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科學家爲何找不到第二個人類宜居行星(多圖)
 
畢馨晟
 
天文學家說,在300光年外,發現了與地球極爲類似的行星。圖爲藝術家對該行星表面的想象圖。
科學家說,開普勒1649c的半徑爲地球的1.06倍。照片爲地球與開普勒1649c的比較圖。
科學家說,在開普勒望遠發現的兩千多顆行星中,開普勒1649c在大小與溫度上最接近地球,也同樣處於適居帶。圖爲藝術家描繪開普勒1649c圍着紅矮星運行的示意圖。

【人民報消息】最近一支跨國科研團隊,重新分析來自NASA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又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後,說是發現了一顆和地球大小、溫度都相當近似的系外行星,認爲是「第二顆地球」。這讓無神論的天文學家們更加相信,還有其它人類宜居的星球沒有被發現,正等着被發現。其實再發現多少,其結論也是錯的,因爲那都是神居住的地方。 科學家們把神的居所都起了名字,這個神的世界(被科學家稱作「一顆星球」),被天文學家起名爲「開普勒1649c(Kepler-1649c)」,說是距離地球約300光年,它圍繞一顆紅矮星運行,體積大約是太陽的四分之一。科學家們認爲,由於紅矮星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這意味着宜居行星可能比過去想象中的更爲常見。 科學家們說,開普勒1649c的半徑是地球的1.06倍,從恆星接收到的光量,大約是地球的75%。和地球一樣,開普勒1649c也位於「適居帶」,意味着距離恆星的距離不會太遠以致過於寒冷,也不會太近,以致過於炎熱。適居帶上的岩石行星,地表也可能有液態水,讓生物得以生存。 NASA表示,這顆新發現的可能宜居星球,是目前發現的系外行星中和地球最爲相似的。這種觀念摒棄了神與神的世界,所以得出的結論都是可笑的。 但相關研究被當作寶貝成果,已於今年4月15日刊登於《天文物理期刊快訊》上。 天文學家認爲,本研究使用的數據,是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舊觀測數據。開普勒望遠鏡專爲搜尋類地行星而設計,從2009年3月成功發射後,共發現了兩千多顆系外行星。科學家說,雖然因爲燃料用盡,開普勒已在2018年底除役,但從它回傳的資料中,仍時常有重大發現。 目前,搜尋系外行星的任務,由2018年4月成功發射升空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接手。 NASA科學任務局(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副局長托馬斯.祖布琛(Thomas Zurbuchen)說:「這顆遙遠、迷人的行星給了我們更大的希望,第二顆地球或許仍在茫茫星海之中,等着被人們發現」。 他還說:「隨着科學界尋找宜居行星的能力不斷完善,克卜勒望遠鏡與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迴傳的數據,將繼續產生驚人的發現。」 我們得知,神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並設計了宇宙中唯一的給人類生存的地球,給了人呼吸所需要的空氣和生存環境。還有一雙看不到宇宙真相的眼睛。 爲什麼要這樣對待人類呢? 我們看過一些觀衆觀看美國神韻藝術團演出後的反饋,有的說,一進劇場就有要感動落淚的感覺,我就是其中的一個。有的說,不知爲什麼,整場演出從頭落淚到閉幕,感動莫名。還有的人說:我突然明白自己是從天上來的,應該回到那裏去,那裏才是我真正的家園。 我們被告知,現在的世人絕大多數都是從神的世界來到人間的,給了人一雙迷了的眼睛,讓人永遠看不到宇宙的真相,除非返本歸真,達到原來家園的那個道德標準,才能返回去。 現在人類社會整體道德淪喪,把地球糟蹋的不像樣子。無法生存下去了,人類不想提高道德,不想檢討自己,而是想去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接着去糟蹋。神豈能允許!(文/畢馨晟)△ (人民報首發)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5/2/7077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