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北京推個人養老金制度 民眾質疑是騙局
 
【人民報消息】中共官方宣布自12月15日起全面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號稱「自願」參加且享有稅收優惠,旨在為基本養老保險提供補充。然而,這一政策不僅引發了民眾的廣泛質疑,也讓專家擔憂其背後的金融風險和對低收入群體的潛在盤剝。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12月12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通知,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將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根據新華社報道,此前,這一政策已在北京、上海等36個城市試行兩年,吸引了逾7000萬人開戶。根據規定,參與者每年最多可在特定賬戶內存入1.2萬元,用於購買指定的金融產品,並享受延期征稅優惠政策。 廣東一銀行業內人士曾女士本周一(16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采訪時說,各地銀行都在向客戶推銷養老保險:「各大銀行的櫃員在銷售,就是所稱的退休年金。現在強力推這個(養老保險),因為政府強烈希望居民自己建立一部分退休養老金保險。因為中國的養老金以前退休是進入社保的,但是現在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可以預見中國社保基金池內的資金是不夠的。」 預計社保基金難以維持居民退休金 此次通知明確,將新增國債、特定養老儲蓄和指數基金等風險較低的產品,以增強收益穩定性。同時,新增多種提前領取的情形,如重大疾病或領取失業保險金等,以提升靈活性。此外,為簡化手續,銀行購買流程取消了「錄音錄像」步驟。 曾女士說,許多客戶因失去穩定的收入來源,對政府推出的養老保險計劃並不熱衷:「肯定不願意啦,現在我要自己拿錢出來再做養老金計劃,這個社保退休是不夠的。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可以大量套現。相等於把居民存款轉入更長期的儲蓄中去了。」 民眾質疑個人養老金新政是騙局 盡管官方宣傳強調個人養老金的優勢,但政策推出後卻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大量質疑和嘲諷。許多網民認為,這項制度更像是「龐氏騙局」,尤其對於收入較低的人群來說,1.2萬元的年繳額是難以承受的高門檻,而高收入者則認為優惠力度不足。 金融學者司令接受本台采訪時表示,中共推出個人養老金制度,變相說明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出現問題,他說:「如果全社會個人養老金制度能夠實施的話,就可能替代中共此前推出的養老保險制度。這等於宣告了中共政府苦心經營多年的社會基本保障制度,特別是養老保障制度徹底崩潰。於是用新政策覆蓋舊政策。」 一位網民評論道,「連基本養老金都不敢保障,還談什麼個人養老金?」「又來收割韭菜,一分錢都不會再交給國家!」還有人直言,這種「符合規定的金融產品」可能隱藏巨大風險,類似於近年來頻發的理財產品爆雷事件。 動機不良 風險難控 有些專家分析認為,中共此舉可能是試圖模仿美國的個人退休賬戶(IRA)制度,但其背後的動機耐人尋味。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將持續低迷,這無疑會進一步沖擊養老金體系。 2019年4月15日,人民網引述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報告估算,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將在2035年耗盡。 城鄉與體制內外的鴻溝 數據表明,中國養老金制度的分配長期以來存在嚴重不公。例如,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替代率高達80%以上,而企業職工和城鄉居民的養老金差距巨大,後者平均每月僅為214元。這種分配差異,使低收入群體更加難以從中受益。 民生新政還是資本豪賭? 在當局全面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背景下,公眾對政策的不信任源於過去類似項目頻頻翻車的經歷。司令認為,從期房爛尾到理財爆雷,中國民眾對「先交錢後保障」的模式充滿警惕。△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2/16/87321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