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習近平「沒有辦法的辦法」
 
梁京
 
【人民報消息】習近平最近做出幾個重大經濟決策,比較好理解的有兩個,一個是大規模救股市,雖然是虛晃一槍,但也不能說沒有策略意義;另一個就是叫停基建,這其實是早該做的決斷,因為在中央財力嚴重吃緊的情況下,繼續支持毫無收益的基建項目,極其愚蠢。更何況,地方政府早就把基建項目作為套取中央資金的慣用伎倆。不太好理解的決策也有兩個,一個就是金融機構對外資前所未有的開放,另外一個就是房地產政策全面放權給省市「自主調控」。 此時允許外資在中國擁有全資金融機構之所以令人費解,是因為中國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之大,已無人不曉,治理環境和政治氛圍,都不允許外資金融機構開展實質性業務。也就是說,這個決定完全不可能對經濟局勢有任何影響。我的解讀是,這個決策是一個表態,那就是中國絕對不與國際金融體系「脫鉤」。還有一個策略性的可能,就是讓某些反西方的石油國家的金融機構全資進入中國,以便應對西方可能對中國的全面金融制裁。 最有實質性,同時也讓許多人感到意外的決策,就是房地產政策讓地方「自主調控」。以習近平對中央集權的一貫偏好,這個決策應該是不得已而為,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問題是,房地產問題並不是新問題,而是習近平有多年思考的問題,那他為甚麼不借著這個危機爆發,依照他早就說過的「房住不炒」的精神來來化解危機呢?事實上,黃奇帆最近關於房地產危機的一個內部講話,也試圖按照習近平的思路出謀劃策,建議北京出手,大規模買入住房作為類似新加坡和香港的保障性住房。從邏輯上,這個辦法既有望解決與房地產相關的債務問題,也有利於緩解低收入階層的住房難題。 那麼,習近平此次突然放棄推行一個「頂層設計」的房地產政策,而讓地方政府各自為政,意味著甚麼樣的前景和風險呢?難道習近平不怕會出大亂子嗎?我的解讀是,此次放權,很大程度上是被地方的財政危機逼出來的,也就是說,面對前所未見的地方財政危機,特別是很多地方連工資都發不出,北京不得不給部分地方政府更大的「運作空間」,儘管這意味著巨大的風險。一個基本邏輯就是,讓那些還有機會的地方自救,從而讓中央用有限的資源去救非救不可的地方。這個邏輯其實也是當年「改革開放」實行地方分權的邏輯。 但是,當年的情況與如今有兩個根本性區別,第一,地方官員與普通百姓的利益衝突不如現在這麼尖銳,因此此次放權很難不加劇政府與民爭利,引發更大危機;第二,官員成分有了本質的變化。當年各地尚有不少具有強烈「地方主義」傾向的本地領導,這些人與本土鄉民的血脈關係、對地方長久利益的關心,是變革成功之關鍵。而現在,這種力量可以說被習近平定於一尊的十年消滅殆盡。 正是基於這兩點,我非常不看好習近平突然推動地方政府「自主調控」房地產政策。住房問題絕對不是單純的市場供求問題,而涉及到人口的空間佈局,涉及到階級關係、代際利益的微妙平衡,在普遍預期不好的大形勢下,讓走馬燈一樣調換領導人的地方政府去「自主調控」房地產政策,除了掠奪性和投機性的決策災難,我們還能期待出現任何良性的政策後果嗎?△(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31/80381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