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出共產文化──中共歷史上最大規模外宣運動
 
作者:陳用林
 
2006年2月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今年上半年,中共政權計劃在澳大利亞大搞所謂"中國文化澳洲行"活動,我相信澳大利亞政府和人民有權知道這個活動的背景和真相。

一、中共歷史上最大規模外宣運動

這次中共政權組織了10多個文藝團組共500多個文藝表演者來澳大張旗鼓巡迴演出,歷時半年,揮金如土,總計開支估計不少於1億元人民幣。這是歷史上中共政權在澳洲舉辦的最大規模的披着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外衣的中共外宣運動。表演涉及舞蹈、音樂、展覽、民間藝術和旅遊促銷等10多個項目,規模龐大,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架勢。僅參加2月5日悉尼市春節遊行就派了300多人來。其中紅櫻束女子打擊樂團受到中共官員熱捧,成爲中共的宣傳工具,曾經來澳巡迴演出,這次又來濫竽充數。還有中共外交部子弟小學"北京史家小學"小學生也派來表演舞蹈。至於中央芭蕾舞團、北京現代舞團、中央民族樂團、北京2008奧運場地模型展等都是中共的宣傳機器。把政治融合於藝術之中是中共的拿手好戲,文化革命期間發明的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至今仍在中國大陸廣泛傳唱,讓中國人的靈魂浸透了共產主義的毒素。

二、製造假象以抵消中共極權暴政的惡劣形象

中共政權不惜血本,在國外大搞"歌舞昇平"工程,居心何在?原因很簡單:去年,世界輿論對中國人權迫害問題齊聲譴責,中共黨魁數次出訪都丟盡臉面。爲挽回在人權和意識形態方面全線潰敗的局面,中宣部決定對外要開展以"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爲主題的大規模宣傳運動,希望通過狂轟爛炸式的欺騙性文化宣傳,製造中國尊重人權的虛假印象和和平發展的虛假氣氛,以抵消中共極權暴政的惡劣形象。

衆所周知,中共建政以來一直對中國人民實行精神控制的愚民政策,在一系列政治運動中殺人如麻。1989年天安門屠殺事件以後,中共更是推行"輿論導向"扼殺言論和信仰自由的政策,掩蓋其殺人的本性和犯罪事實,現在正把黑手伸到海外,迷惑國際社會,企圖使人們對其罪行視而不見,併成爲其殺人幫兇。不久前,中共在北美搞"同一首歌"大型演出活動,用對法輪功學員洗腦的歌曲,對北美華人和主流社會人民進行精神洗腦。與此同時,中共謊言機器登陸澳大利亞,以"春節文化品牌"和文化交流爲幌子,對澳大利亞社會進行文化滲透。此舉與中共既定的對澳大利亞"大周邊"戰略是一致的。中共花大錢對澳進行滲透,妄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改造澳洲,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達到無形之中進行邪靈附體的目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中共意識形態宣傳的一慣伎倆,也是十分陰險狠毒的手段。

三、解除西方民主國家對共產主義暴政的戒備心理

在一系列文藝宣傳攻勢之後,4月份中共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蔡武將在悉尼舉辦"中國媒體和中國形象"研討會,並去堪培拉國家新聞俱樂部作類似演講。這才是中共狼吃人的真面目!蔡武要向澳洲人講述,中共禁止言論信仰自由政策的合理性,還會談到"中國民主需要有個過程"。儘管毛皇帝57年前就說"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人民當家作主了",中共27年前又欺騙人民說要逐步實行民主化,17年前又搞"村級選舉"試驗,但是中國百姓所懂得的"民主 "是中共一黨專制下的"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專政"。中國人的基本人權在哪裏?法輪功學員、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的信仰自由在哪裏?中共的文宣攻勢是赤裸裸地對人類進行精神洗腦。

這次"中國文化澳洲行"是中共明目張膽地用文藝娛樂的方式,高唱"和平發展""和諧世界"曲子,目的是爲了解除西方民主國家對共產主義暴政的戒備心理,並灌輸獨裁有理的邪說。澳洲政府和人民應該認清這一點,不要爲中共所利用。

四、強化共產黨暴政在國際上的合法性

中國國內1.5億人(佔世界貧困人口的12%)還掙扎在貧困線下,缺衣少食,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但中共腐敗官員與奸商結合,瘋狂地榨取基層百姓血汗,吸飽了血,在國外揮金如土,大搞"歌舞昇平"工程,把在國內的欺騙性宣傳延伸至海外,企圖強化共產黨暴政在國際上的合法性。當前,中國民怨沸騰,社會動盪,高層權力鬥爭白熱化,經濟陷入深刻危機,環境嚴重污染遍及大江南北,在這種形勢下還不忘叫囂對臺動武,要打世界核大戰,所謂"和諧社會"、"和平發展"、 "和諧世界"全是騙人的把戲。當澳大利亞人民在免費觀賞中共送來的文藝節目和五彩繽紛的焰火時,不知有多少生活在中國內陸的貧困家庭正在忍飢挨餓和在缺醫少藥的病痛中死去!

這就是中共所謂"中國文化澳洲行"的真相。

爲了保護民主自由的價值理念,澳大利亞必須拒絕中共政權輸入的共產主義文化。希望有良心的華人都來抵制中共的這一活動,希望有良心的非華裔人士也都來譴責中共的文化侵略。中共不等於中華民族,中共宣揚的文化不是中華文化,是共產主義邪教。


 
分享:
 
人氣:14,13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