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美中在香港問題鬧翻 兩國現新一輪緊張關係
 
【人民報消息】拜登和習近平去年於亞太經合峰會會面後,中美關係曾一度回暖。但最近在港、台及貿易問題上,兩國分歧越來越明顯。香港問題上,美國國務院和駐港總領事更高調表態。這是否代表中美將出現新一輪緊張關係呢?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中美兩國於上個月曾經通過外交渠道進行多次交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曾經作場邊談話,雙方有意地釋出友善的高層交流訊息,但局勢很快又回歸緊張狀態。 外交部部長王毅周四(7日)出席「兩會」期間舉行的外長記者會,在回答《彭博社》記者關於中美關係的問題時,表示認同習拜二人於三藩市的會晤令到兩國關係「確實取得一些進展」,但他隨後指責華盛頓「對華錯誤認知仍在延續,所做的承諾並沒有真正兌現,打壓中(共)國的手段不斷花樣翻新,單邊制裁的清單不斷延長,欲加之罪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王毅更進一步問:「美國如果一聽到『中(共)國』這兩個字就緊張焦慮,大國的自信何在?美國如果只讓自己保持繁榮,不允許別國正當發展,國際公理何在?美國如果執意壟斷價值鏈高端,只讓中(共)國停留在低端,公平競爭何在?」 王毅回答《新華社》記者問題時又提到,「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稱「不能再允許個別或少數大國壟斷國際事務,不能再允許以實力地位把國家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再允許誰的拳頭大誰就說了算,更不能允許有的國家必須在餐桌上、有的國家只能在菜單裡。要確保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能在多極化進程中平等參與,享受權利,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美國繼續關注外商在華投資環境和港府打壓公民自由兩大議題,最終觸發圍繞23條諮詢和黎智英案的口水戰,多位美國前駐港澳總領事與中聯辦及港府更一度隔空互罵。 關於外資對中共的態度,美國駐中共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於2月25日播出的《60分鐘》時事雜誌專訪中稱,「美國商人是無法離開中國,因為一旦兩國脫鉤,會令75萬美國人失業」。伯恩斯直指,中共希望一方面搞好經濟,一方面又要維護國家安全,但從他在中國得到的訊息,北京更著重國家安全。 中共對美國採取「策略式退卻」處理手法 這次《60分鐘》節目的特別之處是,採訪地點包括北京和上海,《60分鐘》團隊的記者簽證由中宣部批准,如此破例,資深傳媒人程翔解釋習近平是故意放低身段,想給國際社會一個印象,他開始主動去緩和與西方的關係。這做法貫徹中共處於劣勢時,一向採取的「策略式退卻」處理手法。 程翔說:「大家都清楚看到,中共處於一個內外交困的局面。對外來說,他近年來的『戰狼』外交令到中共在國際社會上,處於一種空前孤立的狀態。何謂內部的困擾呢?大家都看到經濟不景,外資大幅撤走,這亦都和他處理香港問題是有直接關係。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習近平就會被迫採取一種對外和緩的姿態,這解釋了為何會允許美國記者團入去中國大陸採訪,亦都解釋了他在外交上對美國頻頻示好的一個做法。」 除了美中關係,美國同香港之間亦因為23條立法問題出現了不尋常的外交風波,先是2月5日,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J. Kritenbrink)在華盛頓與四名被國安法通緝的港人會面,談及香港人權狀況和北京跨境打壓泛民主派的問題,《新華社》隨即發表署名「港澳平」的批評文章 ,指會面為「 拙劣表演」,如果美國選擇與中(共)國及港府為敵,就要「做好承擔一切後果的準備」。 到2月29 日,現任美國駐港澳總領事梅儒瑞(Gregory May)罕有地接受《彭博》專訪,重申「美國希望與香港建立更好的經濟關係」,但是他直言,香港正在經歷「公民自由的滑坡」,網路審查及資料安全的問題皆影響投資意欲。梅儒瑞又指出,香港不需要比《國家安全法》概念更模糊的23條,直言「如果港府想改善形象,釋放黎智英和其他政治犯比舉辦金融峰會和旅遊盛事的效用更顯著」。 前一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發聲明表示密切關注23條對在港美國公民和企業的影響。梅儒瑞的前任、現擔任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學院高級研究員的史墨客(Hanscom Smith)亦出席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論壇,指出美中兩國一直有共識,維持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樞紐,但是23條為這個共識帶來的不確定性。 多位前美外交官紛紛就香港問題表態 史墨客書面回覆本台查詢時,進一步解釋,「香港作為商業中心的競爭力建基於高度自治之上。恢復行政、公民社會和法治方面的高度自治將增強香港對商界的吸引力」。 2月7日,四名前美國駐港總領事包潤石(Richard A. Boucher)、楊甦棣(Stephen M. Young)、穆亦樂(Richard W. Mueller)及祁俊文(James Keith)聯合投稿《華爾街日報 》表示,由於「珍惜鄧小平和中(共)國『一國兩制』的承諾,認可香港開放和充滿活力的傳統文化」,所以對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因為「從事正常新聞工作」而受審,以及前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James Cunningham)遭到譭謗為黎智英案的共謀者,「深感關注和失望」,促請港府釋放黎智英;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在社交網站上轉發了有關文章。 中共是在爭取喘息機會 程翔指出香港問題已經成為北京繼西藏及新疆之後的另一個痛點,會直接影響中美關係的走勢。 程翔補充:「美國現在採取的政策就是與中(共)國保持一定程度的接觸,但是按照拜登的關係三分法:一邊競爭、一邊合作、一邊對抗,所以在一些無關國防或全球戰略的問題上,他都與中共盡量保持接觸,以便經濟上、民生上,不會對美國帶來太大的衝擊,但長遠來說,我覺得美國都會防範,而中共是在爭取一個喘息機會,等他解決了內外交困的問題之後,我相信他會故態復萌。」 程翔又認為,西方國家整體上在對華政策上仍未能取得共識。他以黎智英案為例,指北京在辦理黎智英案一事上不會有任何退讓。同一時間 ,西方各國未能就如何應對黎智英案達成共識,難以向北京施壓。△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3/8/8119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