三五牌的太淡,而且假的多。見到我居然和我稱兄道弟起來,我心想我當記者時,你丫的還在鄉下啃甘蔗呢。

特黑的有沒有?太多了。《光明日報》的老許,有一天到虎坊橋商場逛街,發現濟南的一家洗衣機專售櫃檯坐着幾個小姑娘,走過去掏出記者證,說接到許多讀者的來信,反映他她們廠的洗衣機有許多問題,準備報道,要她們告訴她們的廠長。說完丟張名片,揚長而去。

小姑娘一看是《光明日報》的,立刻打電話通知了廠長,該廠長嚇得連夜驅車趕到北京,帶了許多土特產找到老許,央求筆下留情,因爲廠子承包了,完不成承包銷售額,該廠長損失很慘。姜不愧老的辣,老許不緊不慢地拿出他老婆和女兒連夜趕出來的二百多封「羣衆來信」,說正準備每天登一封,直到把產品打出市場爲止。幾句話讓該廠長恨不得磕頭求饒,老許見火候已到,提出不發這些「羣衆來信」的代價是,必須擺平這些來信的讀者,平均每人一千塊,需二十萬元錢。另外他還可以反過來寫一篇該廠長治廠有方的新聞,只要一萬五。那廠長左思右想,只好按價付款,自認倒霉。當然,比老許黑的人大有人在。

中央電視臺那幾個主持人,光從「正大方圓」節目中,撈進自己口袋裏的,每人至少六位數以上,不但有車有別墅,有的還開了自己的公司,專門吃客戶和電視臺的中間回扣。而且這種活上下聯着很多人,犯了事都有人扛着。前幾天,北京電視臺的一個專跑體育新聞的記者,因涉嫌敲詐、貪污受賄20萬元人民幣,被拘留審查,但調查蒐集證據時,公安局的人根本進行不下去,連被敲詐錢的人都替其遮掩,甚至有人願出面替他當人頭頂着,最後連北京副市長都出面爲他說情,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這幾年,大陸由被採訪單位出經費的有償新聞越來越多,新聞的客觀性本來就少,這樣一來就更沒有了。新聞輿論的重要性衆所周知,其公正的主要因素是依靠記者的個人素質和道德修養。但如今的大陸,一切向錢看,記者在自身的生活沒有基本保障的情形下,不可能不淪爲金錢的奴隸,墮落是不可避免的。

象《工人日報》、《經濟日報》每年印報虧損高達數百萬,《人民日報》更多,以這樣的環境,報社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的採訪經費,現時平均每名記者差旅費不到五百元,還不算因政治原因被刪除的新聞,你叫他怎麼公正全面?你看看人家國外的記者,年薪好幾萬不說,起碼不會爲家裏有沒有冰箱、彩電操心費力,不會爲女兒上哪個託兒所、學校到處求爺爺告奶奶。

我在大學的同班同學,在香港一家二流水平的報社當記者,工資都有五萬多港幣,到北京每次請我吃飯,我都有要飯的感覺。你看同是中國人,爲什麼我們就必須絞盡惱汁地,爲錢而丟掉做記者的基本職業道德?用新聞的良心去換錢,讓神聖的報紙上沾滿銅臭?我們成了什麼了?跟那些天天在賓館飯店找人打炮換錢的小姐有什麼不同?記者?我看簡直就是「妓者」!

轉自[木子網論壇](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1/7/5760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