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美校園擂台王的崛起與殞落(圖) |
|
 查理.柯克是傳奇的校園保守主義教父。(ChatGPT製圖) |
【人民報消息】(記者岳小強報導)9月10日,美國「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創辦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演講時遭槍擊身亡,年僅31歲。這位被譽為「校園擂台王」的保守派新星驟然殞落,震驚全美,無數青年支持者深感痛心。
柯克的校園擂台戰
2012年,18歲的柯克沒能進入心儀的西點軍校,於是在伊利諾伊州的一個車庫裡,白手起家創辦了「美國轉折點」——一個專注於青年保守主義的組織。
他既沒資金、也沒人脈,更沒有現成模式。但憑著敏銳的口才和對年輕人心理的把握,迅速打開局面,他從自由市場和有限政府的核心價值切入,點燃年輕人的認同感。
當時,正值奧巴馬政府時期,許多大學校園瀰漫著進步派的聲音,而柯克選擇迎難而上。他設立了一個標誌性的桌子,叫「證明我錯了」,他邀請學生當面辯論。他把校園裡的公共話題搬上桌面,視頻上傳網絡後迅速走紅。這等於是擺下擂台,以一人之力同全美國的校園左派進行擂台賽。
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裡,你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人站在講台中央,面對一群提出尖銳問題、甚至帶著敵意的學生。他不急不躁,不用高聲吼叫,而是一步一步,用邏輯拆解對方的論點。這個人,就是查理.柯克。
幾年時間,柯克就把這個組織從一個小車庫,擴展成覆蓋高中和大學的全國性網絡。它的影響力遍及全美3,500多所高中和大學校園,擁有超過25萬名學生會員。每年大型集會更像是一場演唱會:舞台燈光、巨型屏幕、甚至煙火效果,把年輕人徹底帶動起來。
川普總統也多次登上「美國轉折點」的舞台,對柯克表達感謝,說「沒有人比查理更懂美國年輕人的心」。
激勵一代年輕人
許多政壇新星都承認,柯克是他們的引路人。白宮新聞祕書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說,柯克是最早相信她的人之一,鼓勵她投身公共事業;佛州聯邦眾議員安娜.保利娜.盧娜(Anna Paulina Luna)則提到,當年她準備上醫學院時,柯克招募她擔任全國西班牙裔拓展主任,這讓她最終走進國會殿堂;副總統萬斯也強調,政府很多成就,都和柯克的組織動員分不開。
柯克推動的不只是政治理念,還包括信仰與生活方式。《校園改革》通訊員艾米麗.斯特奇(Emily Sturge)說,柯克推動的是「愛國主義、信仰和家庭價值觀的復興」。他幫助年輕人建立友誼、婚姻、家庭,讓這些傳統價值觀落在實處。
在柯克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重新考慮「傳統妻子」的身分,並接受這種傳統價值觀。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春天在德州舉辦的「青年女性領導力峰會」。當天有三千多名女性聚在一起,主題是反對「覺醒主義」、支持川普、擁抱傳統價值觀。大會由「美國轉折點」主辦,柯克和妻子艾莉卡幾乎成了全場的靈魂人物。
柯克對年輕女性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息:要敢於擁抱家庭和母職,把婚姻和孩子放在生命的優先位置。在問答環節,他強調,一個人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找到好伴侶,建立穩固的家庭。而艾莉卡也在一旁,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跟女孩們互動,回答她們關於生活和信仰的問題。這種夫妻搭檔的場景,讓在場的年輕女性感受到真實、穩定、溫暖的力量。
對激進暴力和仇恨的反思
查理.柯克遇害之後,美國社會陷入震驚和哀痛。但這場痛,不只是來自一顆子彈。它折射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極左派和馬克思主義者的仇恨言論和雙重標準,正在把美國社會撕裂。
白宫辦公廳副幕僚長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在電視直播中說:「這已經不再是邊緣現象了。聯邦工作人員、官僚、教育工作者、教授、護士……人們在慶祝和歡呼查理·柯克的暗殺!這個國家正在興起一個國內恐怖主義運動。」
更令人擔憂的,是媒體的角色。理性辯論本應是美國政治的美德,更是避免暴力的唯一方式。然而現實卻是,極左派改變了話語規則。他們把不同意見定性為「仇恨言論」,甚至說,發表這些言論的人就是「在殺人」。當這種觀念被反覆灌輸,總會有人真的相信,開槍就是在「伸張正義」。
所以,柯克遇害後,社交媒體上不僅有冷血的嘲諷,甚至有人製作惡搞視頻、拿來慶祝,把現實悲劇當成遊戲。這種去人性化的氛圍,正是政治暴力的溫床。
9月11日,猶他州州長斯賓塞.考克斯(Spencer Cox)在記者會上警告:查理.柯克遇害後,中共與俄羅斯的網絡機器人趁機散布虛假信息,大量謠言正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目的就是煽動暴力、加深分裂。這提醒人們,柯克之死不僅是國內事件,更成了外部勢力操弄美國的入口。
與此同時,中共的喉舌與學者也迅速登場。在中國,復旦大學的沈逸在《觀察者網》發文,把柯克的死稱為「人血饅頭」。他承認柯克是MAGA青年運動的核心人物,卻強調這場悲劇會被兩派利用,不是「殉道者」就是「控槍工具」。在他眼中,美國社會的痛苦,不過是一場可以消費的政治資源。
中共喉舌的前主編胡錫進甚至藉機大肆渲染美國「政治暴力傳統」,冷嘲熱諷,說子彈在美國政治中「永遠在路上飛」。這種幸災樂禍的語調,顯然是把柯克的犧牲當成攻擊美國制度的工具。
一些中文自媒體乾脆拿悲劇當笑話。比如《有理兒有面》就以「擁槍者被槍殺」為題,嘲諷柯克支持擁槍卻死於槍擊,稱之為「莫比烏斯環式的荒誕」。這種冷血的戲謔,就是在拿生命做段子,把美國的痛苦當笑料。
這樣的人在美國,也不乏其人。如前中國廣州刑警、在X平台所謂的大V鄧海燕(網名:二大爺),因發文暗諷柯克「死得其所」,遭到網友舉報。還有留美的方是民(筆名:方舟子)也遭到網友舉報,他經常抨擊川普的政策。99年中共鎮壓法輪功的時候,方舟子在美國留學,卻跟隨中共猛烈攻擊法輪功,煽動仇恨。
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章家敦13日公開發聲說,「我們必須調查、起訴、監禁或驅逐(他們),中共政權正試圖摧毀美國」。
白宮辦公廳副幕僚長斯蒂芬·米勒在福克斯新聞直播中說:「我們將盡一切努力,摧毀那些煽動騷亂、進行人肉搜索、試圖煽動恐怖主義的組織和實體。」
此前,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蘭道(Christopher Landau)在X平台表示,柯克遇刺事件可能促使川普政府加大力度,驅逐那些美化暴力和仇恨的外國人。這可能是這次不幸事件中唯一的幸運,在黑暗中給美國敲響了警鐘。如果川普政府能夠痛定思痛,抓住問題的本質,清除內外的馬克思主義激進勢力,美國必將浴火重生。
柯克的一生,把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凝聚在保守主義旗下。他用言辭和邏輯替代了暴力,用信念和勇氣帶動了一代人。從崛起到殞落,柯克的一生濃縮了美國校園保守運動的傳奇,也留下了未竟的使命。他留下的遺產,將繼續鼓舞無數年輕人。△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9/16/92366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