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元代医学家滑寿 撰写旷世医书 重兴针灸术(图)
 
颜丹
 
图为清 刘德之《桐阴秋畅》。

【人民报消息】滑寿,字伯仁,生于元大德年间,卒于明洪武年间。据明代的《浙江通志》记载,他「医通神,所疗无不奇效」。《绍兴府志》上也说,他能判定人的生死,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齐名。 生于名门望族 自儒而医 滑寿的祖籍在河南许州的襄城县,家里是名门望族。元朝初年,他祖父和父亲都在江南为官,于是举家迁往江苏仪真。 滑寿自小就很聪慧,机敏好学,尤其爱读书。滑寿熟读儒家经典,是源于家学的熏陶,而他长大后潜心钻研医学经典,则是源于老师王居中的谆谆教导。那时,王居中是京口的名医,有一段时间在仪真小住,滑寿久闻其名,多次登门拜访。就这样,滑寿开始跟随王居中学医。老师对他说:「医祖黄帝、岐伯说的话很多都已经失传了,如今在后世流传的只有《素问》和《难经》,这两本医书你非读不可。」 滑寿听了老师的话,就把这两本书从头到尾好好研读了一番。读完后,他发现《素问》一书的内容虽然很完备,但由于流传日久,篇目的结构次序有些混乱,于是他向老师提出,能否允许他将书中的内容分为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这十二类,重新进行整理、抄录。另外,《难经》的医理虽然涉猎广博,但其中却不乏错漏之处,而历代的注本也未能完全阐发其本意,因此滑寿也打算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辨别、考证后,再予以订正、注释。 王居中见他心意笃诚,高兴地鼓励他说:「你很善于学习,这很好,你赶快做吧!」自此之后,滑寿便开始潜心钻研、整理《素问》和《难经》。经过多年的苦心孤诣,他编撰出令后世学医者极为推崇的两部医学专著——《读素问钞》和《难经本义》。 学针法于高洞阳 撰写针灸学专著 滑寿的医术颇高,针法更是了得。在滑寿居住的余姚曾盛传着这样两个医案:有位妇人怀孕了,却腹痛不止,有性命之忧。滑寿诊视后说:「这是蛇妖在作怪。」于是施针治疗,妇人产下数条蛇后,才活了下来。还有一位孕妇将要临盆生产时却突然晕死过去,滑寿诊断后说:「这是因为孩子的手抓着母亲的心脏呢。」他赶紧施针,那妇人不一会儿就苏醒过来了,孩子也很快生下来了。仔细看那孩子的大拇指,还有被针扎过的痕迹。 滑寿的针法是由针灸大家高洞阳所传授的。他不仅「尽得其术」,同时还发现人体「得经十二,任、督脉之行腹背者二,其隧穴之周于身者,六百五十有七」。随后,他采用《素问》、《灵枢》中的经穴专论,撰写出《十四经发挥》一书。此书虽名为「发挥」,但所弘扬的却是经典古籍中的传统疗法。 滑寿谈到《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用药之法仅占一两成,用灸之法也只占三四成,而其它的基本全是针法,且十之八九都是无需有任何顾虑的。但遗憾的是,后来的学医者越来越偏离了古法。于是「方药之说肆行,针道遂寝不讲」。或许,正是出于对「针道微而经络为之不明;经络不明,则不知邪之所在」的担忧,他才专门去拜师学习针法,并最终写出一部令「后之医者可披卷而得」的针灸学专著。 一片梧桐叶治难产 疗疾如神不求回报 对于滑寿,为时人、后世所津津乐道且深感敬佩的除了他的医书之外,还有他超凡过人的医术。明代史家许浩曾在他的《复斋日记》中记载了滑寿用一枚梧桐叶替难产的妇人催生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苏州的官员请滑寿跟他们一起到虎丘山游玩。当时,有一富户人家的孕妇难产,派人去请滑寿,可官员们都不想让滑寿离开。滑寿走到一处石台阶上,恰巧见一片梧桐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就随即捡起那片叶子,递给前来求诊的病家,并嘱咐他说:「把这叶子拿回去,用水煎煮后,让孕妇服下。」 过了不久,游山的官员们还没坐下饮宴,病家就来告诉滑寿说孩子已经出生了。大家都觉得很神奇,问滑寿到底用的是什么药方。滑寿告诉他们:「所谓『医』,就是『意』,要凭借自己的理解来处方,哪有什么固定的药方呢?怀孕的妇人过了十月还未生产,是气虚所致。梧桐叶得秋气而落,用它来助产,必有奇效。」 滑寿这种以「意」处方的例子还有很多。他给人治病时就是这样,不拘泥于医书中的处方,而是将其所学融会贯通,用自己的领悟来进行诊断,他的处方总能立即见效,并且药到病除。 滑寿也擅长诊脉,通过脉象甚至能判定人的生死,很多病家把他请到家中,非得让他来判定病人的病情,心里才觉得踏实。参与编撰《元史》的朱右专门为其作传,记载他疗疾如神的医案。 无论病人是贫是富,滑寿都一视同仁,用心地为他们诊治,从不图回报。他早年在吴楚之地声名渐起,晚年已名贯大江南北。直到今天,余姚市的龙泉山上还伫立着「滑寿亭」。亭柱上还镌刻着「继神农遍尝百草,承仲景普济千家」、「杏林独秀闻天下,桃李争妍满古城」的诗句。 擅长诗词歌赋 晚年被名士叹为「老仙」 滑寿性情笃实、敦厚,且聪敏过人。他一生博览群书,每天诵读四书五经后,都能记住千言;提笔就能写出内涵深远、见解独到的文章。他年少时就能作诗,尤擅长写乐府诗。他的诗词既有雄浑、遒劲之感,也不失典雅、温情。 滑寿年过七旬依然鹤发童颜,走起路来步履矫健。他晚年为寻求长生之道,自号「撄宁生」,被名士叹为「老仙」。(「撄宁」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即心神宁静,不为外界俗世所扰。) 滑寿一生中所救治的病人难以计数,阴德动天。滑寿子孙昌茂,皆散居在余姚、武林一带。儿子滑孟骥曾任医学训科;孙子滑志镛曾任良医正;曾孙滑浩曾入籍太医院,当过刑部郎中、江西南昌府知府,皆能承其家业。△ (有删减)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1/4/26/72504.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