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關於西路軍的一封檢討信(圖)
 
作者:加倫(加拿大)
 
2004年1月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在長征中到達新疆的西路軍官兵

〔爭鳴雜誌編者按:這是關於中共黨史上一個長期僞造的情節怎樣在當事人之一李先念的干預下恢復真相的點滴材料。它顯示歷史事實怎樣在中共要人之間被任意僞造和玩弄,直到「能爲有關各方接受」。而胡喬木正是中共僞造歷史得心應手的御用工具。〕

新近出版的《胡喬木書信集》收錄了胡於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二日就西路軍問題寫給李先念的一封信(1)。信的全文是:

先念同志並尚昆、一波、力羣、胡繩:

昨晚由煙臺回來,看到先念同志七月八日的信和胡繩同志七月八日晚給先念同志的信。我完全同意先念同志信中所提出的對待西路軍西渡黃河這一重要史實的原則意見,也同意胡繩同志信中的負責態度。我因精力不足,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未另加審閱,但對該書中出現這樣的錯誤,我處在直接領導的地位上,自應負有責任。黨史研究室對這一部份的修改稿我當與胡繩同志共同負責審閱,並送先念同志最後審閱定稿。……

在中共黨史中,西路軍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西渡黃河,長期以來被說成是奉張國燾之命,兵敗祁連山是張國燾路線的犧牲品二九九一年官修《中國共產黨歷史》仍然沿用舊說,不料卻遭到西路軍倖存者李先念的異議。而胡信中所稱「我因精力不足,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未另加審閱」也是託詞。因爲《胡喬木書信集》中收錄的另一封信,明確記載著中央黨史研究室早在一九八五年就曾在給胡的報告中,專門就西路軍問題請示過胡。胡並就此致信楊尚昆、薄一波,表示「西路軍問題我意力求寫得原則些,不必過於具體,以免引起當前的爭執。」「尤以西路軍要寫得儘可能爲有關各方接受。此點亦請尚昆同志酌定。因印本發出會使爭論擴大,故宜慎處。」(2)胡在此處所謂「有關各方」「當前的爭執」應當是有所指的,並且是貴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他也不得不「慎處」的方面。從不久前出版的《陳雲年譜》披露的有關文獻看,這似乎涉及到鄧小平、陳雲這二位元老。


李先念
當年參與領導營救西路軍殘部,並因此與李先念相識的陳雲,早在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後與李先念的談話中,就提出「西路軍是根據中央打通國際路線的決定而組織的。」並建議李準備一份有關西路軍問題的材料(3)。一九八三年一月五日,陳看過李送來的關於西路軍的十九份電報後,說「西路軍的行動不是執行張國燾路線」。三月五日,又致信李,「你寫的關於西路軍歷史上幾個問題的說明和所有附件,我都看了兩遍。這些附件都是黨內歷史電報,我贊成把此件存中央黨史研究室和黨的中央檔案館。可先請小平同志閱後再交中央常委一閱。」三月二十二日,鄧小平批示:「贊成這個說明,同意全件存檔。」(4) 鄧雖贊成李、陳的說明,但卻要求「全件存檔」,只有中央常委(即鄧、陳、李加上胡耀邦、葉劍英、趙紫陽六人)才得「一閱」。胡喬木雖曾兼任黨史研究室主任,似乎也不得一閱原件,以至於兩年後仍須就西路軍問題「請尚昆同志酌定」。楊尚昆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黨史領導小組組長,或者由於不得一閱原件,或者背後另有高人指點,以至「酌定」的印本六年後發出時招致李先念的批評,胡喬木也不得不就此「錯誤」寫下上引那封檢討信。當然,這也許只是冰山一角,「有關各方」的爭執及涉及「當前」的敏感問題,還有待更多歷史文獻的公開。

(1)《胡喬木傳》編寫組編:《胡喬木書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812頁。
(2)同(1),662-663頁。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291頁。
(4)同(3),318頁。

編後議 : 最大的歷史僞造者

中共是古今中外最大的歷史僞造者。尤其是中共黨史,向來不許外人染指,資料是保密的,編寫人員是欽定的,怎樣寫,完全以獨裁者的意志爲轉移。此文所指「西路軍」一事,是毛澤東與張國燾爭權過程中,用借刀殺人之計,以 「中央」名義指使紅四方面軍組織「西路軍」開往新疆一所謂「打通國際路線」以取得蘇聯援助,致使數萬紅軍在河西走廊慘遭西北軍閥馬步芳圍堵截擊, 幾乎全軍覆沒。然後毛澤東又反口咬定張國燾私自指揮四方面軍西進,致遭慘敗。這是因爲毛澤東雖然經過遵義會議奪得中央紅軍的領導權,但張國燾所率四方面軍,人數遠遠超過中央紅軍,張國燾於是成了毛向權力頂峯前進的最大障礙,所以出此毒計,一舉殲滅了張國燾的主力,又把責任推到張國燾身上,說他犯了右傾逃跑的錯誤,從而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使張再也站不起來。以後的黨史,也就按照毛的意志僞造出來。李先念是四方面軍中少數生還者之一。 終毛之世!他都不敢講話,只是在毛死後,才敢爲西路軍(也爲他自己)講出真話。

2004年1月爭鳴雜誌


 
分享:
 
人氣:15,89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