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醫學家滑壽 撰寫曠世醫書 重興鍼灸術(圖)
 
顏丹
 
2021年4月26日發表
 



圖爲清 劉德之《桐陰秋暢》。

【人民報消息】滑壽,字伯仁,生於元大德年間,卒於明洪武年間。據明代的《浙江通志》記載,他「醫通神,所療無不奇效」。《紹興府志》上也說,他能判定人的生死,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齊名。

生於名門望族 自儒而醫

滑壽的祖籍在河南許州的襄城縣,家裏是名門望族。元朝初年,他祖父和父親都在江南爲官,於是舉家遷往江蘇儀真。

滑壽自小就很聰慧,機敏好學,尤其愛讀書。滑壽熟讀儒家經典,是源於家學的薰陶,而他長大後潛心鑽研醫學經典,則是源於老師王居中的諄諄教導。那時,王居中是京口的名醫,有一段時間在儀真小住,滑壽久聞其名,多次登門拜訪。就這樣,滑壽開始跟隨王居中學醫。老師對他說:「醫祖黃帝、岐伯說的話很多都已經失傳了,如今在後世流傳的只有《素問》和《難經》,這兩本醫書你非讀不可。」

滑壽聽了老師的話,就把這兩本書從頭到尾好好研讀了一番。讀完後,他發現《素問》一書的內容雖然很完備,但由於流傳日久,篇目的結構次序有些混亂,於是他向老師提出,能否允許他將書中的內容分爲藏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標本、運氣、匯萃這十二類,重新進行整理、抄錄。另外,《難經》的醫理雖然涉獵廣博,但其中卻不乏錯漏之處,而歷代的注本也未能完全闡發其本意,因此滑壽也打算對其中的內容進行辨別、考證後,再予以訂正、註釋。

王居中見他心意篤誠,高興地鼓勵他說:「你很善於學習,這很好,你趕快做吧!」自此之後,滑壽便開始潛心鑽研、整理《素問》和《難經》。經過多年的苦心孤詣,他編撰出令後世學醫者極爲推崇的兩部醫學專著——《讀素問鈔》和《難經本義》。

學針法於高洞陽 撰寫鍼灸學專著

滑壽的醫術頗高,針法更是了得。在滑壽居住的餘姚曾盛傳着這樣兩個醫案:有位婦人懷孕了,卻腹痛不止,有性命之憂。滑壽診視後說:「這是蛇妖在作怪。」於是施針治療,婦人產下數條蛇後,才活了下來。還有一位孕婦將要臨盆生產時卻突然暈死過去,滑壽診斷後說:「這是因爲孩子的手抓着母親的心臟呢。」他趕緊施針,那婦人不一會兒就甦醒過來了,孩子也很快生下來了。仔細看那孩子的大拇指,還有被針扎過的痕跡。

滑壽的針法是由鍼灸大家高洞陽所傳授的。他不僅「盡得其術」,同時還發現人體「得經十二,任、督脈之行腹背者二,其隧穴之周於身者,六百五十有七」。隨後,他採用《素問》、《靈樞》中的經穴專論,撰寫出《十四經發揮》一書。此書雖名爲「發揮」,但所弘揚的卻是經典古籍中的傳統療法。

滑壽談到《黃帝內經》中所記載的用藥之法僅佔一兩成,用灸之法也只佔三四成,而其它的基本全是針法,且十之八九都是無需有任何顧慮的。但遺憾的是,後來的學醫者越來越偏離了古法。於是「方藥之說肆行,針道遂寢不講」。或許,正是出於對「針道微而經絡爲之不明;經絡不明,則不知邪之所在」的擔憂,他才專門去拜師學習針法,並最終寫出一部令「後之醫者可披卷而得」的鍼灸學專著。

一片梧桐葉治難產 療疾如神不求回報

對於滑壽,爲時人、後世所津津樂道且深感敬佩的除了他的醫書之外,還有他超凡過人的醫術。明代史家許浩曾在他的《復齋日記》中記載了滑壽用一枚梧桐葉替難產的婦人催生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蘇州的官員請滑壽跟他們一起到虎丘山遊玩。當時,有一富戶人家的孕婦難產,派人去請滑壽,可官員們都不想讓滑壽離開。滑壽走到一處石臺階上,恰巧見一片梧桐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就隨即撿起那片葉子,遞給前來求診的病家,並囑咐他說:「把這葉子拿回去,用水煎煮後,讓孕婦服下。」

過了不久,遊山的官員們還沒坐下飲宴,病家就來告訴滑壽說孩子已經出生了。大家都覺得很神奇,問滑壽到底用的是什麼藥方。滑壽告訴他們:「所謂『醫』,就是『意』,要憑藉自己的理解來處方,哪有什麼固定的藥方呢?懷孕的婦人過了十月還未生產,是氣虛所致。梧桐葉得秋氣而落,用它來助產,必有奇效。」

滑壽這種以「意」處方的例子還有很多。他給人治病時就是這樣,不拘泥於醫書中的處方,而是將其所學融會貫通,用自己的領悟來進行診斷,他的處方總能立即見效,並且藥到病除。

滑壽也擅長診脈,通過脈象甚至能判定人的生死,很多病家把他請到家中,非得讓他來判定病人的病情,心裏才覺得踏實。參與編撰《元史》的朱右專門爲其作傳,記載他療疾如神的醫案。

無論病人是貧是富,滑壽都一視同仁,用心地爲他們診治,從不圖回報。他早年在吳楚之地聲名漸起,晚年已名貫大江南北。直到今天,餘姚市的龍泉山上還佇立着「滑壽亭」。亭柱上還鐫刻着「繼神農遍嘗百草,承仲景普濟千家」、「杏林獨秀聞天下,桃李爭妍滿古城」的詩句。

擅長詩詞歌賦 晚年被名士嘆爲「老仙」

滑壽性情篤實、敦厚,且聰敏過人。他一生博覽羣書,每天誦讀四書五經後,都能記住千言;提筆就能寫出內涵深遠、見解獨到的文章。他年少時就能作詩,尤擅長寫樂府詩。他的詩詞既有雄渾、遒勁之感,也不失典雅、溫情。

滑壽年過七旬依然鶴髮童顏,走起路來步履矯健。他晚年爲尋求長生之道,自號「攖寧生」,被名士嘆爲「老仙」。(「攖寧」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即心神寧靜,不爲外界俗世所擾。)

滑壽一生中所救治的病人難以計數,陰德動天。滑壽子孫昌茂,皆散居在餘姚、武林一帶。兒子滑孟驥曾任醫學訓科;孫子滑志鏞曾任良醫正;曾孫滑浩曾入籍太醫院,當過刑部郎中、江西南昌府知府,皆能承其家業。△

(有刪減)

 
分享:
 
人氣:20,06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