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二十萬人悼柯克對中國的三大啟示(圖)
 
王友羣
9月21日,美國知名保守派活動家柯克(Charlie Kirk)的追悼會,在亞利桑那州格蘭岱爾市的州立農場體育館舉行。(Madalina Kilroy/大紀元)
【人民報消息】9月21日,對美國人民來說,是悲傷的一天,也是走向復興的一天。 說悲傷,是因為這一天,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格倫代爾市的州立農場體育館舉行了一場莊嚴的追悼會,追悼一位年僅31年、被暗殺的、極富影響力、被尊為「美國英雄」的青年才俊查理‧柯克(Charlie Kirk)。 說復興,是因為這一天,所有參與這場追悼活動的美國政要、知名人士、普通民眾,都沒有陷入憤怒、復仇、討還血債的冤冤相報中,而是追思柯克從18歲那年起他做了什麼,他改變了什麼,他影響了哪些人,如何把他創辦的「美國轉折點」運動(Turning point USA)繼續下去,讓柯克燃起的火炬傳遍美國與世界。 我全程觀看了這場追悼會的實況轉播,心中無限感慨。我覺得,這場20萬人的追悼會對於中國至少有三大啟示。 第一,信仰最重要。 柯克生前與一位聽眾互動時,聽眾問:「如果你只能與一件事有關,你希望人們如何記住你?」柯克回答:「我希望因為我信仰的勇氣而被記住。那是最重要的事。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信仰。」 柯克說:「我走遍了全世界,會晤了各國領袖,坐過空軍一號,認識了總統。我有一個美好的家庭。播客、『美國轉折點』,這些我都體驗過。在經歷過這些後會想,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重要的是與神的連繫,與家人、孩子的連繫,或許還有幾個摯友,以及與真理的連繫。」 對神的信仰,由信仰神而獲得的智慧與勇氣,發起「美國轉折點」運動,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把對神的信仰和常識傳播給千千萬萬美國年輕人,傳播給國外的年輕人,進而帶動美國乃至世界向著傳統價值觀回歸,這便是柯克生前所做的事。 當他開始做這件事時,幾乎一無所有。但是,正是基於對神的信仰,他領導的「美國轉折點」運動,衝破重重阻力,由小到大,變成遍及全美國的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運動。 他帶動一批又一批青少年乃至許多成年人回歸上帝,回歸家庭,回歸常識,回歸美國的立國之本。 據美聯社報導,川普在2020年大選中,只贏得1/3的18—29歲的選民;但在2024年大選中,卻贏得55%的18—29歲的選民。 白宮辦公廳主任威爾斯說,川普總統贏得2024年大選,柯克「是勝利的關鍵」。 柯克的妻子艾瑞卡(Erika Kirk)在追悼會上說:「查理最渴望的,不是成就己願,而是遵行上帝旨意。」 「尊行上帝旨意」,柯克從一個幾乎看不到希望的地方起步,經過13年艱苦卓絕的努力,走出了一條令美國生輝、令世界驚歎的光明大道。 參加柯克追悼會的有:美國總統川普,副總統萬斯,國務卿魯比奧,白宮辦公廳主任威爾斯,衛生部長小肯尼迪,戰爭部長海格塞斯,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白宮辦公廳副主任米勒,美國億萬富翁、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柯克的牧師麥考伊等許多政要和名流。 美國總統川普在演講中回顧了柯克短暫而輝煌的人生。他說:「我們要讓信仰回歸美國。我們渴望讓上帝回歸。」 信仰為何最重要? 因為它教給人們信神、敬神、崇拜神,教給人們明辨是非、善惡、正邪的常識,在神的指引下生正念,做正行,走正道,最終回歸神的天國世界。 千百年來,對神的信仰,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延綿不絕最重要的源泉。 但是,自從信奉無神論的中共在中國大陸顛覆中國合法政權——中華民國之後,利用一切機會,無孔不入地宣揚無神論,斬斷炎黃子孫與神的聯繫,使許多中國人在信仰的荒漠中迷失自我,背離傳統價值與普世價值,為了蠅頭小利,什麼喪天害理的事都敢幹。這是當代中國信仰、信任、信心危機的總根源。 9月21日,參加追思會的Cathy Nagode說:「柯克讓我意識到,我需要回歸神,更相信神才能做一個更好的人,這徹底改變了我。」 這句話代表了20萬參加柯克追悼會的人的共同心聲,也是啟迪當今的中國人從對名、利、情、色的追逐中覺醒,回歸神性人生的警世良言。 回歸神,才會懂得謙卑,懂得自律,懂得利他,懂得擇善而從,懂得順天而行,進而得天助。 第二,必須跳出仇恨與暴力的惡性循環。 9月10日,柯克在猶他谷大學參加一場校園辯論時遭槍擊身亡,年僅31歲。 柯克力行美國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不懼與任何持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的人進行平等的辯論。他每年到大學演講二百多次。每次演講時,他都會邀請一些與他意見相左的人走上前來,遞給他們一個麥克風,讓他們講話。 正是在這種平等的互動中,他說服了很多人,從心底改變了很多人,他的「美國轉折點」隊伍也因此越來越壯大。 言論自由的真意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只有允許不同意見公開發表出來,允許不同思想的碰撞、交鋒與互補,才會激盪出智慧的火花,結出充滿創意的果實,促進各種難題的解決,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但是,近些年來,美國社會,特別是美國大學校園,所謂的「政治正確」意識形態大行其道。在許多極左派人士把持的校園裡,只有講「政治正確」的言論自由,沒有講傳統信仰和常識的言論自由。 仇恨和暴力成為一些極左派人士對抗「非政治正確」的利器。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平民發動恐怖襲擊導致以哈戰爭爆發。之後,美國有一百四十多所大學爆發支持暴力組織哈馬斯的學生示威。 對柯克的暗殺,則是讓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噤聲的極端體現。 但是,在柯克被暗殺後,柯克執掌的「美國轉折點」團隊,受柯克影響的美國青少年,認同柯克理念的美國保守派人士,所有參加柯克追悼會的人們,都沒有煽動對暗殺者的仇恨,沒有宣揚以暴制暴,以牙還牙。 整個追悼會上,瀰漫的是對上帝的敬拜,對逝者的追思,對柯克的妻子、孩子、父母的善意與撫慰。 柯克的妻子艾瑞卡,一邊流淚,一邊說,「仇恨的答案不是仇恨。」「我對那個奪走查理生命的男孩說:我原諒他,我原諒他,因為這是基督所做的,也是查理會做的。」當講到這段話時,觀眾站起來為她鼓掌鼓勵,很多人都感動落淚。 這不是基於對殺人罪行的同情,而是基於人性的大善。那個凶手並不是一個天生的殺人犯,他是被仇恨與暴力教育毒害了的一個青年。 柯克離世後,基於對神的信仰的善的力量,圍繞著他創辦的「美國轉折點」一圈一圈地擴大,在無數年輕人中,在無數家長中,在無數曾經因仇恨和暴力而迷失的人群中,產生強烈的迴響和共鳴。有人第一次去了教堂,有人第一次拿起了《聖經》,有人第一次向陌生人伸出了援手。 而仇恨與暴力正是中共當政76年來最慣常使用的兩個對付言論自由的武器。 網上曾有一個帖子,標題是「仇恨教育下,中國人太忙了!」。內容是:「早上恨美國,中午恨韓國,晚上恨日本。時間有限,抽空恨台灣、新加坡。夜裡作夢,再恨越南、菲律賓。週一反韓,週二反日,週三反美,週四反台獨,週五反港獨,週六反藏獨,週日反疆獨。俺活得太充實,沒時間思考其它問題。」 這個帖子形象地刻畫中共「仇恨教育」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在中共仇恨宣傳下,中共專政機器則成了對一切異議者進行暴力鎮壓的工具。 仇恨教育+暴力鎮壓,把中國社會導向以暴制暴惡性循環的死胡同。 柯克的追悼會啟迪中國:要走出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必須堅決摒棄仇恨教育,制止針對行使言論自由者的一切暴力行為。 第三,馬克思主義毒素必須徹底根除。 正本必須清源。 那麼,當今美國和中國以仇恨和暴力對待行使言論自由者的總根源在哪裡呢? 就在於中共信奉的馬克思主義和西方變異了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 1848年,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 馬克思對「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尤其是「資本主義制度」,充滿了仇恨。如何才能「解恨報仇」呢?馬克思開出的藥方是:「用暴力推翻」。 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的170多年間,馬克思主義衛道士們打著追求「公平」「正義」的幌子,在東西方製造了無數的暴力慘劇。 上世紀50年代以來,文化馬克思主義風行於西方教育界。 2019—2022年的三年間,美國教育界因不同意馬克斯主義極左觀點因言獲罪被解聘的教授與教師達507名,超過前20年的總和。論文因觸犯極左政治而被撤銷者更不計其數。 對傳統信仰和常識的攻擊,是「名譽上搞臭」;解聘教職、撤銷論文等,是「經濟上截斷」;街頭、校園暴力、暗殺等,則是「肉體上消滅」。 170多年來的國際共運史已充分證明:馬克思宣揚的仇恨與暴力的歪理邪說,是禍害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毒藥。 此毒不除,人就沒有良知,沒有常識,沒有理性,心智就會扭曲,行為就會怪異、荒誕與暴虐。 此毒不除,中國無寧日,美國無寧日,世界無寧日。 結語 美國衛生部長小肯尼迪在柯克追悼會上說:「基督33歲捨身,改變了歷史的方向。查理31歲離世,因為他已將自己交託於上帝,他同樣改變了歷史的軌跡。」 柯克被刺後,從美國各地到英國、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台灣等許多國家和地區,掀起一個又一個追思活動,有力地推動人們擁抱保守主義,回歸神的懷抱。 中國如果能從20萬人追悼柯克中得到寶貴啟示,一定會再次成為神眷顧的神州福地。 大紀元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9/24/92486b.html
打印機版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2025年9月24日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