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牽牛花嫋嫋晨歌帶露吹(圖)
 
章華路
 
牽牛花。

【人民報消息】小時候,喜歡在晨光裏去採那開滿路邊的各色野生牽牛花,層迭倒穿在一種草莖上,好似彩色的小長燈籠。後來,記住南宋詞人蔣捷,便是因他的《賀新郎.秋曉》:「月有微黃籬無影,掛牽牛數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紅棗。」 日漸寒冷的清晨裏,經常能見到的花,可能就是牽牛花了。且不說人家的牆頭、籬架和陽臺,或溼地中的蘆葦,便是拆遷工地髒亂的磚瓦石堆,草色萎黃的乾旱坡地,古老破舊的屋頂……一些以爲不會有花的地方,也常能看到一串串作藤生花的牽牛花,使許多本已有些不堪的所在,多了一種別具情趣的韻致。 所見到的牽牛花顏色非常多,早已不是「青花」一種。紫藍、深藍、淡藍、淺粉、玫紅、棗紅、藕荷、玉白、「三色」……有些還鑲嵌着白色的花邊。還有一種竟然是極美的淡紅,重瓣,帶着若有若無的白邊,很少見,被視爲珍品。其花籽深黃,而不是大多數牽牛花籽的黑色。因不知其名,就學李時珍將牽牛花籽按顏色深淺稱爲黑白醜的方法,叫她「白醜」。 在古籍中,牽牛花最初便是以花籽入書,見於約1,800年前漢朝末年成書的《名醫別錄》,那是一部秦漢醫家陸續彙集起來的3卷本藥學著作。 牽牛花以花入詩入文多見於宋朝。諸多宋朝詩人都有以牽牛花爲題的詩作,佳句可圈可點。因古代傳說中牽牛花對應牽牛星,牽牛花詩別有一種仙家的神祕之美。如,秦觀的「仙衣染得天邊碧」,林逋山的「天孫滴下相思淚,長向深秋結此花」……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其《峨眉山行記》中,以三種花形容奇美絕倫的「娑羅樹」花,三種花中,就有牽牛花。 國劇與國畫,都是中國的珍貴國粹。民國期間,國劇大師梅蘭芳、國畫名家齊白石,都對牽牛花情有獨鍾,牽牛花凝聚了兩位著名藝術家的因緣情誼。 在中國畫裏,牽牛花已是花鳥畫的一個常見題材。齊白石便擅畫牽牛花,他的「紅花墨葉」畫法,以洋紅蘸胭脂畫花,濃淡溼墨畫葉,幹墨焦墨勾勒藤蔓,別有創意,自成一家。而他畫牽牛花,緣起於民國九年秋牽牛花開時節,在梅家與梅蘭芳的初次相識,梅家的牽牛花,有「百來種樣式」,或嬌豔奪目,或淡素清雅,許多花竟大如碗口。他一見傾心,感嘆「真是見所未見」。 牽牛花看上去挺像是吹奏樂器喇叭,漏斗狀的花冠有如喇叭口而宛若絲絹,微長的花管有如喇叭管且瑩潔如玉,故而亦稱「喇叭花」。她們一般只在早晨日出之前開放,在日本有「朝顏」之稱。太陽出來後,牽牛花會漸漸謝去。倘若天氣多雲或陰,見不到太陽時,花則一直堅持開到中午,甚至下午。 於是想,如果這些美麗精緻的小喇叭在吹着人們難以聽見的神祕樂章,那極可能是一首喚醒太陽的晨歌。 宋人姜夔的《詠牽牛》,有「滿身秋露立多時」的詩句。這些小小的喇叭,確常綴滿晶瑩的晨露。或許她們在喚醒太陽之前,先要苦苦地喚醒自己,而這露珠,其實是從心中沁出的清淚,所以才彷佛洗過一般清麗無比。 聽說,佛家徹悟的境界,即是如人覺醒、如日開朗。這樣吹奏出來的晨歌,一定是清音嫋嫋,宛轉縈迴,一如牽牛花纖長旋繞的柔藤。 梅家那獨特的牽牛花,今天已無緣見到,據說是特地抑制了纏繞芽的生長而沒有藤的,理由是牽牛爬藤會花開甚小,色澤單調。 不過總以爲,即使果真如此,牽牛花開得再大、色彩再豐富,如果沒有了藤,她的美也會減色許多。不會再因藤的纏結曲伸而顯出花的疏密有致,也不會再有那種難得的飄逸飛動之感。 敦煌的飛天,並沒有雲彩襯托,卻依然像是在天上飄飛,是因爲她們有飄然飛動的長帶,牽牛花的藤,不正像是這樣的長飄帶麼?△ (有刪減)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9/11/18/70018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