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慈湖的父子合影——台湾归寻 1(图)
 
夏小强
 
2013年10月与父亲在慈湖合影。(夏小强提供)
【人民报消息】《台湾归寻》系列,宛如一盏清茶,缓缓泡开流亡者心底的记忆,记录我在台湾寻找亲情、信仰与归宿的点滴。这第一篇,从2013年的慈湖说起,那张与父亲的合影,仿佛湖水映月,成了我乡愁的起点,也唤醒了我写下这系列的初心。慈湖的柳影,静静摇曳,诉说著我的故事,也低语著这片土地的传说与过往。 慈湖一瞥:合影中的乡愁 2013年10月12日,桃园慈湖,秋阳如金,湖面泛著细碎的光。柳枝低垂,轻拂水波,父亲站在我身旁,79岁的他笑得像少年,眼角却藏著泪光。我推著轮椅上的母亲,哥哥一家环绕,八年的离散化为这一刻的团圆。我们拍下一张合影,父亲的声音轻如湖风:「八年了,八年了……」那语调,似一阙旧词,悠悠绕心,却又沉甸甸地压在胸口。 三天后,桃园机场的登机口,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蹒跚却执著。我凝望他消失,泪水无声,浑然不知这一别竟是永诀。2021年11月7日,父亲在河南郑州病逝,享年87岁。他安详离去,唯一未了的心愿,是未能再见我一面。那张慈湖的合影,成了我与父亲最后的定格,犹如湖中倒影,静静守护我的乡愁。 慈湖,这名字本身便带著温柔的喟叹。它原名「新埤」,一处寻常水塘,却因蒋介石先生思念慈母王太夫人而更名。据说,蒋先生初见此地,湖光山色酷似浙江奉化老家,唤起对母亲的深情。1959年,他建「慈湖行馆」,一幢低调的平房,灰瓦白墙,掩映在绿树间。行馆内陈设简朴,木桌藤椅,窗外湖水潺潺,仿佛母亲的叮嘱,静静流淌。1962年,蒋先生将此地正式命名「慈湖」,寄托孝心。1975年,他辞世后,灵柩暂厝于此,守望湖水,盼有朝一日归葬大陆。这份未竟的遗愿,与我无法踏足故土的流亡,仿佛遥相呼应。 慈湖的建筑,虽无雕梁画栋,却有种岁月沉淀的静美。行馆旁的「慈湖纪念雕塑园」,后来汇聚了各地捐赠的蒋氏铜像,静立湖边,似在低语历史的沧桑。湖畔小径,石板错落,传说当地人曾说,夜深人静时,湖边偶闻低吟,似蒋先生思母的叹息,或是他未竟心愿的回响。还有八卦一则,说慈湖风水极佳,湖形如太极,聚气藏福,当年选址时,蒋先生曾请风水师细勘,欲借此地延续国运。真假难辨,却为慈湖添了几分神秘。我与父亲的合影,就在这湖边成像,柳影摇曳间,仿佛与这些传说低语,织进我的乡愁。 孝道与亲情:父亲的湖光 慈湖的命名,源于蒋介石的孝心。他曾写道,奉化溪口的山水,与母亲的教诲同在心间。慈湖的湖水,让他忆起母亲的温暖。史载,蒋先生幼年丧父,与母亲王太夫人相依,母亲教他忠孝节义,塑造了他的坚韧。1921年,母亲病逝,他悲痛欲绝,后来每逢大事,常至母亲墓前静思。晚年在慈湖,他常独坐湖边,缅怀母亲的嘱咐。这份孝道,化为慈湖的灵魂,也与我的故事不期而遇。 父亲的孝心,与慈湖的湖光相映。他是湖北宜昌的遗腹子,未见过自己的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1949年,15岁的他加入中共军队,辗转南北,却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这份遗憾,让他将全部的爱倾注于我和哥哥。年少时,我轻狂叛逆,屡屡闯祸,父亲为我奔波,却从不言倦。我不懂他的苦心,直到1999年成为父亲,才知那份爱如湖水,深不见底。 那一年,却也是风云突变的开端。中共对法轮功的迫害席卷而来,我因修炼「真、善、忍」,被多次关押,两次非法劳教近三年。父亲为此心力交瘁,起初受谎言蒙蔽,曾被劳教所请去做我的「转化」工作。但真相如慈湖的清波,终会映出本真。2003年,四名警察当街抓捕我,将我三岁的女儿丢在大街上,父亲赶到警局,怒斥违法,并说:「我儿子练法轮功后,对我更孝顺了,几乎每天带孙女来看我。」这句话,轻如柳叶,却重如千钧,成了我心底的微光。 2005年,父亲让我帮他在大纪元退党网站化名退党,声明:「我被这个党骗了一辈子,退出这个有辱我清白的恶党。」同年,为避迫害,我带著妻子与幼女离开郑州,流亡海外,从此上了黑名单,无法回乡。父亲后来告诉我,他在海外看大纪元与明慧网,劝退了近十位战友。2006年,他嘱咐我在明慧网发表声明,为过去受骗骂过法轮功而道歉。这份觉醒,仿佛湖水荡起的涟漪,静静扩散,连系著我和台湾的缘分。 台湾的初梦:邓丽君的清歌 我的台湾情缘,远早于2013年的慈湖。198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初中生,一盘邓丽君的磁带在同学间偷偷流传。《甜蜜蜜》的旋律,如春风拂过心湖,温柔而纯净;《月亮代表我的心》,则像夜空的低语,唤起无尽遐想。那是我对台湾的第一印象——一个有著自由歌声与柔美气息的远方。邓丽君的歌,伴我走过青春,也在我被迫害的暗夜里,给予一丝慰藉。她成了我生命中的清辉,至今仍是我的最爱。每当她的歌声响起,我仿佛看到台湾的夜市灯火,静静点亮我的乡愁。 2006年,我辗转抵达挪威,开始流亡生涯。2007年,我计划入境台湾,想亲眼看看这片承载邓丽君歌声的土地。然而,签证、资金与种种阻碍,让这梦想一再延宕。就在那一年,网络上的一场偶遇,悄然拉近了我与台湾的距离。我结识了一位台湾女子,她温柔如邓丽君的歌,与我分享岛上的点滴——夜市的喧闹,庙宇的檀香,还有捷运的节奏。我们的对话,渐渐触及法轮功的真相。她被我的故事触动,开始阅读《转法轮》,最终走入修炼。这段奇缘,让她成为我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虽隔重洋,却心意相连。 2013年,我终于踏上台湾,在台北与她相见。她的笑容,与台湾的热情融为一体,仿佛邓丽君的歌声化为现实。那一刻,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归属,像是湖水轻拍岸边,静静诉说家的温暖。与父亲的团聚,与妹妹的相逢,让慈湖的合影更添一层柔光。 慈湖的传说:历史的低语 慈湖不仅是风景,更是历史的缩影。它的前身「新埤」,曾是日治时期的煤矿水源,默默滋养桃园的田野。1955年,板桥林氏捐地,慈湖渐成公共之地。蒋介石选址建行馆,据说不只因山水似奉化,还因风水之说。传闻慈湖湖形如太极,聚气藏福,当年风水师勘察,称此地能护佑家国。真假难辨,却让慈湖多了几分传奇色彩。 行馆本身,灰瓦白墙,掩映绿荫,门前一株老榕树,枝叶婆娑,似在低语过往。室内陈设简朴,木桌藤椅,墙上挂著蒋先生手书的「孝」字,静静诉说他的心迹。湖边小径,石板蜿蜒,当地人说,夜深时,偶闻湖畔低吟,似蒋先生思母的叹息,或是他盼归大陆的遗愿。还有一则八卦,说蒋先生晚年常在慈湖与亲信密谈,有人听到湖边传来隐约的棋子落盘声,仿佛历史在湖水间回荡。这些传说,如柳叶飘落湖面,虚实交织,却让慈湖更显灵动。 2013年,我与父亲站在这湖边,合影的瞬间,仿佛与这些传说相遇。我想起父亲的教诲,想起他晚年念「法轮大法好」的坚定。慈湖的孝道,与父亲的爱,交织成一幅静美的画卷,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永恒。 《台湾归寻》的初心 2013年台湾之旅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四天,却如一盏清茶,淡而余味悠长。台北故宫的文物,诉说中华文化的根;台中病房的灯光,映照家人的温情;桃园机场的离别,教我懂得珍惜。我曾在《我的乡愁在台湾》一文中写下这段记忆,也埋下《台湾归寻》的种子。2018年后,我多次造访台湾,漫步台南老街,聆听花莲的海浪,感受夜市的烟火气。2022年到2023年间,我在台湾工作生活八个多月,从台北捷运的节奏到高雄爱河的静谧,我融入这片土地,寻找信仰的自由与生活的光。 《台湾归寻》因此而生。我想用文字,织一幅记忆的锦,记录这段追寻——从邓丽君的清歌到慈湖的合影,从流亡的伤痛到信仰的坚守,从网络的奇缘到岛上的脚步。每一篇,都是一片心灵的叶,漂在台湾的湖面上,拼凑出亲情、信念与归属的图景。 这系列将在人民报首发,或许会在其它网站与报纸上与更多读者相逢。我希望告诉每一位读者,台湾是我的第二故乡,不仅因为它承载了我与父亲的最后合影,更因为它让我看到自由的希望。在这里,我寻到了父亲的影子,寻到了「真、善、忍」的回响,也寻到了自己的心。 慈湖的合影,像一页泛黄的书,静静躺在我的记忆里。它是乡愁的起点,也是《台湾归寻》的第一章。未来的篇章,将带您走进台湾的更多角落,听我诉说这岛上的清风、湖光与人间的微温。 (《台湾归寻》系列第一篇,写于2025年4月) △ (人民报首发)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4/16/90058.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