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敬天知命 以苦爲樂的蘇軾(圖)
 
古道
 
在困境中,蘇軾以苦爲樂,從不悲觀。

【人民報消息】中國有一句諺語:「人的命,天註定。」然而,人們在年輕的時候,往往對改變命運充滿期待,當歲月流逝,物是人非,面對命運之手的安排,又往往充滿遺憾。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卻有「敬天知命,循道而行」的說法。 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智者,他們在困境中覺悟真理,在命運拋下的苦難中返本歸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人,曾任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蘇軾僅二十歲,就成爲進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幾乎名列榜首。被皇帝譽爲「宰相」之才,他直言敢諫,銳意進取,想有一番作爲。用他自己的話說,疾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 然而,在他激流勇進之時,一場牢獄之災卻把他從人生的頂峰推到了谷底。 被貶黃州 公元1079年,發生著名的「烏臺詩案」,有人指稱蘇軾在詩文中誹謗朝廷,誣陷者千方百計羅織罪名,想把蘇軾置於死地。蘇軾被捕入獄,被關押四個多月。 免於死罪的蘇軾,被流放到黃州。物質上的貧困,卻使得他有機緣躬身靜思,直麵人生的起落。 據《冷齋夜話》記載,蘇軾被謫去往黃州的路上發生了一件事情。當快要抵達筠州前,蘇軾的弟弟蘇轍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與雲庵和尚、聖壽寺的聰和尚出城迎接五戒和尚。第二天,談起來時,雲庵和尚、聰和尚也都道出自己做了同樣的夢,蘇轍撫掌大笑道:「世上果真有三人做同樣夢的事,真是奇怪啊!」 當見到蘇軾說起這件事時,蘇軾說:「我八九歲時,曾夢見自己是個出家人,往來於陝右地區。我母親懷孕的時候,夢見一個僧人前來投宿,那個僧人瞎了一隻眼。」 雲庵和尚說:「五戒和尚正是陝右人,瞎了一隻眼。他老年在高安遊化,後在大愚圓寂,算起來他圓寂已經有五十年了。」 而這一年,蘇軾正好四十九歲,在他的詩作《南華寺》中曾寫到:「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 在過去的佛家修煉中,往往是累世修行,一世修不成,下一世接着再修煉,歷史上這樣事例非常多。正是在黃州期間,蘇軾回首審視自己的命運,並開始潛心研習佛法。 苦中作樂 到了黃州,蘇軾從未遇到過的艱苦困頓的日子來了。 蘇軾是清官,兩袖清風,到了黃州全家人的吃飯成了問題。一開始,每月把僅有的一點錢分成三十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早上用畫叉挑下一串做當天的生活費,然後將畫叉藏起。又找到一塊廢地,荊棘瓦礫,滿目瘡痍。蘇軾別無選擇,帶領全家老小清除瓦礫,刈割荊棘,深挖細整,終於整理出五十畝田園。看到蘇軾有了田地,「四鄰相率助舉杯,人人知我囊無錢。」 在辛苦勞作之外,蘇軾「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他在《東坡志林》「人生有定分」中寫到:「抑人生自有定分,雖一飽亦如功名富貴不可輕得也?」難道人生有如天定,就是能吃飽肚子這件事,也和功名富貴一樣,並非輕易就能得到嗎? 物質的匱乏,卻可以造就精神的昇華,在困境中,蘇軾以苦爲樂,從不悲觀。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前所未有的困難中,蘇軾卻悉心關照着身邊的每個人,家童白天太累,晚上回來敲門敲不開,蘇軾就獨自到了江邊。「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個典故出自《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人的身軀只是一個物質存在,並不是真我,世間營營之事只不過是名利情仇,不值得留戀。「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人生如一葉扁舟,隨遇而安,超然物外,即是心安。 在佛教看來,身體是皮囊,心爲身累,心爲身縛,當面對苦難,泰然處之,才能見到其它不同的真實物質和境界的存在。 廬山所遇 公元1084年,蘇軾從黃州謫貶往汝州,途經九江,見到奇美雄偉、氤氳變幻的山景──名滿天下的廬山。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人寥寥數語,卻道出了這樣的一個道理: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所見都不會相同;即便當下感受再真,也都不是事情的本來面貌。詩人寫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站在自我的立場,往往看不清真相;唯有放下觀念,才能突破侷限;放下自我,才能看見真我。 蘇軾曾經在一篇名爲《超然臺記》的文章寫道:「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大意是說,任何一個事物,只看外表,而沒有究其內在,就看不到事物的本源,如果能看到事物的微觀,那才能知道事物的真相,平常萬物都蘊含着美好,還有什麼可以憂愁的呢。 經過了黃州的百般艱辛,蘇軾的精神世界昇華到新的境界,世間萬事萬物的存在,無論高低貴賤,都是值得珍惜的。 他在《前赤壁賦》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就是說,何況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若不是歸我所有,即令一毫也不能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耳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景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是造物主的無盡寶藏,是每一個人感知天地大道的憑藉。 在中國畫藝術中,往往以山水爲主體,宏大高遠,而人很渺小,正是體現古人對於宇宙造化的敬畏之心,人並不是大自然的主體,只有主宰着天地萬物的造物主,才應是世人敬畏的根本。 《蘇軾集》中,「造物」一詞在詩、詞、文、賦中共出現五十九處,在一首詩中寫道:「造物知吾久念歸,似憐衰病不相違。」造物者知道我修煉迴歸的心意,我遭遇的困苦與身體的病痛也都是天意的安排,不應該認爲是難以承受的痛苦。 暮年再貶 當解除了第一次流放,蘇軾又回到朝堂,在他五十七歲時,升遷爲二品官員,任禮部尚書,這是蘇軾擔任的最高官職。但是僅僅兩年之後,在同僚的又一次嫉妒與排擠之下,被遠放惠州(今廣東惠陽),開始人生中的第二次流放。 然而更爲殘酷的是,在蘇軾年屆六十三歲之時,卻又一次被髮配到更遠的海南島儋州,成爲他人生中的第三次流放。並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不準蘇軾在海南島的官舍居住。於是,蘇軾只得租用民房棲身。 「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與程秀才書》),然而蘇軾卻說:「尚有此身付與造物者,聽其運轉流行坎止無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優煎。」世間的一切,都是造物主的安排,而對於一個人,無論流轉奔波,遇到溝坎困難,都是一種必然的經歷,人知道了這個道理,還有可以什麼憂愁的呢? 他草廬抄書,教書育人,讓海南出了歷史上第一個進士。爲解除民衆疾苦,蘇軾親自帶領鄉民挖了一口井,取水飲用,疾病便少了,此後,遠近鄉民紛紛學蘇軾挖井取水,一時挖井成風,改變了當地鄉民飲用塘水習慣,後來人們紀念他的功績,便把那口井命名爲「東坡井」。 他還結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閒了就去串門,跟野老飲酒聊天,還常常給鄉鄰看病開方。 在惠州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蘇軾一家死了九口人,雖然生活對他如此殘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樂觀,坦然對待。 在傳統文化中,儒家講「君子安貧,達人知命」,最終達到至高的道德境界;在佛家看來,佛性人人都有,但人由於在世上迷失了本性而不自覺,通過修煉、不斷昇華可修成覺者──佛的境界;從道家看來,悟道修真,返本歸真,最後修成「真人」。 (參考數據:《蘇軾集》、《宋詞鑑賞辭典》、《古文觀止》、《蘇東坡傳》、《宋史》)△ (有刪減)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2/1/30/7384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