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新聞自由誰的自由?
——從林和立離開《南華早報》說起
 
杜耀明
 
【人民報訊】明報7日評論文章:《南華早報》宣佈人事調動,削去其助理總編輯林和立的職權,引起社會關注。該報最有力的解說,是強調這是商業機構的人事變動,公司管理層有權決定,員工或公衆是否信服,根本無關宏旨。

既是私產也是公器

言下之意,公司決策是管理層的專利,員工無權過問,只能奉旨行事。大權在握,管理決策由上而下,理所當然,不必徵詢員工意見。推論下去,管理層只聽命於董事局,董事局又以主要股東爲馬首是瞻,新聞機構實際上只是少數大股東所支配的私產,只有當他們及其信任的管理層認同新聞媒介爲社會公器,才有所謂私產公用,發揮傳媒監督權力的社會功能,否則私利作祟下,傳媒只是生財工具,所謂新聞自由,實質流於傳媒東主運用私器逐其私利的自由。

然而,社會觀念之中,傳媒兼備兩重性質,是私產也是公器。要避免傳媒倒向私產作業,實有賴各方提高警覺。在新聞自由發達的國度,警覺不是空言,而是開放的制度,既讓新聞從業員制訂工作守則及目標,參與機構決策,也通過種種方法,加強透明度,美國一些報館的編前會可定期讓市民旁聽,甚至即席提問。如此開誠佈公,不僅提高員工及讀者的歸屬感,也是有效辦法,平衡新聞機構的商業考慮、專業目標和公衆利益,而資方、從業員、公衆三方亦可通過這些機制持續商議,尋求共識。

林被矇在鼓裏

反觀《南華早報》在林和立事件上的表現,不要說什麼泱泱大度,開誠佈公,甚至對林和立的質疑,也顧左右而言他。林身爲助理總編輯,是編採部的管理大員,今次中國版準備改動,即使純由管理層包辦規劃工作,也該有他的份兒,但奇怪的是,該報從不找他商討,也沒讓他參與決策。搞經濟版出身的副總編輯亦知悉中國版擴版計劃存在多年,公認爲中國問題專家的林和立卻矇在鼓裏。這不是排斥又是什麼?

中國版的變動,若只是擴張版位,內容多樣化,林憑其在中國報道的資深經驗和豐富知識,總可向管理層提供有用的意見,管理層何以偏偏繞過他,交由其他人出謀獻策?管理層若不至於否定林是中國問題專家,他在改版過程中被投閒置散,是否由於他們並不認同林一向以來的報道方針和表現?其實該報中國版編輯新人選,若與林的想法大同小異,又何須換馬?無論如何,該報欠了讀者應有的解釋。

《南早》應公開交代

說實在,讀者並非關心林和立職位變動的個人榮辱,而是他靠邊站後讀者的損失。多年來,他的中國報道不但時有獨家消息,更敢於揭露中國政治內幕;他的分析專論,不獨洞悉內情,更不畏權勢,直言批評政府。換掉他,撇開是否跟他與郭鶴年較早前的爭拗有關,卻肯定令人相信該報中國報道會趁機轉向,類似他對國情的大膽披露和坦率批評,日後若在該報消失,無疑是限制了讀者的眼界。是否如此,《南華早報》應公開向讀者交代,特別在政治敏感的中國議題上,能否依舊勇往直前,還是偃旗息鼓,自我審查,絕對不能含糊其詞。因爲改版計劃不單是商業決定,更關乎本港新聞自由的去向,值得大家留意跟進。(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1/7/5738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