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實施金元帝國圈錢夢
 
作者:□未風
 
2004年8月1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國政府用盡各種外交手腕、在國內出動全部宣傳機器,竭盡全力爭取了一個多月的「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以歐盟委員會在6月28日發表聲明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而暫告落幕。但可以肯定,一有機會,中國還會伺機再次提出這一問題,目前中國當局的策略是:先掃清周邊,爭取一些小國家率先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接著爭取歐盟,待時機成熟,只剩下一個「孤立」的美國就好辦了。而事實上,中國政府力爭「市場經濟地位」的最終目標是要進軍美國的資本市場,大規模圈錢。

中國爭「市場經濟地位」的表面原因

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盟,圍繞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之爭的公開談論,其實都是皮相之談。

中國政府彷彿滿腹委屈,其申訴的理由聽起來頗象那麼回事,如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已經25年,加入世貿組織已有3年,中國個體經濟、集體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已佔有相當比例,90%以上産品的價格完全由市場來確定。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盡了很大努力履行世貿組織成員義務,修改、更新的近3,000件法律、法規和有關經貿政策完全符合世貿組織規則。隨著政府職能的改變和體制改革的深入,企業越來越多地成爲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等等。中國官方學者更是論證說:中國目前的市場化指數預計在70-80%,而且「市場經濟」也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世界並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市場化指數上達到100%。

而中國政府認爲中國受到的主要傷害是:由於其他多數世貿成員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使得中國企業在應訴國外反傾銷調查時處境極爲不利,不但敗訴率高,而且被裁定的傾銷稅率也讓很多企業難以承受。截至2004年2月,中國遭受的外國反傾銷已經超過600起,爲全球之最。反傾銷對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造成極爲嚴重的困擾和傷害。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敵意上升,如印度對中國一直在開展反傾銷調查。

中國曾寄予厚望的歐盟則宣稱,「在經過詳細深入的調查後,發現中國在影響反傾銷調查的4大領域中仍然存在缺陷,意味著不可能在現有階段給予市場經濟地位」。

不過,歐盟與中國雙方的解釋都屬於皮相之談,因爲市場經濟國家之間的傾銷與反傾銷也一直非常激烈,如果中國被認定是「市場經濟國家」,各國之間的傾銷、反傾銷也不會從此消失。中國要求「市場經濟地位」,尤其是要求美國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其實另有原因。

中國是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嗎?

這裏暫且先不分析中國在美國要求市場經濟地位的真實原因,只分析中國是否市場經濟國家。

中國政府開列的上述清單確實是中國這26年改革中最重要的業績,整個世界不僅認識到這些業績,而且是成倍、成十倍誇大地認識。中國當局避而不談的只有兩條,其一是市場經濟特徵最本質的特徵是由市場配置資源,而不是由政府配置資源。其二是在市場經濟國家中,政府只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遊戲的裁判者,但絕對不能下場參加遊戲。而中國政府這兩條絕對不合格,首先是它至今仍然在資源配置中居於舉足輕重的關鍵位置,任何資源包括土地在內,只要政府願意,不管由誰擁有,政府一個文件下來,就可以對資源重新配置,哪怕將資源原來的擁有者弄得家破人亡亦在所不惜。其次是中國政府一身而三任的角色。在經濟活動中,中國政府不僅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和遊戲的裁判者,同時還是主要的參賽者。而且只要有政治利益集團參賽,遊戲規則隨時會發生政策偏倚。且不談那些三言兩語講不清黑幕的産業政策,只談近幾年城市拆遷過程中政府作爲規則制定者與裁判者肆意修改規則的劣行:由於拆遷大量侵奪被拆遷戶的利益,大量被拆遷戶上訴無門,被迫到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北京用自焚、自殺等方式抗議,而號稱首善之地的北京市政府居然在2004年4月頒佈法律,規定「對採取自殺、自焚、自殘等方式抗議而未曾死亡者,要依法追究責任」(亦即逮捕判刑)。也就是說,政府只保護掠奪者的利益,連被掠奪者申訴抗議的權利都褫奪得乾乾淨淨。有這樣的無賴政府,臺商在大陸投資的利益不受保護,實在不是意外之事。

這些問題,歐盟也不是毫無所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歐盟消息來源報道說,「中國的經濟仍然存在著過多的政府幹預,法治薄弱,公司治理水平差等問題」。不過,在中國由經濟引起的種種問題,最後因政府爲虎作倀或者行政不作爲,又可能演化成爲「人權」問題,而一直想「聯中制美」的歐盟可能不太願意得罪中國政府,在正式文件裏就不戳中國當局的要穴了。

中國政府爲什麼要爭「市場經濟地位」?

當初美中兩國在簽署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協定時,條款載得明明白白:美國在15年內仍可以非市場經濟國家看待中國。那麼爲什麼才過去三年多,在中國政府眼中,「非市場經濟地位」已成爲一些國家打壓中國出口的最有效工具呢?而且,世界上那麼多國家,爲什麼中國對美國是否承認那麼在意?新西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已經相繼承認中國爲市場經濟國家,中國領導人上個月到歐洲訪問,遊說歐盟承認中國爲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其實還是玩「聯歐制美」那一套,迫使美國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因爲這對中國而言,實在是意義重大,關係到中國政府與企業圈錢夢是否能夠實現。

中國看重這場爭論,還可以從其爭論規格中可見一斑。在這場爭論中,美中雙方出動的人馬與力量實在太不對稱,美國方面主要是美國商務部,以及部分商界人士,主要場所是商務部聽證會議,新聞界只是例行報道而已,主要媒體並未花精力多討論這一問題。而中國方面卻幾乎傾巢而出:多個政府部門,包括國務院下屬各機構、外交部、還有所有的中國媒體與政府智囊,以及各類學者,對於美國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恨聲不已。用中共「文革」時期習慣用語來形容,真是「全國共誅之,全國共討之」,罵聲不絕。

真正的奧祕在於中國政府一直想將中國企業與銀行送至美國的華爾街上市,在金元帝國實現圈錢美夢。就在中美兩國之間緊鑼密鼓討論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的同時,中國商界企業界大腕於6月中旬雲集美國紐約,如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中國對總裁的時髦稱呼)的張瑞敏,TCL集團總裁李東昇等人均聯袂赴美,在紐約舉行各種活動,意在樹立企業形象,爭取美國基金會的青睞,以便他們的企業早日在美國上市。不過,讓這些企業在華爾街上市圈錢,還不是中國政府的主要目的。就在歐盟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之後三天,即7月1日,中國銀行系統的監管部門表示,將選擇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等四大國有銀行做爲改革試點,其中主要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並在海外上市,吸引來自海外的監督管理和資本」。但《金融時報》指出,中國銀行的戰略投資者能取得的股份價格和規模目前還不清楚,不過中國當局宣佈的五到六個戰略伙伴這個數目已經相當多,意味每一家投資者可能只會得到少量股份,在銀行運營過程中不會取得舉足輕重的權力。由此可見,中國政府利用海外上市「引進監督管理」是假,將中國銀行系統鉅額的壞債(超過6萬億人民幣)轉嫁到國際社會,分散風險,從而維持中共政府的統治穩定,才是中國政府未來重要的經濟戰略。

中國這些年靠什麼發展?除了對內發展私營經濟之外,對外開放更是其經濟起飛的重要一翼。通過對外開放,中國與世界各國形成了多層次的經濟交往。八十年代靠的的香港、臺灣這兩隻下金蛋的母雞,在中國國有企業因其産品老舊,市場適銷不對路而紛紛垮掉之時,是港臺資本成爲「中國製造」的主力軍,爲中國的外貿創造了輝煌。九十年代中後期,大量外資湧入中國,截至到2003年12月底,中國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65,277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041.71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經濟中已經佔據重要地位。在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180個,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去中國投資。目前,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金額僅次於美國,居發展中國家之首。

這麼多的金錢澆灌,卻未使中國走上健康發展之途,只使中國的官僚集團成爲鉅富。中國這些年來,一直在玩各種圈錢的把戲,中國的股市早就被中國政府、企業、證券業弄成了一個黑幕重重、由政府「坐莊」的大賭場,成了再也「牛」不起來長期熊市。前幾年中國政府又在自己治下的香港玩了一輪「中國概念股」遊戲,將香港股市拖入了疲軟狀態。而越玩越膽大的中國政府與企業,早就想進軍華爾街,一大批從美國回去尤其是有過一段在華爾街從業經驗的「海歸」(海外歸來的留學生之簡稱)們成了他們玩這場空手套白狼把戲的設計者與高參,這次中國大亨來美國做圈錢前亮相時,這些高參都隨行在側。可以說,美夢的計劃書早已經完善,只是如何實現而已。前兩年美國一些基金會已經開始投資中國概念股,只是波動太大,穩定性不夠,始終未能大量進場,這就讓中國那隻圈錢的口袋雖然張得大大的,但金錢卻還只是如同涓涓細水,沒有形成中國政府與企業期望的「金錢流」。

要想在華爾街大量「圈錢」,就得要有美國對其「圈錢資格」的認證,於是,中國就必須要成爲「市場經濟國家」。因爲中國企業不同於美國企業,美國企業的實力本身就能夠爲自己的資格作背書,中國企業則因其不透明的財務狀態,不盡不實的經營範圍,還有並不良好的信譽紀錄,使得美國方面疑慮重重。所以中國企業要在美國上市,必須要有中國政府爲其實力作背書,用國家信譽代替企業信譽。而中國政府要想爲本國企業在華爾街上市「背書」,必須先成爲「市場經濟國家」,貼上「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的標籤。所以目前美中兩國之間這種爭論,完全不同於當年中國與蘇聯之間「誰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那種「老大哥」地位之爭,而是直接與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有關。

美國爲什麼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

中國是個威權國家,且控制媒體、大學與研究所,容易開展社會動員,所以可以「萬衆一腔」聲討美國的不公平。而美國卻不容易就此形成共識,所以往往得等到問題變得嚴重時,才能夠達成共識。美國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主要是因爲近年來中國的種種活動引起美國的嚴重不安。這種不安至少來自幾方面,一是中國的武器交易相當活躍,據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和安全評議委員會」發佈的年度報告稱,「中國仍在向那些令人關注的國家援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上世紀九十年代不同,中國已經從出售完整的導彈系統改變爲出口大量兩用核技術、化學物品、導彈零部件;二是中國的亞洲政策,比如北韓問題,比如對臺灣與香港的行動,還有在中東地區的種種活動,都令美國感到不安;第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主要是國有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市,包括美國。這些中國公司的財務和操作情況很少向外公佈,處於不透明狀態,卻從美國投資者手中吸走了數十億美元。這給美國的經濟安全構成了威脅。

鑑於美國的華爾街是牽動全世界金融業證券業的神經中樞,美國防止中國這個「騙子共和國」(《遠東經濟評論》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對中國的稱呼)以國家名義行騙是絕對必要的,因爲這不僅關係到美國的經濟安全,還關係到世界的經濟安全。只是這種防禦能否有效,還要看美國的「紅隊」(親中勢力)與「藍隊」勢力的消長,而藍紅兩隊勢力的消長又取決於國際舞臺的風雲變幻。而歐洲主要國家爲了一些微利,曾拿臺灣利益做討好中國的獻祭。但願這次歐盟沒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的這點清醒還能保持一陣。

摘自(大紀元)

 
分享:
 
人氣:12,50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