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數學家丘成桐:中國落後美國八十年 主因在於追逐名利
 
【人民報消息】近日,知名數學專家丘成桐在深圳一所高校演講時指出,中國學術機制的大環境以物質獎勵爲主,年紀大的人掌握相關評比,年輕學者無法專注於研究領域,這種狀況導致中國的發展水平落後美國八十年。 哈佛大學榮譽教授、數學領域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的第一位華人得主丘成桐,4月底在深圳華中科技大學演講時指出,中國目前對其處在世界前沿的哪個位置,還搞不清楚。他認爲,數學是物理學和一切工程理論的基礎,但當今中國的數學發展和成就不及美國上世紀40年代的水平,這是因爲中國學界過於重視物質獎勵,而忽視了做學問的真諦。 據《星島日報》報導,丘成桐在以《中國數學的現狀和將來》爲題的演講會上表示,深圳、上海、杭州等地爲中國傑出學者提供豐厚的薪資和住房津貼,金額甚至超過許多美國教授。但這樣爲"帽子"拚命的同時,也喪失了想要獨樹一格的志氣。而中國的獎項和晉升機會多由國內年紀較長的學者評估,導致年輕人因循守舊,有些人甚至害怕先進知識在國內流行後會導致自己失去一席之地。 北京大學畢業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的喬治華盛頓大學數學系教授吳昊認爲,丘成桐的上述感慨反映了中國的現實。他說,美國的年輕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領域,但在中國,年輕人選擇不當就會影響收入:「即使已經是做數學的話,也要花很多時間去和那些老專家和中共政府搞好關係。因爲,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的教授或者你是一個政府認定的高端人才,收入可以差很遠。」 同在喬治華盛頓大學數學系任教的Ren Xiaofeng則表示,他過去指導的中國學生回國後,他們經歷可說是感同身受。他說,中國國內僅靠基本工資的生活壓力很大,所以年輕人更受到研究資金的影響。雖然中國或美國的科研項目都需要找資金贊助,「但在美國大學裡面,另外有個終身職的制度(tenure),所以即使拿不到這樣的(研究)資金,或者是說一段時間沒有拿到,還是可以存活下去,不會因爲幾年之內拿不到就失去工作或待不下去等等。」 在美國高校從事研究工作的黃女士(安全原因,使用化名)則表示,她對中國國內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同事的類似「抱怨」也有所耳聞。她說,雖然美國不論是博士後研究,還是擔任資歷較淺的教授,取得終身職位前的壓力和中國學者一樣都很大,但在美國「好處可能在於,還是比較鼓勵學術創新和學術自由的。肯定不能說做到百分之百,但是比國內的空間可能會大一點。然後,(美國)這邊沒有像國內那種的指標要求,就是你今年一定要有多少個獎等。」 事實上,這不是丘成桐第一次向中國學界強調踏踏實實做研究的重要性。去年四月初,他在上海復旦大學也發表過同名演說。根據當時復旦大學的新聞稿,丘成桐認爲激發學者的好奇心是第一步,這才能讓中國年輕學者不蕭規曹隨,從而發展出自己的方向。 《星島日報》指出,自中國改革開放的1979年後,丘成桐每年都會到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並接觸赴美的中國學者和學生。這段期間,丘成桐也替中國建立了八個以上的數學研究所。近年,他更邀請全球一百六十多位頂尖學者評選過去五年來最傑出的論文,但在選中的八十五篇論文當中,竟只有六篇來自中國的學者,其他七十多篇則全部來自美國的大學教授。 綜合網路訊息,丘成桐出生廣東汕頭,在香港長大。1971年他完成了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博士學位後,於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哈佛大學任教;1982年,丘成桐獲頒被譽爲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2022年,丘成桐自哈佛大學名譽教授退休後,在北京清華大學擔任數學科學中心主任。△(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5/9/82678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