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中共生氣了?德國用行動宣示:沒在怕(圖)
 
黑熊學院
 
德國軍艦22年來首次暢遊台灣海峽。(翻拍自黑熊學院臉書)
【人民報消息】德國海軍巡防艦「巴登符騰堡號」、以及補給艦「法蘭克福號」,稍早已進入台灣海峽。根據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報導,這將成為 22 年來首度穿越台灣海峽的德國海軍艦艇。 ​ 為什麼這件事值得我們注意? ​ 德國為了讓化工、汽車等傳統製造業打開中國市場,一直對中國採取較為寬容退讓的態度。 ​ 而隨著全球經貿的去風險化與去中國化,全球產業的安全供應鏈積極開展與重構,再加上中國對於全球市場進行過剩產能的惡意傾銷,這些作為已經嚴重影響到包括德國國內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經濟。 ​ 白話點說,德國終於開始做出一些實際作為:如課收較高關稅,重新檢討並避免對中國輸入歐盟與該國的新能源產品——新能源車與光電設備、電池等,是否存在租稅詐欺或雙重補貼的不合理現象(例如中國電動車已經得到中國政府補貼,在德國卻又可以獲得補貼),避免影響德國自身與歐盟利益。 ​ 而這次通航,是德國睽違 22 年參與實踐維護「自由航行政策」的積極表態。 ​ 一直以來屬於「綏靖政策」的德國,這樣的「宣示」已經明顯到不能再更明顯了。 ​ 中國生氣了?那做對了! ​ 中國向來試圖將台灣海峽、南海等海域「內海化」,不僅宣稱擁有台灣海峽主權,且有權禁止其他軍艦經過,對於這件事當然「反應強烈」,認為德國此舉損害中國領土及主權。 ​ 德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羅思則在啟航前明確表示,經過台灣海峽是「捍衛航行自由權」,並非挑釁。 ​ 德國自烏俄戰爭後致力於「去風險」以減少對中國經濟依賴,製造業與經貿等領域有些成效。然而整體而言,德國經濟現仍存在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病灶,要如何分散風險仍是德國人的課題。 ​ 而回到台灣,我們對中國及香港出口占整體比例持續降低。 2015 年約有 39%, 2023 年則下降至 35%;值得注意的是,對美國出口從 2016 年的 12%, 2023 年提高至 17.3%。 ​ 根據台灣政府數據,台灣對中國(不含港澳)的投資金額及佔比已逐年下降。台商對中國投資佔台商海外投資總額的比率,已從高峰(2010年)的 83.8%,降至(2023年)的 11.4% 。 ​ 這些數據證明,台灣分散市場與去風險是成功且有效的。 ​ 這也是為什麼學院一直以來堅持選擇台灣製造或非中國製,不僅是為了讓一般消費者選擇更安心的品質,也是盡力扶植安全可靠的本土產業。 ​ 疫情帶給我們最大的經驗與教訓之一,就是各產業——特別是攸關民生產業——的去風險化非常重要。例如,口罩等基礎醫療物資應該要保有基本的國內產能。 ​ 讓更多產業在地發展,危急時刻,才能安全地自救也救人。△ (摘自臉書)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9/17/85206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