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災異的根本原因是施政過失(圖)
 
孫書香
 
董仲舒認爲,天道,不只是四季輪迴、日升月落,而是仁義禮樂之道。

【人民報消息】董仲舒將《春秋》所記載的日食星隕、山崩地震等反常天象與政事得失進行對比,認爲史家記載的災異不只是單純的自然現象,更是解釋政治衰敗的徵兆;天道,不只是四季輪迴、日升月落,而是仁義禮樂之道。 讀書不爲追求私利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生於廣川(河北景縣)的富庶之家,家中藏書很多,他從小便癡迷讀書。 景帝時期,二十幾歲的董仲舒即被選拔爲博士,據說他埋頭讀書,整整三年足不出戶、目不窺園。中規中矩的董仲舒受到四方學士的尊重,司馬遷也曾拜他爲師。講學時,董仲舒「下帷講誦」,即掛上一幅帷簾,他在裏面講,弟子在簾外聽。 董仲舒曾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爲了匡扶正義而不是爲了個人的利益,讀書的目的應是啓智明理,而不應是爲單純追求個人私利。 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時,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說法,受到漢武帝的重視。 災異與道德政治的關聯在先秦就有記載,董仲舒將《春秋》所記載的日食星隕、山崩地震等反常天象與政事得失進行對比,認爲史家記載災異,不只是單純的自然現象,更是解釋政治衰敗的徵兆;天道,不只是四季輪迴、日升月落,而是仁義禮樂之道。 「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 董仲舒舉例說,天將下雨時,人體病痛部位也會有預感,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天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爲也能感應上天,舉頭三尺有神明,上天時時察覺人的一言一行,所以做人做事要謹慎、畏天威。 當天子行王道施善政,人間就會風調雨順、四季分明。天神會呈現龍鳳、麒麟、嘉禾等祥瑞之兆;天子失德,背離王道施惡政,上天會降災害以示警告,地震山崩、河水氾濫就是神的震怒。 「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所以施政的過失,是災異的根本原因。若君主不知道反省,那麼這個國家就會衰敗。君王敬畏上天,國家才能受到上天庇佑,達到長治久安。 「天人感應」深入影響中國朝政,國家一旦出現災情,如地震或久旱不雨,皇帝就會發表「罪己詔」,自稱無德,以避殿、減膳、罪己、求言或赦免罪犯的方式,以補過失。 漢成帝時期,有一年夏四月,黃霧充塞四方,終日不散。天氣的異常使漢成帝心驚,他向大臣詢問,大臣回答說,太后之弟沒有功績卻被封爲侯,違反漢高祖留下的規矩,所以造成「陰盛侵陽」的天象,這就是上天在示警。漢成帝承認自己在這件事上的過失,造成這種異常天氣,後來太后之弟不得不上書辭職。 董仲舒認爲,把「天」和君主的關係定位爲「父」與「子」, 君主受命於天,就是「君權神授」。 古代皇帝稱天子,皇帝的聖旨都會寫上「奉天承運」,即奉上天的命令前來拯救蒼生。王朝更迭皆是天意,上天選擇的皇帝是命中註定的,非人力可以改變。 「三綱五常」與「以德治國」 董仲舒提出的「三綱」成爲中國傳統社會最重要的人倫關係。他認爲君臣關係如同天地,君爲天,蔭庇大地,臣爲地,承載天之恩惠;夫婦關係如同陰陽,夫屬陽性,統領一切,婦屬陰性,唯夫是從;父子關係如同春夏,父母生育子女,子女奉養父母。 現代人對「三綱」一直有誤解,其實三綱非但不是奴役壓迫,更是對上位者的約束。上天要求君臣夫婦父子要各自遵守道德規範,君主應成爲臣下的表率,父親應成爲兒子的表率,丈夫應成爲妻子的表率,如果爲君爲父不能遵守應該遵守的倫理規範,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人的五種基本品德。董仲舒主張以「五常」教化天下,就會使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百姓奉行「五常」,社會才會安定;君王修習「五常」,國家才有久安之治。 「以德治國」也來源於董仲舒,他上疏漢武帝說,作爲帝王行事應順應上天旨意,以仁德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國家,他主張用仁德代替嚴刑峻法,以德治理爲主,實行禮義,佈施仁德。 董仲舒的主張被漢武帝採納,從此確定儒學的正統地位,產生中國經學傳統。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興建了最高學府太學。 可以呼風喚雨的董仲舒 董仲舒整理古文獻上的求雨案例,運用陰陽相互牽制變化及五行的相生相剋,專門寫出《求雨》、《止雨》兩篇文章。 他認爲,大旱或雨澇,不僅是自然五行的失常,更是人道陰陽的失序,所以要求雨,必須正五行、合陰陽。求雨時要關閉陽氣,釋放陰氣;止雨時,要關閉陰氣,釋放陽氣,使雨停止。 每次董仲舒用自己的方法祈雨止澇,都非常靈驗。董仲舒曾被任命爲江都國相的時候,曾帶領百姓祭天求雨。後來董仲舒辭官回家著書。每逢大事,朝廷就讓使者到他家,詢問他的意見。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西漢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後來他被歷代王朝推崇,譽爲「董二聖」。 董仲舒死後,得到漢武帝眷顧,每次路過董仲舒的墳墓,漢武帝都下馬致敬。於是,董仲舒的墳墓被稱作「下馬陵」。 (參考數據:王永祥《董仲舒評傳》、《漢書.董仲舒傳》)△ (有刪減)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5/30/70908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