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高行健以一人敵一政權而獲勝
 
【人民報訊】中央日報社論: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瑞典實業家諾貝爾在遺囑中指出,要將一年一度的文學獎,授予「創作了具有理想主義傾向最傑出作品的人」。一九○一年,第一個文學獎贈給法國的普魯東。二○○○年,最新的獲獎者是中國人高行健。

 高行健得獎,全球華人歡騰,分享這百年僅見的殊榮,唯一的例外則來自中共。十月十二日,得獎的消息傳出,中共中央急召作家協會負責人,聽取彙報後,立即指示中宣部,當晚緊急通知全境的媒體,嚴禁刊出相關報導,遂使喜訊在高行健的故土一度留白,也爲中共的新聞管制添一新頁。

 稍後,中共外交部表示,諾貝爾文學獎「已被用於別有用心的政治目的,不值一提」。作家協會同時跟進,認爲此舉「不是從文學角度評選,而是有其政治標準」。凡此言論,企圖爲高行健的得獎定調,卻讓世人看到中共與文明社會的距離。

 何謂文學?文學與政治的分野何在?政治是否干涉文學的發展?中共黨史和中共政治發展紀錄,可謂血淚斑斑。早在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澤東就在延安明言,文藝是整個共產黨革命機器的一部分,所以必須爲政治服務,製造矛盾和鬥爭的典型化。中共至今仍奉這篇講話爲圭臬,因此抨擊諾貝爾文學獎時,很難令人信服,卻不難聯想其政策。

 毛澤東認定,爲藝術的藝術、超階級的藝術、和政治並行或互相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他爲了向這些不存在的敵人宣戰,數十年來展開多次整風和運動,連千萬人頭落地都不惜,萬馬齊□、百花凋零又豈爲其所掛意?現在,新版的百元人民幣上,赫見放大的毛澤東頭像,徒然喚起大陸人民不堪的記憶,再度說明中共與彼等的距離。

 一九九二年五月,中共擴大紀念毛澤東的文藝講話,強調五十年來,其所闡述的基本原理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愈來愈顯示出它的「不朽價值」,以及現實的指導意義。中共此時重申,文藝的方向是「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文藝的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既要一手抓整頓,又要一手抓繁榮。凡此說詞皆無新意,文藝應爲政治服務的基調並未改變。

 毛澤東業已離世多載,死靈魂仍附著於中共的文藝政策之中,也禍延大陸作家,可謂其來有自。毛澤東身兼中共的列寧和史達林,此種雙重身分,已成歷史定論。因此,過去的俄共可以全面批判史達林,現在的中共則無法全盤否定毛澤東。中共抨擊高行健,無論是外交部或作家協會,背後都有毛澤東的陰影。

 文學是哲學的藝術化,哲學爲裏,藝術爲表,哲學爲骨,藝術爲肉;表裏合一,骨肉相連的作品,謂之文學。此外,文學本來就是一種抗議,對象或爲自身,或爲他人,或爲社會,或爲政權,後者當然視政治爲生命。文學是有情者的事業,政治是無情者的事業,以有情對無情,能不失望者幾希?高行健對中共的失望,堪稱歷史的必然。

 尤有甚者,政治原爲一門藝術,若干政權卻是藝術的門外漢,乃至摧殘者,對作家既低視又高估,既拉攏又威嚇,終致懼恨交加,防範唯恐不周,撒網唯恐不密,結果犧牲了文學,政權未必無憂。古今中外的政治史,多可支持這項論點;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也常屬掙脫政治的思想自由史、

 現在,理想主義者高行健,獲得了世界最高的文學榮譽,也證明了中共文藝政策的逆時與失態。十二月七日,高行健在瑞典皇家學院演說,就高舉創作自由的大旗,強調思想自由的重要。他反對把文學弄成國家的頌歌、民族的旗幟、政黨的喉舌,或階級與集團的代言。凡此種種,更拉大了他與中共的距離。他走在時代的前端,在文學的領域,以一人敵一政權而獲勝,且將失敗者遠遠拋在後頭,不知所措。

 這位受挫者,想不想迎頭趕上呢?(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2/13/7990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