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四十九年非(圖)
 
蘧伯玉時時以內省爲念,內省而知「非」,從而改過遷善。

【人民報消息】「四十九年非」典故的主角叫蘧伯玉(名瑗,蘧爲氏,姬爲姓,伯玉爲字),春秋衛國人,和孔子同一時代的人物。《淮南子》說蘧伯玉五十歲知自己過去四十九年非。 蘧伯玉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就從春秋時代的一個晚上說起。那天夜裏,衛靈公和夫人還在談天未眠。四下寂靜中,他們聽到一陣車聲轔轔,從遠趨近,一輛車子正朝向王宮這邊駛來,到了宮門外了望的樓臺前,車聲停了一會兒才又響起,這時車已經進了宮闕了。 衛靈公問夫人:「知道是誰嗎?」 夫人答說:「此人一定是蘧伯玉。」 衛靈公說:「何以知道?」 夫人說:「臣妾聽聞蘧伯玉遵禮合節,過公門則下車、見君主之馬則撫式(車上之橫木),表示崇敬之意。據臣妾的認識,世上的忠臣與孝子們,不會特地在人前裝模作樣標榜禮儀,也不會在人看不見的暗處違反道德準則。蘧伯玉是衛國的賢大夫呀!仁而有智,事事誠敬,這樣的人即使在昏暗不明的地方也不會廢禮的,所以我知道是他。」 衛靈公派人去看個究竟,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這樣的仁德君子能以德化邦,《淮南子》說他「以其仁寧衛,而天下莫能危」(《泰族訓》)。 晉國的公卿趙簡子一度想要攻打衛國,但有人提醒他說衛國有蘧伯玉爲政,於是趙簡子就放棄了。 《淮南子.原道訓》有蘧伯玉「四十九年非」的名說,說他日日月月都謹慎內省己身的過失,善於懺悔遷善,今年悟到去年作的是錯的,每年懺悔改過,「歲歲悔之,以至於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論語.憲問》中有一段相應的記載。蘧伯玉曾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請使者坐下,問他說:「蘧先生最近在做些什麼呢?」 使者答:「他想減少錯誤,但還沒做到。」 使者離開以後,孔子間接讚賞蘧伯玉力求寡過的努力。 可見蘧伯玉時時以內省爲念,內省而知「非」,從而改過遷善。他的仁德是透過後天日積月累的修行而來的。宋代蘇軾也向蘧伯玉的內省改非看齊:蘧瑗知非我所師(《次韻曹九章見贈》)。 後代以「蘧瑗知非」比喻人不斷反省,改過遷善,重新做起的意思,「四十九年非」也成了有名的文化典故。△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4/8/7068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