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贤臣张养浩 用尽为国为民心(图)
 
兰音
 
张养浩生活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却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品德。

【人民报消息】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为吏清正简朴 张养浩,字希孟,他和他的家人把对孟子的崇敬之情都赋予这个名字中了。他并非生于什么豪门望族或者书香世家,不过是一个较为富裕的平民人家。祖上事迹已不可考,只知道他的祖父参过军,父亲经商有道,积累丰厚资产。张养浩生活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却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品德,《元史》就说他「幼有行义」。 年幼时,张养浩在路边捡到遗落的钱财,失主都已经走远了,他还是立刻追上去还给人家。十岁时,张养浩就已经废寝忘食地读书了,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会伤身体,便出言劝阻。他就假装听从,白天默默背诵读过的书,等到深夜,家人都休息了,他再点灯偷偷苦读。 天分加上勤奋,张养浩早早就在文坛崭露头角。十六岁时,他写了一首《过舜词》,表达了对大舜孝行和上古淳风的向往。两年后,他登上珍珠泉畔的名胜白云楼,眺望苍茫浩渺的水波,突然心潮澎湃,文思亦随之喷涌而出。他挥笔创作《白云楼赋》,吊古思今,写下「括万象于宏敞,飞四阿于鸿冥」等大气磅礴的句子。 很多人都认为元朝的读书人地位低下,张养浩却是因才学步入仕途生涯的奇人。他凭借《白云楼赋》,文名显耀缙绅间。山东按察使焦遂读过他的文章,立刻拍案叫绝,破格召见这位少年才子,并推举他做了东平学正。 几年后,张养浩入京城求仕,向平章政事不忽木献书,其文才又一次打动了伯乐,被推荐做礼部令史,后进入御史台。 这时的张养浩并不算是做官,因元代官制的特点是由吏入官,即政府官员不由科举取士,而是从辅佐官员的基层胥吏中选拔,叫作「出职」。胥吏通常要等待很多年才能「熬」到出职,张养浩就在吏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做了十几年。有一天他生了病,不忽木亲自探望,望见其家徒四壁,不由感佩道:「这才是御史台真正的助手啊!」 终于在三十六岁那年,张养浩担任堂邑县令,完成由吏入官的跨越,成为一名真正的朝廷官员。但他的官并不好当,堂邑县穷山恶水,官舍是个凶宅,乡里还有盗匪成群,恶霸横行,几任县令都无力改善。张养浩却抱着邪不胜正的正念,一到任就大大方方住进凶宅。 为官刚正敢言 张养浩不仅住在凶宅中安稳无事,在县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三十多所供奉邪灵的祠堂。县衙原有旧盗初一、十五必须向官府报到的惯例,张养浩毅然废除这项管制,对手下说:「他们本是良民,因饥寒所迫才做了强盗。官府已经对他们施加惩罚,如果还把他们看作强盗,就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旧盗纷纷喜极而泣,互相告诫:「毋负张公!」 虽为小小县尹,张养浩在任三年,除豪民、缓刑罚,让正气重回堂邑,深受百姓爱戴。哪怕他离任十年,堂邑县人仍为他立碑颂德。此外,张养浩有机会广泛接触底层官吏与百姓,对国家政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此完成《三事忠告》中的《牧民忠告》。他官声甚佳,很快被召回京城做监察御史,监督官员行为,评议朝政阙失。 朝堂风云变幻,张养浩再一次认真履行职责,写下《风宪忠告》,而且不畏权贵,仗义执言。他反对朝廷设立尚书省,直陈其弊,「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御史台的大臣将其奏疏抑而不报,他亦大声疾呼,「御史既言,却不呈报皇帝,要御史台有何用」! 当时的元武宗准备在南郊祭祀天地,临时称病,派大臣代为主持。结果典礼上突然刮起大风,冻死了许多人。张养浩认为,这是因为皇帝找了不当的人代理祭祀,上天才降下灾害警示。 议政之余,张养浩仍在思考国家政务,洋洋洒洒写下一份万言书。他针砭时弊,痛陈当朝「十害」,分别是「赏赐太侈,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号令太浮,幸门太多,风俗太靡,异端太横,取相之术太宽」。出言恳切刚直,却因此得罪许多权贵,张养浩被革除官职,贬为平民。他担心祸及自身,便改名换姓逃遁出京。 第二年,倾慕汉文化的元仁宗即位,他爱惜张养浩之才德,重新召回重用,张养浩迎来政治生涯的黄金期。 仁宗重开科考,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参与主持科举,他向皇帝建议,首开科举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要给予一定照顾。由此,张养浩为朝廷招致大批名士。这些名士登门拜谢,张养浩却避而不见,传话说:「诸位但思报效国家,何必感谢我?」 一心为民 逝于任上 第二次入朝为官,张养浩又先后担任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重要官职,位高权重的他依然不改犯颜直谏的个性。元英宗时,皇帝想在宫里张灯结彩,欢度佳节。他立刻上书:世祖皇帝在位三十多年,民间尚且禁灯,朝廷更应谨慎遵守禁令。如果在宫中挂满花灯,玩乐事小,引发的忧患却很大,皇帝应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英宗看过奏疏,先是大发雷霆,继而又高兴地说:「如果不是张养浩,绝不敢这么说。」不但取消放花灯的计划,更赏赐张养浩财帛,以表彰其正直不阿。然而就在那一年,张养浩突然辞官归隐,后来皇帝六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但是在朝廷第七次征召时,那一年陕西大旱,爆发大饥荒,张养浩终于同意,接受陕西行台中丞的官职。 赴任前,张养浩变卖所有家产,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星夜兼程,于途中展开赈灾工作,遇饥者救济,遇死者下葬。经过华山时,张养浩在祠庙中泣拜祈雨,感动上天连着两日降下甘霖。到达任所后,他又在社坛祈祷,随即大雨如注,有三尺之深,令谷物自生,缓解了旱情。 通过了解民情,张养浩发现,当地百姓用纸钞换取米粮时,米商常因纸钞模糊而拒收,奸吏又借机舞弊,兑换的新钞币值不足,还常常拖欠,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张养浩亲自清点钱库,为百姓发送代用券,用于买米,再令米商持代用券兑换新钞。他还上请朝廷实行纳粟补官,下率富民捐粮,费尽心力解救百姓困境。 从到陕西以来,张养浩一连四个月都住在官署,白天在外救济灾民,晚上虔诚祈祷,一心为民毫不懈怠。每每念及受灾的百姓,他就忍不住抚胸痛哭,最终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岁。关中百姓听闻他的死讯,纷纷哀悼如同父母去世一样悲痛。文宗皇帝根据他一生的政绩与德行,为他追赠官爵,赐谥号「文忠」。△ (有删减)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1/1/24/72071.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