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國人太愛面子又太愛錢 -- 新型「道歉」公司「出籠」
 
【人民報訊】大紀元15日電,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替代服務,很多人可以付費請公司派人做「替身」,替您幹活、替您赴約甚至替您挨打受氣,不過大概很少人會想到也可以請公司派人代爲致歉。最近,這樣一家替顧客道歉的公司在中國天津成立。這家「道歉公司」不但能替顧客登門道歉,表白心聲,說出難以啓齒的「對不起」三個字,而且還可以撰寫致歉信件,傳遞鮮花禮品,提供一連串的配套服務。

中國青年報報導,天津的這家「道歉公司」,辦公室設在樸素的平房裏,工作人員多數已人到中年,公司解釋說「我們怕被人誤解成類似於《甲方乙方》、《頑主》裏那樣的熱鬧公司,所以『道歉公司』的工作人員都選用中年人,並且是有一定文化功底的。」

「道歉公司」的正式名稱是鈴鐺閣社區服務中心心理減負中心,開張才剛剛3個月。在開辦之前的市場可行性調查中,經理劉青得出一個發現:人們有很多的心理壓力問題解決起來並不太難,有時只需道個歉就可以完成。但有時候單靠自己完成道歉過程是很困難的,而且很耗費精力,「所以我想,能不能有一個第三方來完成這個任務,讓雙方不針對矛盾直接接觸,從而避免糾纏不休地爭論誰是誰非。第三方出面,還能兼顧雙方的面子。」

在致歉禮品中心的營業執照上,有一項業務是代購代送禮品;在心理測試減負中心的經營範圍內,有一項服務是陪聊。「道歉服務」就是兩者的結合體。

劉青說:「我剛開始想象『道歉服務』,不過就是一個傳遞服務再加一點語言解釋,後來發現沒這麼簡單。公司本身逐漸規範需要一個過程,大衆接受也需要一個過程。」

從開張到現在運作了三個月,「道歉公司」的案子接了七八十起,成功率有80%。劉青說,這其中有情感類的,也有債務糾紛,純粹致歉的情況基本上不存在,多是攙雜了許多情感糾葛。劉青的原則是,除了賄賂送禮的委託不受理之外,基本上都可以受理。

有趣的是,「道歉公司」的委託客戶裏中老年人反倒比年輕人更多,這與劉青最初的設想大相徑庭。中年人多是有一定成就和經濟實力,比較顧及面子;而老年人之間的情感苦惱不少,排解的渠道卻不多;再有就是老年人想解開與子女之間多年的一些誤會;年輕人的案子則多是由戀人之間的矛盾過節引起。

「如果有人把『道歉公司』當成是一種時髦、一哄而上,絕對是不足取的。」劉青認爲,這一工作的從業人員必須有良好的素質。「我這兒有8個人,他們的背景有律師、高級講師和心理學會的會員。」

其實現在劉青的「道歉公司」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公司」,它只是社區精神服務的一部分。社區服務中心中還有婚介、職介、棋牌室等等,後者的這些收入正在供養着前者。成立「致歉禮品中心」出售鮮花和禮品,也有貼補收入的意味在內,不過劉青保證說這裏的價格不高於市價。

劉青說:「憑良心講,我這個地方的收費和服務是不等值的,出去道歉一次收20塊錢,這絕對是一個賠本買賣。現在,這裏的工作人員月收入只在六七百塊錢左右。」

劉青覺得,如果現在把「道歉服務」搞成純商業運作,單考慮能賺多少錢,肯定要流產。他想讓人們能逐漸認識到:用「道歉公司」遠比自己解決問題要好得多。通過一段時間大家的認可,再逐漸增加它的商業性,而今後的「道歉公司」則肯定會賺錢,肯定會成爲有前景的商業行爲。

記者問:「道歉是情感的交流過程,辦『道歉公司』會不會讓別人覺得現代社會人情越來越淡漠,連道歉都不用自己來,可以花錢請公司來做?」劉青很坦然地回答:「我覺得現在是經濟社會,人們付出勞動換得等值的報酬是沒有問題的。純公益性的事業我覺得不是一個公司應該乾的。」

記者在北京做了一個20人的隨機小調查,結果發現:其中能夠接受「道歉公司」轉達歉意的人佔60%,而願意委託「道歉公司」去表達歉意的人卻只有15%。對「道歉公司」持稱讚態度的人認爲,「與其相持不下,不如找個中介公司從中斡旋一下,大家都有臺階下。」

還有人說:「走投無路實在沒招兒的時候,試試『道歉公司』也無妨,挺新鮮的,沒準兒就能奏效。」

而堅決反對的意見說:「一個人如果生你氣的話,他(她)還是希望你親自對他(她)說聲對不起。」「20塊錢的一句『抱歉』,肯定有水分,怎麼可能是真心?」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社會心理學和社區工作、羣體工作的夏學鑾教授認爲,收費的「道歉服務」有可能奏效,但對其商業前景表示憂慮。

因爲「道歉公司」是僱來的,說的話是不是「委託道歉人」的真心話就得打上折扣。「委託道歉人」可能沒有任何後悔之意,或是爲了減少麻煩,或是爲了不至於尷尬,或是爲了避免訴訟,就花錢去道個歉。而另一方面,「致歉對象」受到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傷害不是由「道歉公司」造成的,「道歉公司」不是肇事者,沒必要向「致歉對象」道歉。所以因爲沒有利害關係,「道歉公司」很大程度上是表演的成分,也就很難動真情,即使言詞說得再漂亮,也打動不了「致歉對象」。

夏學鑾教授認爲現實社會出現了許多試圖替代原有人際關係的服務公司,比如替哭公司、租借親人公司等等,正說明人際關係的淡漠化、疏遠化。

但是,爲什麼「道歉公司」有時在現實生活中還真能起作用,有市場呢?夏學鑾教授說,這裏有兩個心理學的機制。一是在新的關係當中,有一個評價憂慮的問題。「致歉對象」會考慮在「道歉公司」人的眼裏對自己怎樣評價,在文明人面前不能顯得自己檔次太低,評價憂慮導致了他最終以接受道歉來了結。

另一種機制是移情。有時候,「道歉公司」工作人員的某種素質令「致歉對象」欣賞,他可能比接受這個道歉理由更加接受這個人,接受道歉只是對其工作的一種支持。

夏教授認爲,「道歉」是一種真情實感,以誠信爲本;而「公司」,是以營利爲目的的,以利益爲本。這兩者很難結合在一起。爲雙方鋪平對話的道路是一種進步。但不要搞成「道歉公司」,太商業化的炒作,人們從心理上就不會接受。用錢擺平一切的做法是不現實的,自己的麻煩還是要自己解決。
(http://renminbao.com)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1/15/619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