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女子无才便是德(图)
 
周晓辉
 
古代女子主要通过宫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模式,读书识字明理。图为清陈枚绘《月曼清游图册》局部。

【人民报消息】提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尤其是在中共摧毁中华五千年文明、极尽所能诋毁传统文化后,人们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么才能的,没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这是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是为了让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自然这也成为中共宣传古代社会是「黑暗的、腐朽的、落后的」所谓证据之一。不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实含义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敬天畏地」,讲求「天人合一」,而传统文化的核心正是对儒(孔子)、释(佛家)、道(老子)的信仰,三家都非常重德。不仅帝王要德治天下、德化天下,大臣、平民百姓也要修心养性,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生活。不仅男子要有德、要有君子风范,女子也要遵从「四德」,即妇德、妇容、妇言、妇功。 也就是说,对女子的首要要求是有品德,这样才能正身立本;其次仪表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轻浮随便;第三言辞要得体,有礼有节;还有就是要懂治家之道,包括懂得如何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懂得绣花织布等手工。 简言之,古人最重视人的德行,其次才是技艺,即「德重于才」,不论男女。 如何让人拥有德行呢?教化为径。古代男女有别,男子不论属于哪个阶层,都要学习仁义礼智信,学习如何修身,学习的途径或是学校老师的教导,学习《四书五经》,或是家族长辈的言传身教。而女子则主要通过宫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模式,读书识字明理。 早在先秦时期,宫廷便已有对宗室女子进行教育之传统,教育内容包括德行和礼仪。到了汉代,宫廷上层女性除接受德行教育外,还要学习音乐舞蹈等,以修身养性。彼时刘向所撰《列女传》与班昭所撰《女诫》规范了女德教育的内容,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唐代宫廷女子教育更是大行其道,唐太宗皇后长孙氏「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她总结自身处世治内的经验「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该书流行当世,对当时女子教育起了一定作用。宋代至清宫廷女子教育同样被大力提倡,宫中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 除了上层女性接受德行教育外,一般贵族和士大夫的女儿也可以在家通过父兄或家庭教师的教导,提高自身的修养。明清时代,簪缨之家、书香门第,女子读书已蔚为风气,明末更有女子私塾出现,而在婚姻中,女子拥有才华也是是否可以获得佳缘的助力器。 显然,几千年来,针对男女的德行教育遍及整个社会,而这也是古代社会长期维持相当程度道德标准的原因。 无疑,「女子无才便是德」所说的绝非是女子不应该拥有才华,而是强调德行最为重要。 (参考数据:《女诫》)△ (有删减)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12/24/71919.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