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香港面臨創紀錄財政赤字的挑戰(圖)
 
資料圖:2022 年 10 月 16 日香港城市景觀的全景。 (Photo by 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人民報消息】香港在經歷一系列巨額赤字之後,正面臨30年來最嚴峻的財政考驗,專家敦促政府在經濟動盪之際應謹慎削減開支。官方數據顯示,在過去四年中,香港有三年的年度赤字超過200億美元。 上一次香港出現一系列赤字是在19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但其規模遠小於近年的赤字。 據美國之音報導,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星期日(2月23日)表示,過去幾年的財政赤字是由「內外環境挑戰」造成的,星期三(2月26日)將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加強版「財政整合」策略。 陳茂波表示,新財政預算案在維持和改善民生服務的同時,將「嚴格管控公共開支」,並在顧及香港競爭力及「用者自付」原則的前提下,適度開源。 他說,國際環境複雜多變,香港需緊握未來發展機遇,尤其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創新應用及新增長點,以推動經濟增長,助力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經濟新動能。 儘管陳茂波此前預測「三年左右」可望恢復財政盈餘,但前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向法新社表示,這種赤字情況不僅僅是由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週期造成的,還有地緣政治、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的影響。 「如果將香港與本地區的其他經濟體如新加坡進行比較,你會發現其他經濟體的表現要好得多,」張炳良說。 在北京鎮壓香港民主抗議活動、2020年實施《香港國安法》後,香港的國際聲譽受到打擊,導致企業和高薪人才加速外流,也加劇了財政困境。 2020年,新加坡和香港都因疫情而出現巨額赤字,但前者能夠將支出相對於收入做了更好地控制。隨著企業從香港外移至新加坡,有助於新加坡財政目標的表現優於預期。 「過去,我們認為香港具有地緣政治優勢…現在我們必須對這種假設更加謹慎,」張炳良表示。他說,香港面臨的挑戰不僅在於平衡收支,也在於在中美關係緊張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實現財政可持續性。 土地銷售暴跌 香港《基本法》要求港府必須「力求實現財政平衡」,為英國統治時期的遺緒。1997年主權移交中共後,香港繼續保持低稅率,並依靠土地相關收入補充財政,通過出售土地給資金雄厚的開發商來增加收入。 去年,香港通過這種方式僅徵收了25億美元,而2018年的峰值曾達到212億美元。 「(土地相關收入)本身是造成(財政)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洋對法新社表示。他說,香港的土地市場非常不活躍,房價也在下跌,這是人們不願意交易的原因之一,所以沒有稅收收入。 香港連續三年財政赤字的前景引發了公眾關於如何減少開支的爭論。 「所有新舉措都將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因此(政府)將更加自律、更加謹慎,」劉洋說。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即將發表的預算演講中將把最新的赤字定為「1000億港元以下」,並根據發債所籌集的資金進行調整。 有人呼籲取消對60至64歲年齡層的交通補貼,因為隨著香港人口老化,該補貼可能會成為政府的一大負擔。 香港立法會議員黃俊碩警告不要削減公務員的工資,因為這可能會導致民間部門的僱主效仿,但他敦促港府精簡機構。 「長期來看,我們可以大幅減少政府目前僱用的人力,」黃俊碩對法新社表示。△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2/24/8899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