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元代醫學家滑壽 撰寫曠世醫書 重興鍼灸術(圖)
 
顏丹
 
圖爲清 劉德之《桐陰秋暢》。

【人民報消息】滑壽,字伯仁,生於元大德年間,卒於明洪武年間。據明代的《浙江通志》記載,他「醫通神,所療無不奇效」。《紹興府志》上也說,他能判定人的生死,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齊名。 生於名門望族 自儒而醫 滑壽的祖籍在河南許州的襄城縣,家裏是名門望族。元朝初年,他祖父和父親都在江南爲官,於是舉家遷往江蘇儀真。 滑壽自小就很聰慧,機敏好學,尤其愛讀書。滑壽熟讀儒家經典,是源於家學的薰陶,而他長大後潛心鑽研醫學經典,則是源於老師王居中的諄諄教導。那時,王居中是京口的名醫,有一段時間在儀真小住,滑壽久聞其名,多次登門拜訪。就這樣,滑壽開始跟隨王居中學醫。老師對他說:「醫祖黃帝、岐伯說的話很多都已經失傳了,如今在後世流傳的只有《素問》和《難經》,這兩本醫書你非讀不可。」 滑壽聽了老師的話,就把這兩本書從頭到尾好好研讀了一番。讀完後,他發現《素問》一書的內容雖然很完備,但由於流傳日久,篇目的結構次序有些混亂,於是他向老師提出,能否允許他將書中的內容分爲藏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標本、運氣、匯萃這十二類,重新進行整理、抄錄。另外,《難經》的醫理雖然涉獵廣博,但其中卻不乏錯漏之處,而歷代的注本也未能完全闡發其本意,因此滑壽也打算對其中的內容進行辨別、考證後,再予以訂正、註釋。 王居中見他心意篤誠,高興地鼓勵他說:「你很善於學習,這很好,你趕快做吧!」自此之後,滑壽便開始潛心鑽研、整理《素問》和《難經》。經過多年的苦心孤詣,他編撰出令後世學醫者極爲推崇的兩部醫學專著——《讀素問鈔》和《難經本義》。 學針法於高洞陽 撰寫鍼灸學專著 滑壽的醫術頗高,針法更是了得。在滑壽居住的餘姚曾盛傳着這樣兩個醫案:有位婦人懷孕了,卻腹痛不止,有性命之憂。滑壽診視後說:「這是蛇妖在作怪。」於是施針治療,婦人產下數條蛇後,才活了下來。還有一位孕婦將要臨盆生產時卻突然暈死過去,滑壽診斷後說:「這是因爲孩子的手抓着母親的心臟呢。」他趕緊施針,那婦人不一會兒就甦醒過來了,孩子也很快生下來了。仔細看那孩子的大拇指,還有被針扎過的痕跡。 滑壽的針法是由鍼灸大家高洞陽所傳授的。他不僅「盡得其術」,同時還發現人體「得經十二,任、督脈之行腹背者二,其隧穴之周於身者,六百五十有七」。隨後,他採用《素問》、《靈樞》中的經穴專論,撰寫出《十四經發揮》一書。此書雖名爲「發揮」,但所弘揚的卻是經典古籍中的傳統療法。 滑壽談到《黃帝內經》中所記載的用藥之法僅佔一兩成,用灸之法也只佔三四成,而其它的基本全是針法,且十之八九都是無需有任何顧慮的。但遺憾的是,後來的學醫者越來越偏離了古法。於是「方藥之說肆行,針道遂寢不講」。或許,正是出於對「針道微而經絡爲之不明;經絡不明,則不知邪之所在」的擔憂,他才專門去拜師學習針法,並最終寫出一部令「後之醫者可披卷而得」的鍼灸學專著。 一片梧桐葉治難產 療疾如神不求回報 對於滑壽,爲時人、後世所津津樂道且深感敬佩的除了他的醫書之外,還有他超凡過人的醫術。明代史家許浩曾在他的《復齋日記》中記載了滑壽用一枚梧桐葉替難產的婦人催生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蘇州的官員請滑壽跟他們一起到虎丘山遊玩。當時,有一富戶人家的孕婦難產,派人去請滑壽,可官員們都不想讓滑壽離開。滑壽走到一處石臺階上,恰巧見一片梧桐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就隨即撿起那片葉子,遞給前來求診的病家,並囑咐他說:「把這葉子拿回去,用水煎煮後,讓孕婦服下。」 過了不久,遊山的官員們還沒坐下飲宴,病家就來告訴滑壽說孩子已經出生了。大家都覺得很神奇,問滑壽到底用的是什麼藥方。滑壽告訴他們:「所謂『醫』,就是『意』,要憑藉自己的理解來處方,哪有什麼固定的藥方呢?懷孕的婦人過了十月還未生產,是氣虛所致。梧桐葉得秋氣而落,用它來助產,必有奇效。」 滑壽這種以「意」處方的例子還有很多。他給人治病時就是這樣,不拘泥於醫書中的處方,而是將其所學融會貫通,用自己的領悟來進行診斷,他的處方總能立即見效,並且藥到病除。 滑壽也擅長診脈,通過脈象甚至能判定人的生死,很多病家把他請到家中,非得讓他來判定病人的病情,心裏才覺得踏實。參與編撰《元史》的朱右專門爲其作傳,記載他療疾如神的醫案。 無論病人是貧是富,滑壽都一視同仁,用心地爲他們診治,從不圖回報。他早年在吳楚之地聲名漸起,晚年已名貫大江南北。直到今天,餘姚市的龍泉山上還佇立着「滑壽亭」。亭柱上還鐫刻着「繼神農遍嘗百草,承仲景普濟千家」、「杏林獨秀聞天下,桃李爭妍滿古城」的詩句。 擅長詩詞歌賦 晚年被名士嘆爲「老仙」 滑壽性情篤實、敦厚,且聰敏過人。他一生博覽羣書,每天誦讀四書五經後,都能記住千言;提筆就能寫出內涵深遠、見解獨到的文章。他年少時就能作詩,尤擅長寫樂府詩。他的詩詞既有雄渾、遒勁之感,也不失典雅、溫情。 滑壽年過七旬依然鶴髮童顏,走起路來步履矯健。他晚年爲尋求長生之道,自號「攖寧生」,被名士嘆爲「老仙」。(「攖寧」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即心神寧靜,不爲外界俗世所擾。) 滑壽一生中所救治的病人難以計數,陰德動天。滑壽子孫昌茂,皆散居在餘姚、武林一帶。兒子滑孟驥曾任醫學訓科;孫子滑志鏞曾任良醫正;曾孫滑浩曾入籍太醫院,當過刑部郎中、江西南昌府知府,皆能承其家業。△ (有刪減)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1/4/26/7250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