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高行健:我把文學創作作爲個人的生存對社會的一種挑戰
 
【人民報訊】我應該說,無論政治還是文學,我甚麼派都不是,不隸屬於任何主義,也包括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我固然有我的政治見解和文學藝術觀,可沒有必要釘死在某一種政治或美學的框子裏。現今這個意識形態分崩離析的時代,個人想要保持精神的獨立,可取的態度,我以爲只有質疑。

我作爲一個流亡作家,唯有在文學和藝術的創作中才得以自救。這並不是說,我就主張所謂純文學,那種全然脫離社會的象牙塔。恰恰相反,我把文學創作作爲個人的生存對社會的一種挑戰,哪怕這種挑戰其實微不足道,畢竟是一個姿態。

我爲自己贏得表述自由的時候,才傾心於語言。我有時甚至遊戲語言,可這並不是我寫作的終極目的。而語言的遊戲對作家往往是一個陷阱,如果這遊戲背後不能傳達通常難以表達的意味,即使玩得再聰明、再漂亮,也徒然只是某種空洞的語言形式。我所以找尋新的表述方式,只因爲常規的語言限制了我,無法把我的感受表達得十分真切。

文學創作所以有趣正在於個人的獨創和不重複。作爲原則說來容易,人事實上往往生活在他人的陰影裏,特別當你由衷欣賞某些作家或某些作品的時候。我的經驗是儘量拉開距離。

流亡西方對我並非壞事,相反爲我提供更多的參照。我在國外完成的《靈山》與《山海經傳》,已經了結了所謂鄉愁。前者是中國的社會現實引發的感受,後者則是對中國文化的源起的思考,都費了多年的心血。人一旦脫離所謂祖國,有種距離,寫起來倒更爲冷靜。中國文化已消溶在我的血液裏,毋需給自己再貼商標。傳統的中國文化正面與負面,我已自行清理。一個作家重要的是超脫出來,有所創造,不必靠變賣祖宗的遺產過日子。

倘要找出同西方作家的區別,恐怕是一種靜觀的態度,我對社會和自我都一概採取這種態度,當然也可以說發自根深柢固的中國文化傳統,有別於西方作家通常採用的心理分析和體驗。可老莊哲學的無爲和佛家的出世過於消極,我畢竟想做點甚麼,我非道非佛,取的只是一種觀省的態度。

我把文學創作作爲自救的方式,或者說也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寫作爲的是自己,不企圖愉悅他人,也不企圖改造世界或他人,因爲我連我自己都改變不了。要緊的,對我來說,是我說了,寫了,僅此而已。(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0/13/438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