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美智庫:中共海警在金門禁限制水域活動頻繁成新常態(圖)
 
資料照:臺灣海巡署發布進入金門禁限制水域的中共海警船。(2024年5月6日,臺灣海巡署金馬澎分署提供/VOA。)
【人民報消息】華盛頓智庫一個新報告說,中共海警在臺灣離島金門、馬祖附近禁限制水域的活動大幅增加已成為新常態,臺灣必須運用更多資源來維持此一水域的禁限制規範,雙方海警更頻繁的相遇也將進一步增加導致緊張升級的機率。 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星期五(12月6日)發布報告,對台海兩岸海警在金門、馬祖附近海域更頻繁的接觸提出了上述警告。 報告指出,自今年2月發生中國漁民在金門附近禁限制海域因躲避臺灣海巡人員追緝而落海溺斃後,中共海警誓言將在廈金水域加大巡查力度,但中共和臺灣對巡查情況的報告並不一致,因此難以得知詳細的內容,為取得更多信息,亞洲海事透明倡議以2020年到2024年自動辨識系統(AIS)的數據來分析中共海警在金門、馬祖禁限制水域的巡查活動。 中共海警進入金門禁限制水域次數增加 這份報告說,雖然數據顯示中共海警可能在前幾年也有過很多在金門、馬祖禁限制水域的活動,但「明顯的是,其船只在2024年進入此一禁限制水域更為頻繁。」 報告還說,中共海警進入金門周邊禁限制水域最多的次數是今年的3月,這與2月中發生的中國漁民溺斃事件後中共說要加強對當地水域的海警巡查說法一致;而最低次數出現在2022年6月,「這意味著儘管臺北與北京在這段期間的緊張程度很高,但中國的巡查並沒有專注在臺灣的離島,反而可能著重於對臺灣防空識別區的空中侵擾。」 這份報告在結論的部分提到,由於台海兩岸的緊張自2020年以來急劇升級,當前中共海警船進入金馬周邊水域的次數可能是歷來最高的時候,儘管自動辨識系統的數據可以一窺其數量的趨勢,但報導顯示,中共海警的活動特色也在改變。 「今年5月,破記錄的11艘中共政府船隻同時進入金門周邊水域,其中有一些船隻與中國漁船進行了海上演練。10月,中共海警船進入馬祖周邊禁止水域,這是中共對封鎖臺灣的軍事演習的一部分,」報告說。 海警相遇多將增加緊張機率 由於中共海警在金門馬祖附近的活動更頻繁、更複雜,報告說,臺北將被迫擴大使用更多資源來應對並維持禁限制水域的規定。 「不過,正如在南中國海及東中國海一樣,雙方海警更多的相遇將不可避免的製造更多意外的緊張升級,」報告說。 11月25日和26日,就在臺灣總統賴清德準備出訪南太平洋邦交國並在美國夏威夷過境前幾天,臺灣海巡署連續兩天發現四艘中共海警船接近金門附近禁限制水域,海巡署隨即調度預先部署的四艘巡防艇以「一對一」平行對應,並以中、英文廣播示警予以搜證驅離。 海巡署說,這是中共海警船一個月內的第四次侵擾,今年累計已達54次進入臺灣離島水域,中共海警船「無視眾多往來航行船舶,枉顧海上安全,於交通繁忙的重要航道對我進行灰帶威脅,此舉危及船舶海上航行安全」。 海巡署呼籲北京方面體認區域和平穩定重要,停止侵擾活動,面對中共海警船編隊侵擾,海巡署將堅定維護海域安全秩序,捍衛國家主權。 不過中共海警局11月26日說,福建海警在金門附近海域「依法開展常態化執法巡查」,並稱自11月以來,福建海警組織艦艇編隊持續加強金門附近海域執法巡查,進一步強化有關海域管控力度,「切實維護包括臺灣地區在內的中國漁民合法正當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有力保障廈金海域正常航行和作業秩序。」△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2/8/87116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